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学科的使命及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为例

2011-11-3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湖南学报

谢 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娄底 417000)

人文学科的使命及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为例

谢 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娄底 417000)

人文学科的使命就是要为当下提供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支撑和指引,因此,它必须切合现实,为现实生活服务。当前其学术研究存在的严重问题,表象为泡沫化严重,本质为没有研究“真问题”,根本原因是脱离生活和实践。

人文学科;使命;研究;问题

笔者身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深感当前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现特陈述自己的粗浅意见,以期引起各方重视。

本文所指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是指学者对已有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批判,不包括文学创作和哲学理论的创立。当然,历史还包括对史料的考证以及考古学。因此,文学创作以及哲学理论的创建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属本文研讨范围之内。

一 人文学科的使命

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是要探寻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告诉人们“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它的使命就是要为当下提供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支撑和指引,因此,它必须切合现实,为现实生活服务。

首先来看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1]。对文学的研究,首先必须研究文学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和特定背景下的生活,作者是否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其次,必须考察作品是否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引领作用。这些研究都必须紧紧结合时代、贴近生活,否则一切研究都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历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历史学家除了重建过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解释为什么过去会发生这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为现代人所带来的意义。历史学是为了找寻某个大问题的答案才去从事研究,而这一种大问题通常与现代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使历史学家有别于单纯的好古癖。一个真正的历史学者会为了解决当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而不应毫无理由的去研究一个与现在生活无关的议题。历史学并非为了累积知识而累积知识,相反的,它是一个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才进行的有计划研究[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3]。可以这么理解,哲学就是对事物本源的真相的探索和认知,这种认知是与时俱进的,与现实和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对哲学的研究应紧密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行,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这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文史哲三门学科的研究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对于它们的研究,必须要有很强的现实目的,否则,专门为做学问而做学问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二 当前人文学科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当前人文学科存在严重的问题,其表象为泡沫化严重,本质为没有研究“真问题”,根本原因是脱离生活和实践。

(一)何谓“真问题”

所谓“真问题”是指触及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绕不过去必须加以解决的障碍和问题。研究什么是真问题,先要研究我国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环境之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了古老的中华大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是无法估量的。随着商品经济的进程加快,这种变化也愈来愈全面、深刻而复杂。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影响并改变着无数中国人的命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幸运的,但同时又是易于迷茫和痛苦的。文学、历史、哲学在这时就应该承担起抚慰、指引人们的责任。

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价值观念的重建应该是一个核心的重大问题。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同时要用理想的火把照耀现实。对理想的追求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同时,历史、哲学应该为生活指明方向。“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解答这些问题,探寻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使命。

(二)缺位的“真问题”

在研究“真问题”上,人文学科的学者们此时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以《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为例,刊物每天都要收到20余篇作者来稿,经过层层审稿把关,最后在2011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5期(第4期为曾国藩专刊)中,共刊出文史哲类文章54篇(语言文字、教育类除外)。尽管一个刊物的数据不是很全面,但一叶知秋,分析这些文章可以看出,笔者得出以上结论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见表1)。

表1 2011年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类稿件一览

其中还有些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 鲁迅研究日渐式微

发表于《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的《“野草”与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作者:张典)是2011年度中收到并发表的唯一一篇研究鲁迅的文章。

这是一篇非常有力度、有深度而且分析方法和视野独特、到位的一篇文章。它给人启示和警醒,鲁迅不仅有反封建礼教的一面,还有他热爱传统文化的一面,他的精神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从而展示了鲁迅精神的多层次的丰富的美,显示了鲁迅精神超越时代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让人深受感染和震动。

应该说,我们对鲁迅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来说,反封建礼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现在,“国学”之风日盛,“孔子学校”在全世界开办,一些人借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为封建礼教借尸还魂,有些地方个别人在家办学招收学生,不允许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思想,这种“国学班”还受到一些学校、家长甚至社会的追捧和好评。假如这种风气盛行,中国将会走回头路,中华民族会成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永无复光之日。重温鲁迅,研究鲁迅,在当代仍然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张典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不是等义词,鲁迅要打倒的是封建礼教,要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两者并行不悖。

有人说,现在搞鲁迅研究,过时了。现代人都具备了现代观念,封建礼教早就不存在了,非也。打破思想桎梏,追求个性和自由,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不变的主题,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中国有《红楼梦》,在西方有《卡门》、《娜拉》,束缚人思想的礼教,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不仅在古代有,在当代也有。在这方面,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可做的事情是很多很多的。

因此,鲁迅研究者的匮乏是很能说明一个问题的,这就是我们的人文学者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关注很不够。要想探寻中国的国民性,鲁迅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

2. 人文学者避“今”重“古”

人文学者对当下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当下的文学、影视作品关注不够,缺少严肃、客观的文学评论文章。最明显的是,至今为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只收到1篇当代文学评论。这是极不正常的。

笔者所指的当代文学评论,是指对当代出版的文学作品、上演的电视剧、电影、电视片的评论,不包括一些为应酬而作的仅有片面溢美之词的文章。

与之相对照的是,人文学者对古代和近代仍然关注有加,并且不缺乏精品力作。刊登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的《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作者:典典)、第5期的《连结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诗人雷石榆》(作者:北冈正子),就是难得的佳作。

《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作者典典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生,年轻稚嫩却能敏锐地捕捉几千年封建史中妇女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做的种种顽强努力。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尼姑出家而又入世,凭自己的才华影响朝政,是“不正常的、罪恶的弄权行为,不符合佛家教义,应该予以批判[5]”,而在她看来,因为佛教影响而形成的比丘尼制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抵牾,“不堪传统规范束缚的古代中国女性才有了另一栖身之地,更可如妙音等比丘尼一般,利用这一制度,绕过严苛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出家而入世’在传统家庭桎梏之处的社会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6]她的这一论断对“妇女应该怎样活着”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涉及到了人文学科的核心使命——“人究竟应该如何活着”,带着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考察历史越是细致翔实,思考越是合乎人性,文章就越有价值。因此,《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这篇文章应该是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

《连结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诗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与〈八年诗选集〉为中心》提供了诗人雷石榆很多珍贵的资料,表现了雷石榆卓越的才华和火焰般的爱国激情。正如日本作者北岗正子所说:“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甚至到1980年代,雷石榆在此毫无保留地阐述了他心中的诗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仍是我们所持续追求的。”[7]字里行间,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诗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他对诗人激情飞扬的人生的赞赏和向往。人们不禁会为之感染,思考人生之意义:人最幸福的不是养尊处优,无所事事,而是为了理想和信念,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人文学科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3.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方面的理论文章极少

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旧的传统价值体系尚未崩溃,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如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人文学者应该进行多视角地研究和考证。可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至今没有收到过一篇有关的哲学理论文章。只有一篇从佛教的角度出发,谈及佛教融入当代社会的意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刊出《从“荷香莲韵”观佛教的“佛境禅心”——论传承“莲花崇拜”对佛教融入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作者:侯青云),该文作者知识广博,对佛教义理参悟透彻,并且有积极的入世姿态,思考了佛教对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提出佛教应该“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要确立以莲花崇拜为核心的道德信仰,以心性修养为宗旨的道德培育,以纯净世风为责任的道德教化,“把每一处佛国圣地,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把每一座寺庙,建成道德教化的场所”[8]。尽管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概念,但其实际效果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批判地学习吸收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效途径。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传统文化奴役人民,很多古代经典文献被误读、肢解,成为奴役人民的工具。人文学者应该重新解读经典文献,还儒、道、佛一个真面目,挖掘其中的精华,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

例如:孔子,曾经被作为“克己复礼”、钳制人性的封建人们被人们唾弃,近年来又被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被推崇,论语甚至成为新一轮的教条,被一些人顶礼膜拜。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说克己复礼就是仁。他说的“礼”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仁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不能犯子路一样的错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乱打棒子,乱扣帽子,应该像孔子所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8],君子对于所不知道的事情,应该抱着存疑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宝藏。人文学者应该积极地挖掘其精华,古为今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简单的分析和例举,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只是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一点感受,还有待系统深入地论证。

三 原因及对策

(一)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易于复制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在于,它的学术成果是无法以数据来考量的,因此,它的学术成果易于复制,是产生学术泡沫的客观原因。

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是要探寻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并由此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它所要探寻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找不到的,因而它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实证的,其中,尤其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4]。

由于它的非实证性,它的学术成果的易于复制,导致一些人文学者或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或一头钻进故纸堆里,做一些脱离实际的学问。

正因为这样,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抄袭现象特别严重。学术泡沫化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每年数万种学术出版物,数十万篇学术文章,有原创价值的不超过1%-2%[9]。泡沫学术虽然给参与者带来“多赢”效益,但给国家、民族,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却是政治、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多输”的灾难性后果[9]。

(二) 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导致道德失衡

曾几何时,知识分子以清高为荣,视钱财如粪土,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荣誉、地位、财富和职称紧紧相连,而职称评定不能没有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发表在何种刊物上,而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刊物发表论文则不完全凭论文质量。如此一来,便为学术造假大开了方便之门。知识分子可以不要地位和财富,但不能不要荣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坚守的道德底线,放下了清高和斯文,为职称开始炮制一些没有价值的论文,甚至不惜抄袭。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应该说,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对知识分子进行评定是不科学的;其次,完全凭职称拉开的收入档次太过巨大。在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知识分子只能痛苦地选择放弃道德操守。而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最终有可能什么都没有,还要被人嘲笑为“无能”。当然,有很多皎皎者也能凭自己的才能获得职称。

三 脱离生活和实践是根本原因

实践出真知。生活和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远离生活和实践,因而最终失去学术研究的动力和活力。

首先,因为人文学者的生活大都局限于学校,和社会没有广泛的联系,对时代、社会的变迁没有切身体会,因而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切肤之痛,久而久之,视野狭窄,思维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学术研究也就千篇一律,没有价值。

其次,人文学者自身的价值观有问题。高等学校的人文学科的老师,很多以不问世事为荣,“钻进小楼成一体,管它春夏与秋冬”。笔者听说过一个笑话,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竟然不知《新华文摘》为何物。这些所谓满腹经纶者,把迂腐不通标榜为“清高”,误导学生,误导社会,为害不浅。这样教育出来的中文系学生,走入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才能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社会有科学健康的评价机制,为人文学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人文学者应该放下自视清高的架子,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政治,亲身参与实践,开拓自己的视野和心胸,戒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沉下心来研究真问题、真学问,这样才能不负人文学者的使命,不负时代的重托。

[1]汪涌豪.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N/OL].文汇报,2005-08-31.[2011-11-2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8/31/content_4784855.htm.

[2] 维基媒体基金会.來自維基百科程序員Brandon Harris的個人呼籲:历史学[EP/OL].[2011-11-28].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B7%E5%8F%B2%E5%AD%B8#.

[3]百度百科.哲学[EP/OL].[2011-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3330.html?wtp=tt.

[4]百度百科.人文学科[EP/OL].[2011-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919202.htm.

[5]马洪良,周海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丘尼[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6).

[6]典典.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浅议“妙音为殷仲堪图州”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32-37.

[7]北冈正子.连结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诗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与八年诗选集》为中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5):61-67.

[8]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58.

[9]互动百科.泡沫学术[EP/OL].[2011-12-28].http://www.hudong.com/wiki/%E6%B3%A1%E6%B2%AB%E5%AD%A6%E6%9C%AF.

(责任编校:文君)

MissionofHumanitiesandProblemsinPresentAcademicResearch——Case Study on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

XIEJun

(Edic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To provide supports and instructions for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s the mission of humanity subject. Therefore, it must be firmly grounded in reality and serve for the real life. Nowadays serious problems exist in scholarly studies, which are embodied in its superficiality and its lack of the study of “core problems” in nature.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lies in its being estranged from practice and life.

humanity subject; mission; problem

2011-11-20.

谢军(1965— ),女,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C12

A

1673-0712(2011)06-0053-04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湖南学报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