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2011-11-22方建中

唯实 2011年11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

作者简介:A方建中(1957- ),男,江苏溧阳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科技创新。

摘 要: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可促使江苏率先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区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并产生区域综合自主创新的全国性示范效应。苏南经济与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企业主体优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开放与城市化水平较高、创造和积累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有很高的可行性。推进苏南自主创新高地的建设,应该采取多维度的对策措施:强化要素支撑;促使产业层次向高端攀升;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苏南整体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增长极;自主创新;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1-0044-05

为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江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大战略抉择。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从根本上增强苏南的长期创新能力,支持优势地区依靠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路径,是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的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有利于把握世界科技产业加速变革的重大机遇,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对进一步激发苏南乃至江苏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全国创新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可促使江苏率先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区域。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各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现实情况表明,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由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的跨越,已经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作为投资驱动经济的成功者,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忍痛摒弃传统经济模式,开拓创新,争做创新型经济的先行者,争取在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再创辉煌。增强苏南自主创新能力将使苏南成为优质自主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先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出高地、现代自主创新产业的发展高地,使苏南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同时,由于苏南地区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和先行优势大,建设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和先导性战略高技术的研发部署,将有利于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占领制高点,显著增强江苏乃至全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由于苏南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六成以上,因此,苏南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经济将直接使得江苏经济总体上呈现创新型经济特征。同时,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将为苏中、苏北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创新型经济,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强大的牵引拉力、坚实的动力支撑,从而带动江苏全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使江苏率先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区域。

第二,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能够为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0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经济总量逼近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7%,GDP平均增速达到12.6%,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将不断扩大,其世界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有关专家预测,到2013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著名的纽约都市圈;到2018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总量有望赶上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因此,全面提升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重要意义。然而,尽管当前长三角都市圈进一步飞跃发展具有诸多优势条件和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例如,过度依赖要素投入、自主创新优势不显著、商务成本上升、行政区域分割、一体化协调发展进程缓慢等。以苏南整体为规划范围的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将在长三角北翼率先构筑研发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形成自主创新的优势区域、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先行区域、多元制度创新的先发区域,有效化解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诸多难题,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水平提供有效支持,从而有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如果说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通过提升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而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话,那么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则可以通过提升次中心城市和广大腹地的自主创新能力而提升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为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第三,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将会产生区域综合自主创新的全国性示范效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国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各类高科技园区凭借制度、人才、资金、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在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园区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耦合的有效载体,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创举之一。世界各地已涌现出了大量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园区,例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目前,江苏已有16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园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来探索自主创新的经验,实际是对科技园区模式进行延续和扩展,这在国内外有相应的经验借鉴模板。不过,国内外现有的科技园区主要指向科技自主创新,而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则在关注科技自主创新的同时更加关注综合自主创新,并且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还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将能够成为全国探索区域综合自主创新经验的最佳试验田。其一,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发展差异大、处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较早地遭遇到了投资驱动模式的瓶颈制约,实行自主创新的诉求更加强烈,从而使得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有机会率先开展区域综合自主创新试验。其二,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质的企业组织、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更有能力开展区域综合自主创新试验。其三,以苏南地区为空间范围的“苏南模式”曾经先后在发展乡镇经济、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过巨大成功,并且乡镇经济主要对应于制度创新,而开放型经济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也就是说,苏南地区不仅曾经在综合创新方面有过成功的先例,而且得益于这种源于历史贡献的示范优势,苏南自主创新高地进行区域综合自主创新试验的成功经验将具有更大的全国性示范效应。

二、苏南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的基础和优势

苏南地处东部沿江、沿沪宁线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全国经济的突出亮点和初具国际影响力的地区。苏南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提前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具备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第一,经济与产业基础雄厚。苏南是全国工业经济和新兴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率先发展、转型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自主创新高地提供的经济基础优势是国内其他任何一个自主创新高地都难以比拟的。首先,充裕的经济发展成果和突出的经济活力为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苏南经济连续2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71亿元,占长三角的比重约为38.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占江苏27%的土地面积、20%的耕地,承载了江苏40%的人口,贡献了61%的GDP、88%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5%的外资、58%的财政收入;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2%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县前10名中,苏南占7席,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8个,全国最多。其次,优良的产业基础为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苏南地区制造业非常发达,是世界有名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的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6%。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光伏产业产能占全国的55%、世界的21%,物联网、智能电网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后盾。

第二,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科教与人才资源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资源,其丰裕程度和整合效率直接决定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苏南历来重视科教与人才资源的培育和积累,现已形成了丰裕的科教资源。一是有丰裕的科技资源。江苏全省丰富的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苏南的7个国家级高新区、1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30多家科研机构,共拥有科技人员810万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苏南五市合计申请专利155439件,授权专利97362件,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5.86%和70.55%,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的14%。二是有丰裕的教育资源。苏南共有高等院校70多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专任教师7万多人。由于高校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苏南地区如此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为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优势甚至超过北京中关村。三是有丰裕的人才资源。目前,江苏人才资源总量接近8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接近40万人,全省拥有院士98人,居全国第三位。苏南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不断加大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度,使得江苏丰富的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市2010年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6万人,南京的两院院士达到87人。苏南地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8人,其中创业类人才全国第一。如此厚实的资源优势足以为苏南自主创新提供强力保障,而且这三大资源优势足以同国内任何一家自主创新高地相媲美。

第三,企业主体优良。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全面提升,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表现也是评判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据。苏南地区凭借在发展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方面的显著成功,塑造了为数众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组织,为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主体条件。一是苏南地区企业分布密集。凭借乡镇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两次辉煌,苏南地区企业数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万多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二是苏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上市公司是企业中的精英,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能够准确反映该地区企业的核心质量。江苏上市公司数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11年6月,江苏省共有上市公司26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5,989亿元,与2010年GDP总量的比值约为39%。而江苏的上市公司80%以上集中在苏南,例如,苏州有62家,无锡有68家,作为县级市的江阴就有29家上市公司、30只股票。三是苏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好。江苏民营企业数量连续多年雄踞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达到76家,其中超千亿企业3家。在2010年江苏营业收入百强民营企业中,七成以上集中在苏南,其中无锡、苏州最多,分别有23家、22家。在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据前两位的沙钢集团和苏宁集团都在苏南。四是苏南地区企业实力雄厚。苏南地区的企业实力非常雄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苏南。世界500强企业中落户苏州的就超过100家,江苏有51家企业位列2009中国企业500强,也绝大部分集中于苏南地区,其中无锡16家、南京11家、苏州8家。

第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果显著。苏南五市积极贯彻国家创新战略,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核心技术,转化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近些年,苏南地区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83项,攻克了集成电路下一代关键材料、0.13微米关键工艺等核心技术,使我国集成电路封装业实现了大的飞跃;创制了国家一类新药20多个,小核酸等新药研发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研制的新型无线网络技术标准提案,已被列为国际电信联盟候选技术标准。苏南的科技成果持续涌现,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4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无锡中船重工702所承担总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海试任务,实现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第五,开放度与城市化水平较高。苏南地区较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江苏外商实际投资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主要集中在苏南。2010年,苏南地区引进外资185.7亿美元,占全国17.6%,完成进出口额4143.3亿美元,占全国13.6%,世界500强跨国企业由30家在江苏投资,设立独立研发机构184家,绝大部分集中在苏南。苏南城市群优势突出,城市化率超过60%,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苏南文化相融,合作交流密切,随着宁沪高铁开通,一小时都市圈快速形成,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基础。

第六,创造和积累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苏南地区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开中国农村工业化先河,被小平同志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90年代初,抓住浦东开放机遇,1991年建设国内第一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开发带——沿江火炬带,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州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苏南五个省辖市均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挥先行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推进措施

苏南自主创新高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多维度采取有效措施推进。

第一,强化要素支撑。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必须依赖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支撑,为了加快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步伐,应该努力强化这些要素的支撑作用。一是要强化人才要素支撑。人才要素是自主创新的直接能动主体,在整个要素支撑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挥苏南人才资源优势,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提升人才资源素质水平,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构筑苏南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二是要强化技术要素支撑。技术要素是自主创新的先导力量,在整个要素支撑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苏南形成现代技术创新高地。三是要强化资金要素支撑。资金要素是自主创新的基本物质基础,在整个要素支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必须全力增加资金要素供给规模,打破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四是要强化土地要素支撑。土地要素是自主创新的空间承载要素,在整个要素支撑体系中处于承载地位,所有自主创新活动只有直接或间接依附于特定土地要素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面对土地要素自然供给弹性为零的现实,加强统筹规划,集约利用土地,既要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土地保障,又要利用自主创新成果提高土地要素的使用效率,切实实现土地节约型的发展。

第二,促使产业层次向高端攀升。要在苏南五市形成高新产业引领产业转型、主导产业支撑产业转型、现代企业促进产业转型、集约投资加速产业转型的良好局面。一是打造产业发展载体。高标准建设苏南各科技园区的配套设施,修改完善项目投资密度和用地控制指标,优先安排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用地计划,优先保证科技园区的输配电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立污染防治体系,确保生产要素需求。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苏南各市建设区域(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新兴产业领域抓紧建成一批发挥技术研发、检测实验、科技信息、技术转移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围绕科技园区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科技园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导苏南本地相关企业向科技园区迁移集中,组织一批企业向园区迁移项目,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四是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其对行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培育壮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推动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和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

第三,完善保障机制。制度与机制是具有根本性和先决性的因素,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必须始终把完善保障机制作为核心和重点来抓。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针对科技创新成果虽多但转化效率低的现实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对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的激励政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多种措施完善苏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二是完善关键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要深刻理解创新资源特别是关键创新资源的稀缺性特点,摒弃本位主义思想,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关键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苏南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应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生成大量优质的关键创新资源,同时通过赎买或者租借掌握民间生成的关键创新资源,在整个苏南区域范围内加强统筹整合,建设关键创新资源库,搭建关键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在创新资源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在相对意义上增加可使用规模,为苏南自主创新解决关键资源瓶颈。三是完善重大项目合作创新机制。合作创新乃是国际主流趋势,对于一些资金需求特别大、技术要求特别高、外溢效应特别好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要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组织的合作创新机制,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提高创新绩效。四是完善跨区域部门组织领导机制。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高地部际协调小组领导机制的有关经验,在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构建跨区域和部门的组织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重大决策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工作。跨区域部门组织领导小组要围绕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调整和重大决策,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商讨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五是完善建设成果的评价反馈机制。以自主创新能力和绩效为核心,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进程,及时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反馈,对规划目标和建设问题适时做出优化调整和正确应对,确保苏南自主创新高地沿着一种螺旋上升的轨迹健康发展。

第四,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在苏南经济运行中,大部分发展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在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加快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管理,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支持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部门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推进以公共目标为基础、市场应用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立起市场导向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强化政府对公共科技活动的投入保障,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和服务的新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领域,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二是提高政府协调管理能力。应该重点完善市际、县际协调机制,加强苏南自主创新高地重大问题的沟通和协调,率先在示范区探索教育、医疗等重大改革事项,试点有关政策,并适时在全省、全国推广。三是改进政府服务方式。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自主创新项目的审批环节,减少对自主创新活动的行政干预和微观管理,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探索建立适应需求的企业登记管理新制度,创新企业经营监管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

第五,全面推进苏南整体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世界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各地区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模式,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但是距离真正的一体化协调发展还有很大距离,总体而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仍面临重重困难。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区域发展路径的重要目标模式。长三角地区走在我国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列,但是由于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范围不一致,行政区域分割尚未完全打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效并不显著,未来一体化协调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对于苏南地区而言,虽然同属于一个省级行政区,但是由于涉及多个地级、县级行政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制约。而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为苏南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促进苏南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又是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目标内容。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创新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健全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造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引导工程,从而全方位推进苏南整体区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和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辜胜阻等.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J].江海学刊,2010(6).

[3]徐康宁.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4]方建中.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逻辑、演化与路径[J].江海学刊,2010(6).

[5]贺正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6]陈喜乐.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与整合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1(3).

[7]万钢.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1(6).

[8]倪鹏飞.城市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1(2).

责任编辑:浩 宇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发展下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升级研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