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心态蔓延让人忧
2011-11-23杜凤娇王慧
□杜凤娇 王慧
“弱势”心态蔓延让人忧
□杜凤娇 王慧
精英群体“弱势”感受出人意料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而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这一结果表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传统的“弱势群体”正在减少,但存在“弱势心理”或“弱势”感受的人并没有相应地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蔓延趋势。
为什么“精英阶层”有这么多的人自认“弱势”?《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深入采访。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每天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不跑不送”,处于“天花板”困局之中,得不到重用和提升,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不少官员甚至出现了焦虑症,心力交瘁,备感“弱势”;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自认“弱势”。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富有,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面对当前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的联姻甚至转换,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如北大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其次,“弱势心理”在那些基础、冷门学科的知识分子当中表现尤其强烈。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待遇却相对较低,不少人觉得被边缘化了。
再次,当前社会浮躁盛行,评价标准功利化、单一化,权力和金钱的多寡常被当作成功的唯一标准,这让不少知识分子不受尊重,感到落寞。
针对公司白领群体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7.8%的受访白领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许多公司白领的共同感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党政干部和大学教师一样有稳定的职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白领来说,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难以承受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为何人人“喊弱”、“哭穷”
为何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并且感受如此强烈?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收入与预期有距离,生存、工作压力大”(37%),“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29%),“许多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16%)。可见,收入差距、生活重压、公平感保障感缺失等是“弱势感”的催化剂。
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加强了民众的“弱势感”。党政干部手中有权,企业主手中有资本,在其面前,普通民众无权无钱,难免会产生“弱势心理”。“更何况企业主对工人的非法剥削、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官员的腐败行为等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激起民众‘弱势感’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表示。
五成受访者认为“让大家都富起来”能消除“弱势心理”
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
如何消除公众的“弱势心理”,让大家充满自信,获得尊严?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由此可见,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收入。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政府责无旁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公开、公正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证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若是政策本身就不公平、不正义,若是维护了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遏制“弱势心态”就无从谈起。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