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英语社论中分类性语言对比研究*

2011-12-02谢韶亮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社论语料语料库

谢韶亮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中美英语社论中分类性语言对比研究*

谢韶亮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对比分析了中美英语社论语体的分类性语言的使用情况。为了证实中国英语变体的分类性语言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子语料库总字数共计为246,771词的中美英语社论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英语在分类性语言使用的总体上和表示种类、表示单位、表示数量和对中心词的支持四个小类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中国英语实证研究,并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和参照。

英语社论;分类性语言;对比研究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早由葛传槼(1980)先生提出,他认为中国英语是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东西。此后,学界围绕这一概念争论不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英语的地位问题即中国英语是制度化变体还是使用型变体(李少华,2005)。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更多的倾向于承认中国英语的客观实在性(汪榕培,1991)。这一结论是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而得出的。然而,中国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却未得到足够的实证研究。就目前来看,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俞希和文秋芳(2010)对于中国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所做的实证研究。随后,张莉(2011)对中美英语社论中的立场表达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中国英语立场表达方式在社论体裁中相对单一。谢韶亮、张莉(2011a)对中美英语社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做了实证性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英语社论中的话语标记语在逻辑连接词、框架词、证素和编码词共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指出某些话语标记词的使用,如however一词,在中国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谢韶亮、张莉(2011b)基于同一语料库对中美英语社论中的词块使用情况做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社论体裁中中国英语的词块使用与美国英语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立场词块(stance expression)、组篇词块(discourse organizer)和指示词块(referential expressions)。这个结果暗示了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中国英语的具体特征,同时对中国英语的地位问题的论断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我们开展了对于中美英语社论中的分类性语言的实证性对比研究。

一、语料和方法

为了揭示分类性语言在中美英语社论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建立一个总字数为246,771个单词的语料库。该语料库包含两个部分即China Daily为84,190词,New York Times为162,581词。所有语料随机选于China Daily(CD)和New York Times(NYT)的网站社论体裁,时间为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4个月的社论。

分类性语言(language of classifying)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或类归等时使用的词汇和表达。例如,Inevitably,the White House is reported ready to add a platoon of lawyers to defend against the kind of endless harassment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suffered in the last Republican ascendancy.这一句里的kind就是典型的分类性语言。桂诗春(2009)认为语体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和它的功能有关,并且认为科技语体对分类性语言有较多的依赖。同时,桂(2009)把分类性语言分为名词性和动词性两大类,并且名词性分类性语言又被分为四小类即表示种类、表示单位、表示数量和表示对中心词的支持。动词性的分类性语言在科技语体中使用频率不高,所以他详细讨论了名词性分类性语言。正如上面的例子所看到的,名词性分类性语言牵涉到“N1+of+N2”结构。这也是本研究确定分类性语言的标准之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只统计分析了两个子语料库中的常用名词性分类性语言。

二、结果与讨论

本小节中的五个图表显示了四类分类词以及分类词的总体特征的统计数据。研究结果中所列举的分类词都包括其复数形式。桂(2009)指出虽然“N1+of+N2”结构是分类结构且N2是中心词地位更加突出,而N1则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是N1和N2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另外,除了上述的“N1+of+N2”结构之外,分类结构还可以表示为“of+-ing”句子。同时桂(2009)指出分类词的作用不完全是用于分类的,它们还有其自身的意义和用途,例如example和terms等等。

图1 表示种类的分类性语言(标准化每1000000词)

表示种类的分类词(图1)以kind,way和sort的使用最为典型。但是sort一词在China Daily社论中出现的频度相对来说少了很多。另外,根据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category和class则未在CD语料库中出现。关于此类词,本研究的结果与桂(2009)存在差别,桂(2009)的统计结果表明set一词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分类词之一。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桂(2009)的语料是科技语料,而本研究的语料是社论。这可能表明中国英语不仅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还具有体裁差异性。

图2 表示单位的分类性语言(标准化每1000000词)

图2所列举的表示单位的分类词中,term,unit,frame(work),process和pattern五个词的使用存在巨大的反差,即在NYT社论中的使用频度明显较多。并且从总体上来看,以case一词为代表的分类词在CD社论中的使用多于NYT社论;反之,以level一词为代表的分类词在NYT社论中的使用则多于CD社论。

图3 表示数量的分类性语言(标准化每1000000词)

表示数量的分类词除了上述列举的五个之外还有如box,cup,ton,dozens和pile等等。由于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社论体裁故略去一些特定语境中使用的分类词。中国英语社论的表示数量的分类词的使用似乎相对单一。

图4 对中心词支持的分类性语言(标准化每1000000词)

桂(2009)指出此类型的分类词表示对中心词的支持,词的意义减弱,并且通常不单独使用。就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example和evidence两词的使用频数在两个语料库中皆相对较高。另外,与桂(2009)的观察不同,本研究中的object一词则在两个语料库中皆相对较少。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体裁不同以及中国英语语言的自身特征而造成。

图5 分类性语言总体特征(标准化每1000000词)

由图5可以看出,中国英语社论中的分类性语言与美国英语社论中的分类性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存在不同的偏好。或者可以说,在社论体裁中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如分类性语言的使用。但是这一偏好与桂(2009)的研究结果不太吻合。在本研究中,NYT中的分类语言以表示种类的为最多,而CD中的分类语言以表示数量的为最多。而桂(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最多的分类性语言是表示种类的,最少的是却是表示数量的分类性语言。本研究中,两者在对中心词的支持这一小类上数据特征显示了同样的最少使用频数。但是,这是否真的意味着这一小类两者的使用就是完全一致,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语篇、语用和功能分析。最大的反差在于对于表示单位的分类性语言的使用,NYT社论却反常的偏少。这显示了中国英语社论体裁中表示单位的分类性语言异常的较高使用频度。这也许正是中国英语受到汉语语境以及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具有了其自身特有语言特征。

三、结论

本文通过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英语社论语体的分类性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了中美英语在分类性语言使用的总体上和四个小类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丰富了中国英语语言特征的实证研究,为揭示中国英语语言特征提供支撑;二、揭示了中国英语语言特征不仅是语言变体自身的特征,而且具有体裁差异性;三、本研究的结果为中国语境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提供启示和参照。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2]桂诗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言学语体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3]李少华.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J].宁夏大学学报,2005,(4).

[4]谢韶亮,张莉.中美英语报纸社论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1,9(上).

[5]谢韶亮,张莉.中美英语社论中词块的对比修辞研究[J].价值工程,2011,9(下).

[6]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

[7]俞希,文秋芳.中国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8]张莉.中美英语社论作者立场表达方式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1,5(中).

2011-07-19

渭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10YKZ030)

谢韶亮(1981-),男,安徽全椒人,教师。

猜你喜欢

社论语料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