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1-11-25罗洋

外语与翻译 2011年2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式大学生

罗洋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罗洋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分析了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误区和大学生审美倾向,提出了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等对策。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这门艺术,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品。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当代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使他们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宗旨。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审美个体发展来说,音乐审美教育是开发感性、陶冶情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像的需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从社会发展来说,审美教育是促使社会精神文明朝更高层次迈进的推动力。因此,培养我国青年一代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对人的积极影响与效能,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误区

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为提高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音乐教师中间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以及同现代教育思想不符的做法。

(一)注重专业化倾向学习的现象

专业化倾向的学习现象是过分强调了音乐的认知功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影响还很深。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唱歌、演奏的技能无法表现音乐,所以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上,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一个普通的教学班,要把唱歌训练成合唱队一样,演奏训练成一个乐队一样。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这种过分的专业化倾向虽然有了改进,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重技轻艺,以专业化训练为主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二)过分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过分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把音乐教育同德育等同起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首好的歌就是一堂政治课,把德育贯穿在音乐教育之中。每一首作品都要进行明确的道德教育,甚至出现“穿鞋戴帽”的现象,生硬地把音乐教育同德育教育联系在一起,音乐课不是用音乐感染人,而是用非音乐的说教在感染人,音乐课成了政治课。

(三)使用语言来解释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语言来解释音乐,而不是通过音乐本身学习音乐。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只用通常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去对待音乐及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启迪和教导。

二、大学生音乐审美倾向分析

流行音乐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极易传播。它成为当代大学生时尚潮流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现代生活元素。笔者一份调查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达到95.70%,而对于中国京剧及地方戏曲“不喜欢”的比率为73.48%,中国民族原生态歌曲的“不喜欢”的比率为67.04%(图1)。

图1 大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一)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更能够对长期接受其作品的当代大学生们,产生某种听觉审美的影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耳濡目染,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的心理倾向于某种特定的“口味”。一方面,理性、积极、热情的流行音乐会给青年大学生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服用一剂缓解紧张的“镇静剂”,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年轻人的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化的热情得以释放。

而另一方面,流行音乐避免不了地出现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流行音乐的作品,人为地在其创作当中将刺激性、娱乐性因素放大,用流行音乐来表现欲望、苦痛、宣泄、冲动、墉懒、倦怠、甚至是色情等,具有鲜明消极意味。面对着这样一个矛盾,只有积极发挥其有益的一面,避免或减少消极的因素。

(二)注重音乐主旋律是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倾向的表现

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为: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在一部音乐作品中,由动机发展而来的音乐主题,构成了音乐的主旋律。音乐中的物理音效,按照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旋律谋篇布局,传递其思想精神,使听众达到主观精神上的共鸣,达到身心皆爽的审美偷悦状态,是音乐艺术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因此,一首音乐作品,主题旋律的好听与否是音乐能否产生美感活动的关键。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92.81%的当代大学生是通过音乐旋律的好坏,来评判对某一音乐作品是否喜欢。而并非关注构成音乐结构的和声、节奏或其他方面。相对比于气势磅礴,内部织体丰富的西方交响类音乐,我国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喜欢以旋律为音乐表现主体,不理睬伴奏及和声的干扰,更青睐于那些有简单伴奏帮衬,突出主旋律的音乐作品。

(三)网络传播音乐对大学生音乐审美倾向的影响

当一首音乐作品得到认可,网络就会让受欢迎的音乐贴上“流行”的标签,通过最迅速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一方面,不仅使受欢迎的音乐更为流行,加强了音乐作品与感受主体的互动性,而且还跟随网络的趋势衍生出网络音乐和数字音乐。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必要通道,其开放性与复杂性难免使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同时涌进大学生的视线。通过网络的传播,音乐作品也夹杂商业化、低俗化、复制化、单一模式化。

一时间,家庭、学校都极力屏蔽的丑陋、低俗、另类的文化精神都随着网页浏览器的不断更新,畅快无阻、肆无忌惮地在大学生们中间公开流行。它所带来的新鲜、刺激,使更多的大学生失去自我审美判断力及丧失自我独立的音乐审美衡量标准,这就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音乐审美趣味。

三、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这里我们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潮流的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并非专门从事音乐或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审美类课程只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以突出“接受”和“参与”两方面作为出发点。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也应该是建立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两个方面。

(1)审美鉴赏性课程类。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这类课程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发,对音乐的感知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体现形态,因此接受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一个人漫不经心,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印象。而音乐的二次完成性,对全神贯注的注意能力、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富于想像的创造能力等等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参与性课程类。主要包括合唱、合奏等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的练习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是审美活动的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欣赏者和表演者同为参与音乐活动的主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表演者比起欣赏者来说,在理解音乐方面显然更直接和更深邃。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了适应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必须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不应看成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发展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也应是多元化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传授模式(教师为主传授知识);参与模式(学生为主体群体参与);创新模式(巩固知识发挥创造);情感模式(以情促学以情代学);探索模式(教师主导引导探索);体验模式(感知体验创造表现);合作模式(互帮互学自主合作);情境模式(创设情境、情境交融);成功模式(面向全体,成功体验);兴趣模式(激发兴趣)。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只是从众多的教学模式中选择出来的适合音乐审美教育的模式,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是逐步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教育模式有机地统一和组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国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发展的、国家兴亡的重任。承载着历史责任的他们开朗、自信、热情、率直,把青春绽放在奋斗的路上。关注青年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是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大事。音乐应当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通过喜爱的音乐形式,向大学生们传达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实现的长期目标与责任。加强他们艺术感性感知教育、注重他们艺术体验能力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音乐欣赏的品味是我们进行大学生音乐审美研究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主要有以下途径。

(1)在大学生课外娱乐活动中,积极开展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文化艺术形式相关的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们的整体艺术品味。

(2)在大学课程设置当中增加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音乐鉴赏课、合唱课、器乐表演课等,增加音乐演奏、音乐欣赏及课外音乐活动的受众机会。

(3)校园广播,学校厅堂等背景音乐的选择以积极健康的音乐为主,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们的音乐听赏兴趣。

(4)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学校教育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针对当代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状态的现状,制定全方位、科学化教科书,积极优化对我国学生进行的课堂音乐教育,适应音乐审美客观发展的时代需要。

(5)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环境中,要转变音乐教育教学观念。我们的家长作为孩子最为亲密的贴身“老师”,更要认清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做法。积极配合学校,重视音乐教育把培养人的感性能力视为同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同样重要的教育观念与态度,坚决杜绝只重视发展人的理性能力,而忽略人的感性能力的偏激做法。让孩子不仅广泛接触音乐,还要有目标、有针对的学习音乐,学会欣赏音乐,从音乐中激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可以体会到真挚的精神体验,传递给他们一种健康、奋进、努力的观念。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目前我国教师的学历标准较低,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人们在研究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未来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向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更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较强的竞争意识及适应能力,健全的心理和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素质结构告诉我们,现阶段音乐教师的实际水平远不能满足新世纪人的发展需要,那种高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必须由高水平的教师与高质量的教育来完成。只有高学历和复合型人才的教师才能担此重任。

[1]于晓燕.基于人生论美学视角的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走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刘冬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

[3]夏英.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0,(20).

[4]刘洋山.西省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现状分析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0,(8).

[5]梅洋.推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J].青年文学家,2010,(14).

2011-04-10

罗洋(1961-),男,四川叙永人,讲师。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模式大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音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