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可落选 批判精神不能丢

2011-11-22刘根生

唯实 2011年11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中科院分配

刘根生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榜上无名。随后,饶毅发表博客称,早已预计到结果,且表示从今以后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少网友称,选院士饶毅出局是学术“逆淘汰”。

饶毅归国之前已是美国知名大学讲席教授,回国后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专家称其研究方向和成果属于国际领先,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贡献足够院士资格。饶毅还特别勇于批判。他曾批评科学界浮躁、批评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批判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每次批判都是一针见血。饶毅被学界和大众熟知,也似乎更多源自勇于批判。这自然也很容易使人怀疑,是不是因其太爱批判而遭学术“逆淘汰”,饶毅说自己“早已预计到结果”,不知是否也是暗指这点。就此,新华社也发文称:人们有理由要求中科院解释和回应相关质疑,促进院士评选过程公开透明。

中科院回应称: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严肃严谨之科学荣誉团体,院士增选工作严格按照增选程序进行;一旦查实院士增选工作中有不正当行为者,将严肃处理,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这虽没直接说明饶毅落选之因,但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即院士增选会坚守“严肃严谨”原则,严格按规矩办。作为外人或外行,我们当然也没理由硬说饶毅出局是学术“逆淘汰”。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共有145位,在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有314人,即半数以上已被淘汰。若仅从概率上说,饶毅首轮出局又何尝不属于正常现象。既然是选拔,就会有入选有落选。“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就曾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此时我倒是特想对饶毅说一句:院士可落选,从今以后你也可以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无论如何批判精神都不能丢。那么多人为饶毅打抱不平,主要也是担心此事会伤害了学术界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向来就是科学精神重要内涵之一。科学探索是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和人类奥秘,问题是,实践无止境,一切皆处于变化中,而人类又难免有局限和偏见,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真理的认知往往很难一下子穷尽其意。多些批判,就多了一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吸取其合理成分,就会更接近真理。故而我们说,学术争论如同燧石,会使真理变得更光彩夺目。社会由各种利益群体构成,学术领域同样有着不同利益群体,在利益驱动下难免会发生种种问题。学风浮躁也好,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也好,诸如此类问题都牵扯着方方面面利益。有批判,那些问题才能充分暴露而引起人们重视,进而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批判也绝不是简单否定和绝对否定,而是适度存疑,设想现存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对假定前提进行检验。没有批判,科学就会陷入僵化,难以发展;没有批判,各种问题就会因“视而不见”愈加严重,拖累社会进步。饶毅因落选中科院院士受到社会关注,深层原因也在这里。

2010年9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了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共同署名的社评文章《中国的科研文化》。文中,两位科学家指出了中国科研经费分配问题:“关系”起了太大作用。他们认为,科研经费分配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正在减缓着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其中的问题,一部分要归结为体制,一部分要归结为文化”。有报道云,该文3天内由中央财经工作小组翻译并交给了温家宝,很快温总理就指示相关部门提出有关基金分配体制改革的建议。尽管结果如何还没有报道明示,但批判的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有更多“谔谔之士”。

如今学界的批判精神在弱化。一种新理论出来,很少听到批判声。想听到有真知灼见的批判,几乎已是奢望。对于科研领域中各种问题,心存不满者不少,但直言批判者难得见到,饶毅也因此而显得“一枝独秀”。不敢批判,无非是怕遭遇种种“逆淘汰”。不过我们似乎更应该明白,对知识分子来说,批判精神是一种基本素质和品德。所谓学术良心,说到底就是勇于坚持真理。不仅要有能力发现问题,更要有勇气将批判之声公之于众,就算吃些“眼前亏”也在所不辞。就眼下而言,千万别因饶毅教授的遭遇就想到应该“学乖”。当然,我也更希望制度设计能跟上,使晋升、评选、资源分配等都能由制度说话,都能全部置于阳光下。明规则彻底取代潜规则,饶毅才不至于那么“孤独”,批判精神方能真正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南京日报社评论部)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中科院分配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联想“又”上市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
阅读理解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