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拉拉:都市精英的现代性悲剧人生——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2011-11-24刘智跃

文艺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王伟拉拉海伦

■刘智跃

杜拉拉:都市精英的现代性悲剧人生
——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刘智跃

谋职、待遇、生存、升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关注的焦点。随着就业难一浪高过一浪,一年一年累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重新择业者正日益成为我们社会问题的隐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迅速飙红,被誉为“职场修炼小说”,更因为它以外企工作为背景,又被誉为“外企生存法则指南”等诸多荣誉。借小说之势,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受到关注自然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由于叙述角度的变化,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已经不能充作白领女性的职场宝典之用,这无疑要让熙熙而来的许多观众朋友失望了。但徐静蕾却不这样认为,不管是因为时尚的题材赢得了普遍的关注,还是媒体的预热推波助澜赢下的结果,或者小说、影视各体裁之间的正向影响,她总归是成功了,杜拉拉式的成功。

电影的主要线索,确实是拉拉的升职过程,从行政秘书到销售总监秘书,到HR主管,到HR经理。拉拉能够从最基层员工做到高管,除了运气,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勇敢。她主动加班做简报册;为了节约工作时间,躲在寂寞的角落啃快餐;认真做好领导交代的工作,不怕苦,不喊累;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提升自身素质,等等。她的勇敢表现在她的工作主动性,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尝试的勇气。玫瑰撂下的装修事务,既繁且累,时间紧资金抠,别人都不敢接,她敢;公司内部招聘HR主管,身为新人又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她仍然大胆应聘。可以说,对于所有出现的机会,她都敢于尝试。

影片将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做纯净化处理的办法,在实际的“公司政治”和“办公室政治”中是缺乏指导意义的。还有,如果是作为职场宝典,没有设置应对挫折逆境的办法也是不可理喻的。杜拉拉是成功了,但是这种直线型的成功绝对只是个例外而已。它缺乏现实的真实性,缺乏生活的普遍性,它太简单,太没有厚度,这样的故事,对于职场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呢?

我以为,《杜拉拉升职记》不能作为职场修炼宝典,不是为了否定这部影片,而是为了纠正它。你可以不把它作为某种指南,但是它仍值得一看。

从故事层面看,影片的情节主线是关于杜拉拉的升迁故事。她从秘书做到主管,再做到经理。虽然连升三级,但她不是张好古,她的经历没有社会讽喻意义。在影片中,主角杜拉拉虽然连续升迁,但是观众却似乎无暇为她欢欣,而是不得不越来越关注她升迁过程中的辛酸,升迁之后的悲剧性结局。特别是她的工作与人生的悖论性冲突,随着她的职场升迁不断强化和凸现,逐渐上升为主导性矛盾。这繁华之下的苍凉,光鲜背后的酸楚,才是影片的深度内涵所在。

拉拉是幸运的。经过多年打拼,历经多次的摸爬滚打之后,她终于进入DB公司。拉拉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女孩,她不甘落后,她立下了鸿鹄之志,她积聚了万丈豪情——她要升职。此时,她丝毫没有想过,进入DB,她已经失去了什么?为了升职,她还必须牺牲什么?升职之后,她又将是怎么样的境况呢?虽然此时一往直前的拉拉没有想过,但是DB公司有两个人却已经清晰地向她昭示了她的奋斗结果,她的现在和将来,她的职场前途和生活结局,这两个人物,一是玫瑰,一是海伦。

玫瑰是DB的老员工,有能力,有魄力,有谋略。拉拉进入公司的时候,她已经做到了助理,提升经理指日可待,属于公司中稳固的中产阶级。后来,她又升职到了总监,晋身到公司的高产阶层。也就是说,拉拉的升职理想如果在DB获得顺利实现的话,玫瑰就是她的参照,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玫瑰是拉拉的理想和偶像。这是两个互文性的人物。昨天的玫瑰就是今天的拉拉,明天的拉拉将会是今天的玫瑰。

当玫瑰毅然放弃了自己艰苦奋斗得来的职位、荣誉与待遇时,拉拉却飞蛾扑火般的充当了她的替身和后进。电影开始时的一组对比镜头极富隐喻性,当拉拉第一次在DB公司的豪华办公大楼前换上自己丑小鸭式的平底淑女鞋时,一身华丽的玫瑰恰好从豪华小车翩然而下,先其走进DB公司大楼。这里的形象差异和先后顺序不仅是个体的和时间意义上的,也是她们在DB公司的资历、地位、境遇和经历的隐喻。再往前一个镜头,通过一组平行蒙太奇展示的两组生活场景,则已经隐喻了拉拉和玫瑰的生活差异中的一致性和宿命般的悲剧感。一夜未曾好好休息的拉拉一边嚼着快餐早点,匆匆赶地铁到DB公司报到,盛装的玫瑰和王伟却开着私车上班。这是正向对比。但是在同一组镜头里同样有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反向呼应,那就是底层人的简单快乐与中产阶级们毫无质量和乐趣的生活状态的对照。玫瑰们虽然富裕,甚至显赫,但却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家里水管坏了,灯坏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挤出时间来修理它,整天被电话、会议、工作、报表占据着,包围着,连走路都被工作事务缠身,人已经成了工作的动物和机器人。这一组镜头既是现实的画面,横向显现性的,又是隐喻的表达,纵向揭示性的。从前者的意义来说,底层的拉拉和中层的玫瑰甚至高层的王伟还不在一个生活层面,经济地位的差距是巨大而明显的。从后者的意义来说,这是对拉拉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预期和展示。但是在这场预期里,我们感受到都市白领无法摆脱的现代性悲剧归宿。难道努力奋斗的未来,就是无处可逃的失落、烦恼、紧张和虚空吗?今天的玫瑰,就是明天的拉拉。今天的玫瑰和王伟,就是后来的拉拉和王伟。今天玫瑰的职位待遇荣誉,闪着诱人的光芒,吸引着拉拉,但她面临的各种问题,她和王伟无可逃避注定终结的爱情之旅,也将宿命般的套在随后匆忙走进DB公司大楼的杜拉拉身上。

海伦虽然出场不多,但她也是隐喻性的。她在两个方面构成了拉拉生活的参照和对比。一是工作方面的,一是情感方面的,尤其是后者。前者在时间的意义上构成了一种承接关系,正是拉拉接替海伦做了销售总监秘书。在后者的层面上,海伦和李文华的关系也就是拉拉和王伟关系的隐喻和翻版。开除海伦不仅仅使刚升职为HR主管的拉拉感到失去朋友的失落和痛苦,而且对照她和王伟的关系,她还有兔死狐悲的悲戚心理,隐喻了她无法抗拒的爱情悲剧和生活悲剧。

玫瑰和海伦的形象在整体上富于多重隐喻意义,艺术地表达了拉拉在工作、生活和爱情等人生的多侧面状态和真实面目。拉拉的野心、朝气、能力、胆识和运气,使她注定可以在DB这样的大型著名外企获得升迁。在这方面,她和玫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是,工作上的成功,职务上的升迁是否就是人生的全部呢?是否就一定会给她的生活以正向的赋值呢?此时的拉拉还无法体会,但是,现在的玫瑰已经隐喻性的给出了答案。每一次职位的升迁,我们看到了一组数字在疯狂增长,那是工资数目在增加,金钱数量在增加。但是,物质富裕了的现代生活又会怎么样呢?都市精英们难道缺钱花吗?玫瑰和王伟的悲剧是金钱缺乏导致的吗?因此,玫瑰的形象隐喻了拉拉在工作和人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海伦形象的隐喻意义表现在爱情方面。在DB这样著名的外企中,注定了也是极品男人集中的地方,英雄美人的故事似乎不可避免。在世俗铺就的豪华背景里,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绝对浪漫温馨,令人神往。但是,在DB,这是绝对禁止的。当海伦们绞尽脑汁才获得一次短暂的浪漫相处时,危机也悄悄降临。这个故事、这种关系隐喻了都市精英们的爱情绝境。当拉拉送别海伦时,她更多地想到了情感危机的自己。同样的处境,她难以抉择。这隐喻了拉拉正在面临的工作和爱情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在DB公司,爱情得为它的工作纪律让路。

工作与生活、工作与爱情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人生的不同侧面的展示,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注定了无可摆脱的悲剧结局。因此,用不同人物的人生侧面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展示一个人物的多个侧面和多种可能,是一种隐喻性的现代人生阐释,拉拉也就具有了都市精英们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具有符号性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故事构思和人物关系处理,影片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集中,表现更加深透。如果在角色构思上更多一些考虑玫瑰和海伦关系的互补性的话,表达的效果还会更好。

杜拉拉的职场升迁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现代职场的工作理性与人的生活、爱情等人生问题的矛盾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焦点——即现代性问题的悖论。现代人也许没有想到,花费了若干世纪经十数代人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科学理性的现代社会乌托邦,竟然会在历史的进程中走到自己前进的反面,这就是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特点。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了全面的经济社会变化,人类的文明进步到了一个杰出的现代性阶段。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工具意识和市侩心态,现代性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其本身就包含了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导致了现代文学艺术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激烈否定,这“另一种现代性,将导致先锋派产生的现代性,自其浪漫派的开端即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极其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到自我流放。因此,较之它的那些积极抱负,更能表明文化现代性的是它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公开拒斥,以及它强烈的否定激情。”①

现代性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产物。当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憧憬着我们自己的民族国家社会的现代化时,还乐观地以为现代化和现代派是同质关系。片面地将西方现代派的产生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后来,当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我们自身依然无法摆脱现代性的逻辑怪圈时,我们这才发现,原来“现代性是一个全球现象”②。

随着中国三十年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历史地迈进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门槛,在一些大都市,早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现代阶段,杜拉拉形象展示的就是现代性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侧面。DB公司是现代社会的符号,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标准作业流程,追求效率、监督和创新的理念,使得它充满现代化意识形态特点:“集中地表现为对理性的崇拜,对经济发展、市场体制和法律/行政体制的信仰,对合理化秩序的信念。”③这种现代意识形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DB公司跻身世界500强。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它内在的矛盾,它“自己反对自己的传统”的方面。科学、理性、秩序与纪律等因素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规范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能力,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说,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的,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但是,我们看到,现实的事实往往并非这样性质单纯,当纪律完善到没有任何漏洞的时候,人也就被“纪律”了。DB公司有两个硬性规定:一,不准动公司的钱;二,不准动公司的人。尤其是后者。为了工作效率,防范风险以及商业秘密的需要等,DB公司在把人的情感拒斥出工作领域的同时,不自觉地侵涉了人的自由和神圣的人权。当玫瑰和王伟在各自办公室里隔著一堵墙异常压抑地通过电话商量家务事时,我们感到了现代通讯便利的巨大讽刺。

当拉拉还是最底层的员工时,她的经济水平是低下的,物质条件是朴素的,但是她可以简单的生活,享受难得的自由和闲暇,而升职到了中层的玫瑰和王伟,尽管可以开着私车上班,打扮得光鲜华丽,但是实际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反而比底层人要低。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玫瑰反而对生活越来越失望。而身为销售总裁的王伟年纪轻轻就罹患了幽闭恐惧症。表象的强大、能干与内心的懦弱、恐惧,揭示的是工作和人生的矛盾,两者在现代性的发展和提升中不断加剧。

现代性问题不是整体主义的存在方式,它如幽灵般裹夹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每一个走进DB公司的人,在接受新人培训时,都会感到痛并快活着。DB的要求严,规范多,使人感到压抑,但是同时,公司的待遇优厚,工作条件好,纪律公平。权衡比较之下,每一个进入公司的人大概都无法选择离开。作为老员工,海伦尽管对自己的爱情事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她尽量遮挡着,拖延着,怀着侥幸,结果还是纸包不住火。那么就像玫瑰和王伟一样好了,遮着、包着、裹着。用理性控制的结果,却是不得不分手。海伦也好,玫瑰和王伟也好,注定了无法两全其美,这就是现代性的悲剧表现。

至少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现代性还是现代社会的“大叙事”方式,杜拉拉无法克服,我们也无法克服。我们看到,在利益和情感发生抵触的时候,我们还只能无奈的低头。所以,聪明的拉拉,实在的拉拉,理性的拉拉,只能无望的告诉王伟:“那天晚上我喝多了,那件事,就当没有发生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拉拉,总有感性特别需要的时候,总有聪明总被聪明误的时候,总有失望至极而绝望甚至彻悟的时候,于是,现代性悲剧总是无法避免。就是拉拉自己,最后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拉拉是现代性悲剧人生的隐喻和符号。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现代性的自我矛盾和张力恰恰也是其充满活力和希望之所在,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反思过程中,我们人类才能最终走出现代性的困惑,不过那也许就是现代性终结的时候了。可以相信,历经现代性阶段之后,人类会更有信心走出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这是我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注 释

①[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8页。

②③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第9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猜你喜欢

王伟拉拉海伦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DUATED LATTICES VIA MULTIPLIERS*
拉拉真棒
小 蝌 蚪 的 尾 巴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Convection: a neglected pathway for downward transfer of wind energy in the oceanic mixed layer*
艺术百家 王伟
短耳兔拉拉
点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