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辉:依托科技 引领企业发展
2011-11-23张天真
本刊记者/张天真
金永辉:依托科技 引领企业发展
本刊记者/张天真
广东中山金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金融机具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总经理金永辉从事电子机械行业工作20余年,有着丰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
中山金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创名牌为战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发展策略,以高科技、高标准、高品质占领市场为目标,不断吸收国内外模糊控制、智能识别、光机电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开发高科技新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金永辉的带领下,公司研发团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特点,综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出的新型硬币清分机,开发出了新的功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产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远销德国、法国、瑞士、日本、意大利、以色列、南非、英国、芬兰、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并得到了业界的好评。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如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金永辉在经营管理中有何过人之处?金秋九月,在“北京2011年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上,本刊记者对金永辉进行了专访。
硬币存储机
艰难起步
记者:据您的介绍,您以前并不从事金融设备的研发生产,后来是什么原因让您和金融设备研发生产结缘?能简要谈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吗?
金永辉: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电子行业这份工作。当时主要生产销售稳压电源等电子产品。2000年,在朋友的公司里接触到了点钞机等金融机具。
由于我的朋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对点钞机的软件、硬件都是外行,加上资金不足最后还是转产了。虽然朋友的点钞机生产不成功,但他的思路对我很有启发,我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在此期间,我也接触到了扎把机这个新兴产品。2003年,国内遭受“非典”的侵袭,为了健康安全起见,我也减少了外出活动。利用这段时间,我对市面上的一种扎把机进行了潜心研究,设计制作了样机,并小批量生产。由于我们的加工工艺达不到设计要求,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无法使产品性能保持稳定。无奈之下,我只有放弃该产品的研发生产,寻找其他替代产品。
金永辉(右一)在金融设备展览会上向客商介绍硬币清分机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010年,金永辉在中国国际金融展上与美国客户合影。
科技立身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硬币清分机的?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始关注这个应用并不是很广泛的产品?产品的研发顺利吗?能讲一讲其中的酸甜苦辣吗?
金永辉:2007年,我在北京一次某银行总行的投标中,看到了一款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硬币清分机产品。当时我觉得这种类型的产品比较先进,很符合我们国家在硬币处理方面的各项性能指标。
回到广东后,我着手查阅硬币处理的有关资料,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硬币流通情况和我们国家硬币流通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在金融机具行业中硬币处理这一块的市场空间非常大。经过再三考虑,我招聘了数名技术人员,购买了相关设备,由我带队,自己出资组成了一个研发小组,开始了硬币清分机的研发。
在研发过程中,我了解到国内有几家公司也曾仿造过此款产品,但最终均因质量不稳定而夭折了。那时,我还在该企业担任其他领导职务,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正常的上班时间没有空闲顾及硬币清分机的研究情况,只有晚上,我才能把精力集中于硬币清分机的研发上。
整个研发团队只有我一人见过一次硬币清分机,其余几位技术人员甚至没有听说过硬币清分机,研发过程中大家都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上图书馆查资料,努力学习,边摸索,边研发。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2008年12月,我们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硬币清分机样机。
产品虽然研发出来了,但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高低温试验,产品的性能指标始终不稳定。为了使产品质量稳定,在后来的连续测试改良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
因为硬币清分机的许多功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没有可以参考的实物。为了测试某个部件的性能和参数,同一个动作要重复几百次、上千次,甚至上万次,才能得出一组有效数据。就是这样,整个研发团队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喊累。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趋于稳定。在这期间,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我们对硬币清分机进行了三项专利申请,并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可。
现在,我们研发生产的硬币清分机已销往英国、芬兰、阿根廷、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客户反馈的资料,产品性能相当稳定。有国外用户反馈,我们研发的硬币清分机可以跟国际上最大的硬币处理企业德国REIS公司的产品竞争。无疑,这样的消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曾有一位澳大利亚的客户来到我们公司,认真观看了我们的产品后,他感慨地说:“在金融设备这个行业里角逐的,都是一些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的大公司,你们公司能在国际大公司林立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确实不容易。”
记者:在此之前,您的公司曾与某著名企业联合,研发出的扎把机在中行、建行、农行的招投标中均名列前茅。能说说当时的研发情况吗?
金永辉:在2004年的北京金融机具展览会上,我见到了一款韩国公司制造的扎把机,与当时国内的几个品牌的扎把机相比,显得更成熟、大方,且外形小巧玲珑。回到公司后,借鉴这款扎把机的优点,我根据我们国家银行工作人员的使用习惯,结合国内外市场上扎把机的一些特点,开发了一款体积小、重量轻的扎把机,并逐步推向市场。
由于产品单一,我公司在金融机具行业名不见经传。为了扩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广大用户手中,2005年底,我带公司部分研发人员从江苏省转战到广东省,与当地一家比较著名的金融机具厂家合作,生产出了扎把机。当时,我主要负责产品生产及技术把关,安排专人负责产品的推广销售。
在这批扎把机的批量使用过程中,由于每个操作人员的手法不一样,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原材料选材上的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我亲自下车间,跑市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我带着工作人员连续数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3个多月的改良以后,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来,这一款产品在中国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的技术测试中,性能和质量均名列前茅。
质量为先
记者:在数十年的金融设备研发生产的过程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您如何控制产品的质量?有没有一些让您记忆犹新的事和我们分享?
金永辉: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产品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我的感触是,在产品质量稳定之前,千万别盲目地推向市场。这一点,我们有切肤之痛。2003年,在产品质量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我作出决策,把一款扎把机推向了市场,并销售到了香港。
当时,使用此产品的企业不是银行系统的企业,而是一家拉链生产企业,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企业使用过程中,我们费了很大的劲儿改进产品,提高性能,都无法把产品质量稳定下来,最后只有放弃这款产品的生产。这次意外,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公司差一点破产。
从那以后,我立下规矩,凡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必须先过质量关,其次再看外观和功能。样样指标过关,经得起考验,才能推向市场。
记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您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
金永辉: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技术再精湛,在社会不断前进的浪潮中都不堪一击;只有组成一个团队,用你的智慧带领你的团队,打造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屹立在波涛汹涌的风口浪尖上。
我把这一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激励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不需要出资,就能成为企业的股东。这样,技术人员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谋划未来
记者:参加这次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收获如何?
金永辉:参加这次国际金融技术设备展览会,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我们,也了解我们的产品。目前,能生产这款硬币清分机的厂家在世界范围内只有5家。我们还开发了多种硬币清分机的衍生产品,目前,我们又开发了另一款产品——硬币存储机,并且正在申请专利。我们希望借助这次展会,让参观者充分了解它的功能和特点。希望这款机器能在硬币投放体制改革中作出一点贡献。
硬币清分机
参加这次展览会,我们收获不小。一些国外客户和国内著名企业也很关注这一款产品,有些企业正在与我们洽谈合作事宜。
记者:对公司如今的发展状况,您满意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规划?
金永辉:我们公司现在规模不是很大,但目前的运营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我计划利用一两年的时间拓展市场,开发衍生产品,狠抓质量,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做起,用国际化的标准管理企业。
曾经有国际上的大公司有意收购兼并我的公司,但我还是坚定自己的思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我有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在3至5年后,拥有自己的跨国销售公司,这是我的第一个5年计划。今后,我会带领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即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