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九江
2011-11-22柳秋荣
柳秋荣
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义,九江革命党人积极响应。23日,九江新军起义,随后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分府。九江是全国第三个(晚湖南、陕西一天)起来响应革命的地区。次年10月29日,孙中山来到九江,在欢迎宴会上,他高兴地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孙中山高度赞扬了九江人民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革命党人,策动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在九江传播,一批进步青年因为不满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纷纷参加到宣传革命思想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行列。
1902年,蔡公时、张华飞、徐秀钧三位好友在九江组织“慎所染斋”,这一组织“明为讲学,实为传播种族思潮”。这是九江乃至江西最早从事宣传革命思想的组织,“是为江西革命思想之发端”。由于地方当局的压制,“慎所染斋”被迫解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蔡公时、徐秀钧等东渡日本求学,在那里他们接触到黄兴、杨笃生等人。1905年蔡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九江最早的革命党人。
1909年秋,浔阳阅书报社在九江城内的化善堂成立。这是当时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时还是一个联络革命党人、培养人才、酝酿起义的秘密机关。这一组织的创办人就是林森。林森兼任该社社长。
林森,福建闽侯人。早年在台湾加入兴中会,进行反清抗日活动。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1905年加入同盟会。他在上海创办福州阅报社,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由上海调到九江海关工作,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林森首先联络了一群爱国青年和反清志士。最有名的是广东人吴铁城,他小时候随经商的父母来到九江。正在同文中学读书的他,就是经林森的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浔阳阅书报社的骨干力量,被推为副社长。还有早年开办“慎所染斋”的革命青年蔡公时、张华飞、徐秀钧等人。林森等人“订阅各地报纸和新出版的书刊”,还“不时带回许多香港出版的刊物和画报”,将这些具有革命色彩的书报,陈列于九江江边繁华地段的八角坊公共阅览室。向读者宣传革命思想。因为这些书刊的“文字感人,使一般热血青年激动奋发”。革命党人还利用学校讲坛、文艺表演和节日聚会等形式,为革命作舆论宣传。在浔阳阅书报社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志于革命的青年,为武装起义准备了干部力量。
革命党人还团结一批商人、钱庄老板、洋行职员和军人,创办商团,联络新军,密谋革命。其中有九江革命党人罗大俭、九江总商会会长舒先庚、富商陈中瑞等。他们与林森、吴铁城一起相互配合,为起义出钱出力,
罗大俭,九江县人,早期同盟会员。他创办学校,开通民智,传播新思想,同时联络商人,创办商团。新军起义时,罗大俭带领商团也加入了战斗,后又为稳定九江大局作出了贡献。林森曾高度评价罗大俭:“武昌起义,先生与予及马毓宝标统,首先兴师响应武昌。”称他“致力革命,功在民国”。
策动新军是革命党人的一项主要工作。当时驻浔的新军是第27混成协第五十三标和第五十五标两个营,革命党人通过同学、同乡或熟人等关系与新军来往,进行策反。由于新军中的各级军官大多毕业于新式军事学堂,容易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例如第五十三标“第一营管带范增福、第二营管带黄焕章、第三营管带何文斌、队长刘世均等”都是早期同盟会员、革命党人蒋群在江西武备学堂的同学。吴铁城“擅辞令”,具有较强的外交才能。他通过自己岳丈的关系,说服了九江炮台总司令徐世法及其部下戈克安等人。经过革命党人的策反工作,第五十三标新军中大多数中下级军官都倾向革命。
1911年10月11日,蒋群从云南回到九江,带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给九江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林森立即决定将起义的消息张贴在浔阳阅书报社的门口,并且把“推翻帝制,创造民国”几个醒目大字用红笔圈划起来,引起过往民众驻足观看。当蒋群发现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没有坚决反正的意思”后,立即拜访马毓宝的部下,宣传武昌起义的消息,坚定他们起义的决心。同盟会员吴照轩从南昌秘密回到九江,在日本留学的女同盟会员蔡惠提前回国,于10月22日单人独马带着10个月的婴儿悄悄住进江边的“高升”客栈。在浔城,林森、罗大俭、吴铁城、蒋群、陈中瑞、吴照轩等人在秘密策划着。
10月20日的《申报》援引“伦敦电”:“革命军在九江城外要求该城降伏。”从浔城发往各地的电报称:“九江甚危急。”九江城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兵不血刃,九江独立
1911年10月23日晚上8时,九江金鸡坡炮台连续发出三声震天动地的炮声,驻九江的新军第五十三标各营立即鸣枪表示响应。九江城内道、署的警卫士兵一听见炮声,就知道是起义信号,便在城头点火响应,并打开城门。九江革命党人策动的武装起义正式爆发。
起义官兵一律在左臂上系一块白方布,白布上印有“同心协力”的字样。约1500余人的起义新军相继占领九江的道、署两衙,同时派兵把守各交通要隘。晚12时,起义军占领电报局,各地来往的电报被切断。《申报》称:“昨夜(10月23日)九江失守道署被焚甚烈电信不通。”这意味着整个九江城已掌控在新军手中。
清朝政府驻九江的防军和巡警惊慌失措,纷纷溃逃。九江道尹保恒连夜潜入租界,第二天搭乘“隆和”轮船逃往上海。九江知府璞良被革命军当场枪杀。不久前由南昌派往九江督办江防的提法使张检,也于半夜在惶恐中溜出后门,悄悄爬上屋后的小船,逃往省城南昌,其卫队40人全部归顺革命军。唯有驻在南门外洋火厂的新军第五十五标第一营惧怕革命逃往南昌,后在路上被击溃。
保恒和璞良在得知武昌起义时,恐慌中他们曾先后致电省府“求赐交卸,以全生命”,江西巡府冯汝骙回复“乱事之秋不敢轻易大员”。二人无奈,只得将家眷分乘四大轮船送往南昌。在革命的大潮中,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革命党人乘攻克九江城之威,派第五十三标第三营占领九江上游的田家镇炮台,同时派兵顺长江而下,一举击败清军驻湖口的杨福田水师,占领湖口炮台。24日中午,革命军占领湖口。随后,顺势而下,占领彭泽境内的马炮台。
老百姓发现一夜之间九江城变了。清朝的龙旗不见了,城头遍竖的是青天白日旗,到处张贴着“推翻帝制,创造民国”的标语。据当时《申报》报道,新军起义时。九江“秩序极佳,巡行街市,开放空枪,焚去道署,保获教会,无抵抗,无流血。而九江全城及城外各地已入革军之手”。在九江的街头“华人来往办事无异平时”,“市面仍照常贸易,租界亦甚安静”。就这样,革命党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江中游重镇九江城。
24日当天,革命党人宣布九江独立,并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成立军政分府的会议是在原第五十三标驻地召开的,考虑到马毓宝的军衔最高,资历老,又是一个老好人,众人就推他为临时都督。可是,马毓宝当时是死活不就。
在革命的問题上,马毓宝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九江的革命党人策动他的部队起义时,见军心都变了,他就随了大流呼应了起义,是从众心理占了上风。现在,只听说武昌起义了(因为湖南和陕西的消息还未传来),别处还没动静,自然不知未来怎样?犹豫心理使他畏缩不前。见马毓宝的革命意志不够坚决,林森、吴铁城等人便心生一计,只见吴铁城振臂高喊:“我们起义的官兵还要脑后尾巴做什么,还准备投降清军吗?拿剪刀来!”带头剪去脑后的长辫。于是,在场的人你给我剪,我给你剪,也就强行剪去了马毓宝脑后的大辫子,断了他模棱两可之心。剪辫子成了革命还是不革命的标志。
九江独立的当天,有关九江起义的消息,军政分府颁布的文件、布告刊登于《江西民报》,引起全省震动。公告指出:“大汉光复,百姓欢腾,义旗所指,首在安民。胡虏入关,各处屠城。我军宽大,不乱杀人。倘敢抵抗,有死无生。凡我同胞,协力同心。解除束缚,再见光明。三呼万岁,革命成功。”
九江军政分府的成立,标志着清政府在九江统治的结束。
李烈钧来浔,稳定大局
如果说九江起义的成功,是林森、吴铁城、罗大俭等人起到了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起义后大局的稳定靠的就是李烈钧了。
李烈钧,江西武宁县人,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他后来回忆到达几江时看到的情景:下船登岸,只见岸上欢迎我的大小官员各方人士都剪了辫子,军政官员有的穿军服,有的穿长衫,多川军帽盖着齐肩短发。商团领袖和代表打扮更具特色,不少人身穿短衫,头上带着像京戏短打武生戴的扎中耳边挂一个绒线球,类似豪侠黄天霸的装扮。
1911年10月26日,经江西革命党人的邀请,李烈钧抵达九江。林森、吴铁城纷纷前往拜会,介绍起义的全部过程,特别讲到困难的局面,要求他留下来担任要职,以稳大局。本来李烈钧是要去南昌的,考虑到九江能否成为武昌江东屏障,事关大局,于是他接受军政分府总参谋长一职,并正式在旧衙署设立办公处。
李烈钧就任总参谋长之职后,马毓宝借口身体有病,不理政务,成天躲在家里抽鸦片。实际上,九江军政分府一切事务都是由李烈钧负责。
为推进革命进程,李烈钧决定出兵南昌。10月28日,由蒋群、刘世均率领的九江援省支队沿鄱阳湖、赣江向南昌进发,沿途的清政府水师纷纷归顺。消息传到南昌,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在蔡公时的筹划下,31日驻防南昌新军起义,南昌宣布独立。九江援省支队入城后,11月1日,南昌军政府成立,蒋群任军政府参赞。南昌光复后,全省各地纷纷响应。从此,江西渐趋统一和稳定。
当时清政府对汉口北洋军仍有水上接济,为切断其联系,李烈钧全面部署九江的金鸡坡炮台和彭泽的马炮台,将长江严加封锁。由清政府海军提督萨镇冰统率的进攻武汉革命党人的舰队,因燃料和供给不足,慌忙离开武汉,开往上海。他们共有兵舰11艘和2艘鱼雷艇。当他们驶入九江的长江江面时,得知九江已独立,海军提督萨镇冰见大势已去,乘小船登岸,悄然离去,将海军统制交给“海筹”舰长黄钟英代理。11月13日,黄钟英率舰队“悬白旗以表示同情革命”。李烈钧得报后,立即派林森、吴铁城、龚永(福建人)、蒋群等人上舰联络。海军官兵中主要是福建和广东人,大部分中下级军官都倾向革命。同乡相见,格外亲切,所以双方谈得十分融洽。李烈钧邀请全体官佐上岸,在九江商会设宴款待。15日,清政府海军全体官兵在九江宣布起义,李烈钧被任命为海陆军总司令,统管九江区域内的海军和陆军兵力。清政府海军在九江的起义和海、陆军的联合,增强了九江的革命力量,从而使九江成为长江中下游各省的革命基地。
李烈钧在九江就职时,安徽尚未光复,安徽革命党人胡万泰专程来到九江,请求李烈钧派兵支援。李烈钧迅速派团长黄焕章率两个营兵力赴皖支援。11月1日,安庆(安徽省会)光复,宣布独立。不料该部军纪败坏,掠夺洗劫。李烈钧闻讯,亲率步兵1营,兵舰2艘,赶赴安庆调处,将团长关押,为首肇事者正法,掠夺财物悉数归还,迅速安定人心,恢复市面。21日,安庆各界召开盛大欢迎会,推举李烈钧任安徽都督,并于当日就任。
九江一独立,武昌方面就频频来人来电,要求派兵支援。10月26日,九江组建了以凌剑秋为队长的“江西援鄂义勇队”,共93人。由于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九江革命党人虚张声势,砍下竹子做步枪,用铁片做机关枪的模型,买来鞭炮放进洋油桶炸放冒充机关枪,在香烟罐头盒内装火药、碎玻璃等做成炸弹。敢死队员每人身背3颗炸弹,其中一颗是真的,两颗是假的。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支援武昌革命。
10月30日,在北洋军阀冯国璋的猛攻下,汉口失陷,黎元洪“一日五电乞援”于安庆的李烈钧。李烈钧接到告急电报后,一方面命令九江军政分府,集合部队,等待西援;另一方面,他将在安庆收容的3000名清兵进行整编。11月26日,九江援鄂部队起程西进,27日和28日,两三干步炮兵在巡洋舰的掩护下,分别于湖北阳逻、青山登陆,进入武昌。12月4日,黎元洪任命李烈钧为苏、皖、赣、粤、桂五省联军总司令,控制武昌及周边地区。自此后,北洋军不敢进攻,武昌从此稳定下来。为表彰九江军队援救武昌有功,湖北军政府犒赏九江援军10万元,奖励李烈钧本人数万元。李烈钧将钱全部发给士兵和下级军官。
九江出兵,改变了武昌四面受敌的局面,九江成为武昌的屏障。直到1912年3月,李烈钧奉命回师担任江西郜督为止,九江援鄂军队一直战斗在湖北战场,为稳定革命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江首先响应武昌起义,不仅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而且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江西各地及长江中下游各省的独立进程,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相继宣告独立,为创建民主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