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鹤绂: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
2011-12-04晓明
今日文摘 2011年5期
卢鹤绂191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山东莱州。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一二·九运动中,卢鹤绂担当纠察队员,护送游行队伍,声援古北口前线。1936年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在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卢鹤绂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卢鹤绂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在离学校不远的一所小教堂里,与吴润辉女士举行了婚礼。三天后,他们就登上了回国的征途。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他最先来到中山大学,任物理系教授。而当年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人。因为战争,学校迁到了偏僻的农村,校舍设在一座废弃的破庙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卢鹤绂夫妇住在一个祠堂里,要用劈柴生火自己做饭。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规模地向中国南方发动进攻,中山大学被迫再次迁移。卢鹤绂又几经辗转来到广西大学任教。年轻的卢鹤绂在战乱的祖国,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情绪。他的京戏唱得很好,据说还是属于谭派一流的。在《四郎探母》中,他演杨四郎。不仅能演完全本,甚至在表演中还能完成“抢背”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在他的日记中曾有关于他在慰问抗日将士时做京剧表演的记述。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下有蛇虫野兽。物资也严重匮乏,但是大家的情绪仍然十分高昂。”
1941年,应校长竺可桢的邀请,卢鹤绂前往已经迁到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卢鹤绂在这里教的是理论物理和热学两门课程。王淦昌教授回忆起卢鹤绂这样说:“他是新来的教授,什么都没有,生活非常苦。我是系主任,要为他奔波啊,要房子,要吃的东西。湄潭的房子很少,我们住一套房子,他们只好住我们的阁楼上,那个房子很简单,要是走路走重一点,那个楼板的灰都会掉下来,蹩脚得很。”王淦昌教授听过卢鹤绂的课,印象很深。他说:“学生非常拥护他,因为他讲得好,他会演戏的嘛,像演戏那样教,当然大家欢迎了,我听过他几次课,非常不错。”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卢鹤绂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核裂变知识,在湄潭写出了两篇著名的论文,清楚地阐述了原子弹爆炸的基本原理,他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物理月刊》发表了他“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简要阐明了估算235临界质量的方法。这是世界上首次公开发表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这一文献已被世界上广泛引用。
1952年院系调整时,卢鹤绂被调往复旦大学,讲授核物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1954年,卢鹤绂回到阔别了19年的北京大学,在新办的保密机构物理研究室,开设了核物理和加速器课程,培养新中国第一代核物理人才。在我国11名两弹元勋之中,就有7名曾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
卢鹤绂教授于1997年逝世,享年83岁。这一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第一浸信学校的校园里,竖起了一座卢鹤绂的雕像,该校的实验室也被命名为“卢鹤绂实验室”,这是美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第一次为一位中国科学家竖立雕像。
(段天鸣荐自《文摘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