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之骄子为何暴力事件频发

2011-11-21老树

老友 2011年9期
关键词:底线孩子教育

老树

2011年6月16日凌晨,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龙仕绪用刀割破同宿舍一名同学郝进的喉咙后,又砍向另一名同学韦宸的头部,造成一死一重伤,然后潜逃。7月30日,北京人文大学4名学生涉嫌故意杀人案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自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后,又有广东某大学蓝庆庞、北京大学安然、浙江大学周一超、吉林农大郭力维、云南大学张超、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等大学生杀人事件频频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杀人案频发,特别是近几个月,大学生杀人事件接连不断,实在令人震惊。偶然出现一两起,可以说是凶犯的个人原因,但接二连三地发生类似事件,就不得不反思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学生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上海金融报》2011年4月26日的文章称,一方面,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仍存在“短板”,尽管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但当下,我国的教育体系对“育人”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往往只片面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例如,尽管三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真正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往往是成绩拔尖的学生,有不少老师也简单将成绩作为划分“好生”和“差生”的标准。这样的价值导向,在普通教育阶段或许尚看不出问题,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思考人生发展规划时,这种价值理念和体系的冲突,就会让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进而诱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与陌生人的接触频率并不高,特别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对狭小,如果家长与学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他们很可能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产生诸多问题。

人性教育势在必行

新华网2011年4月24日题为《药家鑫用生命赎罪警醒世人》的文章指出,反思药家鑫把交通肇事激化为故意杀人的心路历程,错上加错的理由竟是缘于伤者记住了自己的车牌号码,竟是“农村人难缠”的偏执歪理,是交通肇事伤人有可能对其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对自己“前程”的负面影响。其泯灭人性、漠视生命的畸形病态昭然若揭。责任缺失、心浮气躁是当下中国的社会通病。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下,持这种心态的人绝非个例。上海留学生刺母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加强对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珍重生命的人性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生命价值教育缺失

中新网2011年3月24日题为《专家评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反映生命价值教育缺失》的文章指出,对于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有媒体专家评论认为,“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导致药家鑫在遇到梦想阻力时,采取了突破法制和道德雙重底线的做法。”也有评论者——陕西省社科院青少年心理研究员方海韵认为,药家鑫的行为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反映了现代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观的缺失。从年龄上讲,21岁的药家鑫应该是成熟的,但其作案时的心理状态明显反常,其行为属于自我保护机制在行为上的消极反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复杂信息充斥青少年脑海。青少年是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大的群体,如果在此阶段被灌输了不正当的价值观,就会导致其在事物分辨上的消极,出现类似于此的悲剧。“通过此类案件,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最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底线教育”空白

底线是指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并作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不能伤及无辜,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底线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人作出适应自己实际情况又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底线选择。

以药家鑫案为例,其驾驶车辆回校的底线应当是遵守交通规则;不慎违反了交通规则,底线就是不能撞人;撞人的底线,就是及时停车,协助抢救。药家鑫的悲剧就是在道德滑坡中,越过了一级又一级的底线,以至于最后将人撞伤后竟连刺数刀,活生生把伤者扎死。尽管有不少专家和律师分析药家鑫的行为是“激情杀人”,或曰生命意识的缺失等等,但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就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底线教育,脑海中也没有底线意识。

我们再看看药家鑫的成长经历,从同学、邻居的评价中,他是一个文静、内向、学习好的好孩子、乖孩子;父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不允许出错,要求药家鑫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尽善尽美;母亲对药家鑫则是非常疼爱,在她的眼中,儿子就是一棵永远向上的好苗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将自己人生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实,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绝对不是少数,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最大追求。问题是,孩子不成器或者成不了龙,又该怎么办?,这就是底线教育的缺失。可以成不了龙,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境遇中,自由快乐地生活,就是成功,同时,也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以药家鑫为例,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教师除了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好事之外,再告诉他,不慎或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坏事甚至触犯了法律该怎么办,也可能最终避免悲剧的进一步发生。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2011年第15期《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效的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们投入其中,被这种趋势裹挟的成人,又不可避免地将这种竞争压力传导给孩子。在这种竞争逻辑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北京师范大学人格课教师王芳认为,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学会的是“注重外部的标准和目标,比如成就,比如拥有什么东西,也导致孩子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这些东西上面”。她说,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没有人认为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体制可以一夜之间被扭转或打破,但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弱化大环境的影响,“更强调内心的关注和成长”。

在我国,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追求,主导了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过程,并不可避免地牵引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本来应该对人格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家庭教育,也不得不为学历教育服务。“一方面要听从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教育又听从家长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陈建翔认为,在这种教育局面下,“人格教育是失败的、缺位的。”

“中国父母是不懂得爱的。”在陈建翔看来,中国式父母的爱缺乏慈悲心、平常心和公正心,而且很狭隘,“其实是爱自己,爱自己的想法,然后寄托到孩子身上,当孩子达到要求的时候就爱,达不到的时候就恨,是一半恨一半爱,带有太多个人的目的和功利在里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则将这种教育称为“没有深度的教育”和“没有哲学理念的教育”。“现在是有知识没文化,没有德性的功底,没有思考,就是就事论事。比如吃

饭是为了有营养,为了长身体,这样才能奋斗,但孩子不会享受吃饭的乐趣。事事都这样,孩子就找不到生活最原始的乐趣,只能生活在一个很肤浅的境界里。”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10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

链接:英国教育:重在道德培养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人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减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就拿交通规则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

现代的英国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和坚韧的性格,他们深知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英国父母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探险,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目的就是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今后的人生作好人格方面的准备。英国的私家车的拥有量是很高的,但是,英国的家长们很少会开车接送孩子,他们都是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学校。(摘自《感受英国》,作者:张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教育:重在人格修养

《京华时报》2011年3月29日题为《从日本大地震说到素质教育》的文章称,这些天,关注日本地震,关注海啸,关注福岛核危机,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在政府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日本民众自我约束、自我维持应有的秩序,可以说处惊不乱,遭灾不慌。你看电视上的日本,地铁停运,大家不抱怨,就在地上静等;加油站限制供应,车子同样有秩序等待;饮食困难,超市自动为周围民众提供饮食,每人自觉地只领取两瓶水,想到让更多的人能分享这本身就不充裕的食品;公用电话亭前,10台电话,10人一组,每人允许通话一分钟,可是没有人的通话用完一分钟,他们想到排在后面的人更需要给家人报平安。

灾难当头,在政府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民众能够克制私欲,以满足大众利益为第一需要。这样特殊情形中,日本普通民众的这种表现,应该说与日本的教育密不可分,由此我理解了日本教育。日本教育有一句口号:“培养负责任的一代。”在日本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日本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成”。他们所说的人格指3个方面:学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灵魂。

德国教育:重在规范德行

德国人有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教育孩子像是驾驶汽车一样。为了能够驾驶汽车而进专门的学校,学习交通规则,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得到上路的许可——而教育孩子比这更要复杂和困难……孩子需要成年人培养他聪明的才智,但同时他也需要您为他树立起爱心、自信心、独立精神、责任感、对美的感悟等一系列的情操品质,不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同时要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世界,有力量、有爱心,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平衡的优胜者,这才是德国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德国,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重复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视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摘自《德国人怎样教育孩子》,作者:李宽宽,昆仑出版社出版)

责编/玉坤海燕

猜你喜欢

底线孩子教育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