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农村居住形态研究

2011-11-24欧阳国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住宅建设住宅农村

欧阳国辉,王 轶

(1.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国 长沙 410004;2.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中国 长沙 410004)

社会转型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变革的过程;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变和生活的需求,我国的农村出现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住宅改造(仅长株潭地区改造面积将达到近600 km2)及新建住宅大量涌现的趋势.但农村住宅建设难与设计市场接轨,缺少技术指导和模式借鉴,导致住宅存在功能不合理、形式陈旧、环保措施缺乏等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不和谐.因此,农村住宅建设急需科学指导、技术支持与规范样本的研究和推广.

国内学术界各自从自己的领域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住宅设计、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资料、书籍,如1999年刘殿华的《村镇建筑设计》,2001年骆中钊编著的《现代村镇住宅图集》,2004年单德启编著的《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宅设计》,2008年骆中钊编著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在具体的设计方式和技术措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方法和对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在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距较大,各地方农民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自建住宅,因此研究的成果在城乡差距、农村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邻里关系、血缘聚居关系等居住形态方面研究不够.农村住宅研究因为忽略了农村的人文关怀,停留在农村的物质空间层面以及现代设计师的“虚拟农村生活空间里”.

国外对农村居住和聚落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以欧美国家较为成熟,亚洲主要的研究力量是韩国和日本,研究突出乡村的自然性、人文性和建筑的环境特色.主要体现在:①自然与建筑环境的和谐;②历史风貌、传统外观、民俗生活、艺术和日常习俗景观;③当地社区或民族的价值观念;④整个村落的个性与结构等方面的乡村人文内涵[1].乡村研究是人文关怀指引下的乡村整体规划建设与居住形态研究.欧美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庄园型”农村特色明显;而日韩由于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限制,其农村住宅则呈现出“精细型”的特点,注重节地、节能.

居住形态的内涵包括“观念形态、生活形态、空间形态”3个方面.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形态,进而会存在什么样的空间形态.作者拟从城市远郊、近郊两类形式的农村现状生活方式、居住环境要素、新材料及新技术使用、原有住宅利用等方面,分析并归纳该地区农村居住形态现状特征,探究转型期农村居住形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村住宅建设的对策,为当地的村镇建设及人文环境建设提供支持.

1 社会转型期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表征

1.1 农村富裕化

按照“安家立业”的农村文化习俗,在农村建房屋是家中最重要的大事.房屋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男人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当然,也是这个家庭富裕程度的体现.通过对长沙、株洲、湘潭3市郊区10多个村落抽样100户进行调查,作者发现,农村家庭绝大多数是楼房,占95%.房屋形式多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老宅和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新宅并存的形式存在.老宅为单层土砖木屋架小青瓦坡屋顶形式,作为杂物及生产用房.新宅普遍为摘除部分老宅在原宅基地上新建的两层砖混形式,作为平时生活场所.新老住宅连为一起的建造方式占总量的70%.2000年以来村落出现了3层砖混形式,零星出现4层砖混形式.农村住宅越来越漂亮,家庭居住环境也较为舒适.家电使用是农村是否富裕的第二个指标.通过对100户家电及交通工具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表1),长、株、潭3市近郊的农村生活硬件比较齐全,物质条件丰富,家庭比较富裕.

表1 长、株、潭3市近郊2009年的农村家庭家电及交通工具情况表(总户数:100)

1.2 农村空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农民外出打工是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农民向城镇迁移的临时性,他们像候鸟般季节性往返于城乡之间.根据作者对长沙周边农村的走访及抽样调查发现,农村外出务工的大多数是青年人,其中18~35周岁的青年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5%~65%,有的年轻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仅剩下老人和小孩,二层小楼一般第二层平时都处于空置状态.近几年,农村地区出外打工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继而部分农民就在镇里、城里买了新房,举家搬迁,留下了村里的“空楼”[2].“空心化”表现为村内实际居住人口不断减少,村庄缺乏生机和活力.

1.3 农村冷漠化

1.3.1 高墙圈地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落交通便利之后外来人员增多,人员构成变得复杂了,村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得民居室外空间的分隔与界定方式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模式:① 模糊的空间界定.常利用标高、铺地材料等的差别来强调空间的分界和可识别性.② 较通透的空间界定.一般利用篱笆、矮树、镂空砖瓦矮墙围合成一个院子.

现在的模式:封闭的空间界定.一般利用围墙,档次比较高的使用砖砌围墙,上端做花墙,墙上开漏窗.这种界定的空间使得院内空间私密性极大地增强,邻里之间距离感增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化”.

1.3.2 失去公共空间 早期村落室外公共空间人气十足,有出工、开会、舞龙灯狮子、打花鼓、看电影等等公共活动.夏天午后妇女们在那里家长里短;冬日早上人们在那里晒太阳、玩扑克;小孩子在那里打弹珠、玩皮筋……给村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但是,村落整体形态中由于无序运动及一些重要节点空间功能的丧失,而产生了基础设施残破、缺损现象,一些传统公共空间改为它用.人们在闲暇时似乎只能在棋牌室闲话家常或聚集打牌,乡村的整体感、认同性及约束力逐渐失落.落寞的人际关系及拥挤局促的生活形态,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渐拉长,群体关系淡漠化.

1.4 农村环境恶化

随着各地工业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资”热的经久不衰,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都有一些因工业违法排污而导致的污染特别严重的河流,农村面源污染和长期缺少疏浚还导致河流富营养化和严重淤积[3].

安徽农业大学张自立教授指出,农村污染主要是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农业环境和食品污染;工业三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部分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堆放,酸、碱和重金属随风飘散,随水流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净化能力不断降低,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农村住宅布局混乱,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大都随意处置,造成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交叉污染.据《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3月11日关于《农村污染:必须直面日趋严重的问题》的报道,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农村的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全国畜禽养殖粪便年产生量在25亿~30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5倍.

农村环境不仅对于农业生产有影响,同样也会对农民生活方式、生存空间、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政府和农村居民对农村污染重视不够,国家建设生态县虽然在个别区域取得了可观的环境效益,但从整体和长期上看,很难改变整个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5 农村住宅多样化

随着国家相关新农村政策、产业转移、城市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住宅功能分区、空间利用上的变化.综合作者调查的结果,把居住现状归纳为居住型、商住型和产居型3种模式.

(1)居住型.这种农村住宅以居住功能为主,一般出现在城市近郊,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相近,受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影响,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多变化:晒谷坪变成了停车场,堂屋变成了客厅,灶屋变成了厨房,有了专门的餐厅,主要的卧室配置了卫生间,杂屋在满足日常生产需求外还兼顾了车库的功能.这种类型的农村住宅在空间利用上变化还是比较大的,由以生产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向以生活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转变.

(2)商住型.随着农家乐这种新兴旅游休闲形式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提供这种服务的农民的实物载体就是他们自家的住宅和田地及果园等,于是新时期农村商居结合的住宅形式内容被丰富了.有的农家乐提供餐饮、休闲娱乐、农活参与活动、果园采摘活动等,于是,他们把自家的旧房进行改造:一般一楼、二楼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商业活动的空间,其他剩余部分作为自家生活的起居空间.

(3)产居型.产居结合一向都是农村住宅区别于城市住宅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今农村的产居结合已经从居住与第一产业(农业)的组合方式向居住与第二产业(工业)或居住与第一、二产业共存的组合方式转变.最突出的就是以浙江地区为代表的在自家完成的小商品加工、轻纺等产业的农村作坊式小工厂,这些农村住宅往往是一楼为生产空间,二楼为居住空间等.某一层保留基本的生活起居功能,其他皆为第一、二产业生产使用的房间,建筑布局和风格在尊重原有宅基地环境的前提下,融合了现代简约内涵.

2 社会转型期农村居住形态的原因探究

2.1 国家政策对农村居住形态的影响

我国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地方政府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以政府补贴、村委出资改善基础设施水平,为各户修建化粪池,解决农村旱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每户发放垃圾桶,由村卫生保洁员定时定点回收,统一集中处理等等.同时,政府也对新农村的农民住宅非常关注,对住宅的形式、空间利用、功能划分、节能减排都作出了相关的要求,这就使得农村居住形态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了优化的可能和必然.

2.2 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居住形态的影响

新农村政策的出台、农村个体户轻纺业的产生、土地上缴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农业走向产业化,出现大棚耕作、牲畜集中饲养.劳作方式和技术引进部分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向多元化产业结构演变.原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演变成一二三产并举的态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着单栋住宅内部和边缘的空间结构.劳作时间、强度降低了,但农民并没有闲下来:开办家庭小作坊、就地小作坊打工、外出打工(为周边大棚蔬菜耕作)、种植香樟树等经济作物.这一切都使得农村居住形态从内至外发生了功能上的巨大改变.

另外,一些作为特大城市近郊县的农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该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市场、资金、科技、信息和人才等资源和环境优势,为国内外提供名、特、新、优、贵的农产精品,并在作为临近都市生态屏障的同时,又为广大市民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乡村体验等功能[4].

2.3 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居住形态的影响

生活水平提高使先进的交通工具进入了农家.小汽车的拥有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对道路质量与级别的要求提高,同时也促使农村居民对停车空间的要求从无到有.

农民工从城市带回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长沙光明村里的图书阅览室,又如使用净水器过滤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的方式也导致了厨房空间的变化等.

2.4 多元文化对农村居住形态的影响

改革开放,农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普遍,交通条件的改善更加速了这一过程.同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中去旅游、购物;农村外出打工者走南闯北.无论在价值观念还是生活习俗方面,他们都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观念变迁实际上来源于改革开放后全球化进程在农村的渗透.乡村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的生活观念,甚至是西方思想的扩散,都使得农村新的一代人对自己的居住空间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

3 社会转型期农村住宅建设的对策

(1)从社会转型期农村居住形态的现状表征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住宅形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5-8].从矛盾的主体来看,农村居住形态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是农村住宅建设的主导因素.因此,转型期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的思想问题.尊重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真做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住宅建设的宣传和立法工作,把握好建设的审批环节.

(2)设计下乡,样板示范.根据长株潭近郊100户农村家庭住宅调查看出,农村住宅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雷同率比较高,90%没有设计,整体把握全权由房屋建造的“匠人”决定.10%有设计的房屋大都是2000年以后少数富裕家庭聘请城市里建筑师设计的结果.农村绝大多数的家庭因为不能支付高昂的设计费而出现住宅形态趋同现象.住宅建设的关键在设计,针对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情况,应研究设计出适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美观、适用、牢固型的农村住宅设计模式.农村没有设计资源,作为农村核心“民生问题”的房屋建设,政府应该组织优秀的设计师和研究机构,做好社会转型期农村住宅的设计工作,免费或者低价为村民服务,同时,做好样板示范,让房屋建造的“匠人”学习,村民参与,使优秀的住宅样式得以推广.

(3)加强技术服务.社会转型期农村住宅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是一个利用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的问题,是一个绿色能源运用的引导问题.太阳能技术的部分开发和利用主要以热水器的方式落实在新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在太阳能电能大众化运用以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深化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村住宅产业化、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型多功能机械开发、节能墙体材料等项目对农村住宅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服务.应加大科技进步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的实施.

(4)村民参与[9],建设公共设施.村落的道路、垃圾站、村委会、图书室、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应该由政府组织村民参与的方式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主体为村委会,村民“出工”或“出钱”的方式既增进交流,也强调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同时,这种方式带来了村民的“公众意识”并和睦了邻里关系.

(5)尊重历史与文化,构建有“尊严”的生活.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应对原有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文化遗产以有效的方式保留下来.特别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应给予一定的保护.这样,村民对居住环境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村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彭 鹏.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潘爱民,韩正龙,阳路平.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户迁居意愿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农户的问卷调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10-114.

[3] 田 春,李 月. 民盟中央: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亟待改善[EB/OL]. http://www.cqagri.gov.cn/xnc/detail.asp?pubID=239830, 2010-03-05.

[4] 周跃云,郭 任,张 旺,等. 南方特大城市近郊县“两型”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长沙县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0, 33(2): 118-123.

[5] 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6] 刘 军,刘玉军,白 芳.新农村住宅图集精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7]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科智成市政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新农建设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8] 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0):1700-1705.

[9] 焦必方,孙彬彬. 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住宅建设住宅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宅建设中暖通工程问题与解决方法分析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Jaffa住宅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续期法律问题研究
迟缓的善后 ——帕特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