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岭南第一“大宅门”
2011-12-04金叶任朝亮
今日文摘 2011年5期
天下李,广东陈。一切得从广州最大的姓氏——“陈”姓说起。
李姓一度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姓氏,而在陈家祠落成的1894年,广东最多的则是陈姓。
古籍记载,陈姓的发源地在周朝时的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后来陈国动乱,陈氏族人几次外迁。到了东汉时期,陈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士叫陈实,为河南颍川郡人,当过太邱长,世称陈太邱公。陈实为人平正,德行高洁,不受高官厚禄,隐居邱山,《后汉书》有传。今广州陈家祠的对联中提到的“颍川”、“太邱”、“文范先生”、“士则”等指的就是陈实。陈姓在河南颍川不断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陈姓历史上重要的颍川陈氏。
广东的陈氏,除潮汕地区的多从闽南迁来外,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陈氏是南宋时期从岭北迁至南雄珠玑巷,然后再分布到广东各地的。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逐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广东陈氏大多数是颍川陈氏分支,也以颍川堂为堂号。作为广东第一大姓,陈氏的绅士名流,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开始倡议建立“陈氏书院”。据记载,当时由陈昌朝、陈宗询、还有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吴川县的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向全省各地的陈姓宗族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讨筹集资金,修建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章程》明确一点:将要建设的陈家祠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并有“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的功能。另外还“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学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根据《陈氏书院章程》,当时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作为回报。牌位的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
当时广州市中心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而和陈家祠类似的合族祠在城区内也随处可见。精明的陈家祠创立者,成功地将看似不利的地理位置化为有利因素。他们以未来的陈家祠靠近大名鼎鼎的广雅书院作为“卖点”,并且因为地处城外,地价低,房屋比较宽大,可以放入更多的牌位为优势,提出的认购价格比其他书院低很多。凭借价格上的优势,陈家祠牢牢在广州站稳了脚。
祠堂的建筑设计聘请的是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其瑞昌店承包了整体工程。工程于光绪十三年(1887)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光绪十六年(1890)正式破土动工。
黎巨川后来在回忆建造过程时感慨万千:陈家祠是不怕花钱的,整个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商号进行,木材是从东南亚、南洋、海南岛进购的直径80厘米、高达10余米的坤甸木等珍贵木材;陶瓷瓦脊装饰采用佛山石湾知名的陶瓷瓦脊店号文如璧等;灰塑装饰则由番禺“灰批状元”靳耀生等承造;砖雕装饰工程由当时久负盛名的番禺艺人黄南山等负责;铁铸装饰由佛山名工负责;壁画装饰由佛山以善书画著称的艺人杨瑞石负责,凡是各种建筑手艺,只要是好的、绝的,一律不拒。
光绪十八年(1892),当中轴线工程即将完工时,东莞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并封为翰林院编修。建祠公所以为建祠风水有灵,进而发动更广泛的筹款捐资。
光绪二十年(1894),这座耗时7年、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美建筑陈氏书院完工交付使用,并成为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以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留完好著称,号称“南粤冠祠”。
在陈氏书院建筑群中,几乎所有的单体建筑都是朝向内院的,处在外围的屋子用青砖砌成背向外面的墙面,每间屋子的外墙连接起来,又成为整个建筑群的围墙。除南面的正门和四个廊门外,只在东、西两侧的墙面开很小的小窗。这样在总体上形成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的格局,体现了礼制所要求的规矩秩序和尊严。(本文有删节)
(陈春亮荐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