执手尾
2011-12-04朱仲南
今日文摘 2011年4期
城市的美化工程包括方方面面,其中一项是铺设行人道上的砖头。几种颜色的砖很漂亮,间中有盲道,又用不同颜色,看起来很有韵味。但路铺设好之后,工程队撤了,仍有不少路段堆放着残剩的砖头,豆腐渣般的水泥碎块、杂物,依然留在新铺设的路面上。
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我只能在内心慨叹。如今,会干事、会“执手尾”的人实在太少了,总让你觉得不舒服,有点美中不足。“执手尾”是一句过去很流行的广州话,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但要理解也不难。意思是,每干一件事情,不管你开局打得多好,事干得多成功,总会留点小尾巴。这“小尾巴”不可忽视,一定要干好,所以就要有人去做这件事,并能“执”起来,善始善终。这叫“执手尾”。
在大的企业,总是要分谁是龙头老大,谁是龙尾,龙头的事干好了,就好像龙尾不重要,被一些年青人,乃至中年人称为“尾”,是末端工作,不是主体。所以,很多人宁肯辛辛苦苦当老大,不愿意挨气受罪当尾巴。
为此,“执手尾”的事从来被许多国人认为是不起眼的,不重要的,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工作。因此,几千年来一直不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也从不重视非主体工程、非主体工作。这种人生哲学,思维路径,实在是很可怕,是很不哲学的理念。一辆汽车,主体当然是发动机功能,技术含量最高,但雨刮不行,雨天季节在南方怎么开车?发动机越好越害怕。坐垫下沉,车灯不亮,音响出怪音,这成了一辆什么车?!两个画家画一条龙,画龙头龙身的是著名画家,可不善画龙尾,不传神。要请另一个画家画龙尾。这分得够清楚了吧,但要是画龙尾的人坚决不画,那么这条龙也不成为一条龙了,只是半成品。
工作也是如此,表面上你把主要工作都做了,但留下一些手尾工作,手尾的又不干,不愿干,这工作还是没干得尽善。所以,尽善之后,才能尽美。成语谓:尽善尽美。
上世纪80~90年代,同学朋友聚会多在家里,不像今天在宾馆、酒楼。那时买菜的、炒菜的人都很积极。但吃饱之后,谁去“执手尾”——洗碗、洗碟呢?没有多少人愿意。而每次不管谁去洗了碗,打扫了残局,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留意的。在日后的聚会上,总是高兴地说谁买的东西好,谁的菜炒得香,谁的汤煲得靓。“执手尾”的人被忘的一干二净。
很多人看不起“执手尾”的人,我却不然。他们或是一些甘愿当铺路石,实实在在的人;或是一些看事看得很通透的人,是懂得识大局的人;或是一些心地善良,虽无什么远大志向,但很珍惜自己工作的人。总之,在生活和工作上,或行走在异国他乡,几十年来,我都敬重这样的人。他们像是天使化装成的凡人,让我们把各种各样的事情干得更好一些,而不留遗撼。而我,也尽可能学会“执手尾”,做一些别人不愿干的小事,但在心灵深处,每一次干了这种事,心里总有一朵花儿开了似的,觉得美滋滋的。我也决不敢决不会看不起这些“执手尾”的人,即使像一场华丽的晚会,人们赞美着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之时,在我的脑海里,同时会冒出一个想法:谁去赞美或想起那些正在收拾道具,替演员卸装的人呢?
(天翼荐自《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