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人文社科研究趋势及成果评价制度比较
——以美欧日为例

2011-11-21何燕玲蓝满榆

关键词:社科评议成果

何燕玲,蓝满榆

(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处,广东 广州 510640)

一、国外人文社科研究趋势

20世纪是人文社科获得大发展的世纪,国外有影响的学者把20世纪称为“社会科学的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战争灾难、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等为人文社科的发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各类现实重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推动着人文社科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机构多如牛毛,研究领域广泛,学科门类日益齐全、成熟,学科发展比较健全,研究实力渐强。例如,二战后美国除大力发展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外,还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美国现代人文社科研究历经一百多年,在学术研究取得了瞩目成就,形成了大规模、多部门、多学科的科学体系。欧盟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社会问题,功利导向。以现时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反恐问题等为导向,侧重于应用性研究。二是注重欧盟整体研究。在加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从协调机构、科研资源投放等,提高整体研究水平。三是鼓励跨学科研究,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四是加强欧盟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日本的人文社科研究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注重跨学科发展,二是注重人才培养,三是注重研究基础建设,四是注重国际交流合作。日本的人文社科研究是明治后由大学中的研究教育组织根据社会需求而不断整顿扩充中发展起来。近年来国外人文社科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是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两种趋势并存。一方面经济市场化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在内的劳动分工在细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这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效率优先原则派生出来的现象;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往往需要学者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相对细化的领域进行潜心研究方能出创新成果,导致学科不断分化;另一方面是学科间的融合发展,不但使人文社科学科内部交叉衍生,而且促进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跨学科门类间的融合发展,导致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

二是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经济、对人文社科的重视程度及引领潮流的意识对全世界人文社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其实施的同行评议成为世界各国在科研评价中最为成熟、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价制度,其提出的文献计量方法、科学计量法等评价方法,以及包括SCI、SSCI、A&HCI等检索指数成为各国用于评价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人文社科的发展,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传统被重新挖掘,派生出具有本国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捍卫了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嬗变出多元化走向。

三是人文社科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渗透。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为人文社科的研究带来了变革,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分析工具等推动人文社科研究走向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强盛也对人文社科研究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人文社科研究趋向“数量化”、“实证化”,特别在论文录用、项目申报中实证分析备受青睐,实证类成果、项目出现泛化情形。

二、新趋势对评价制度的影响

人文社科带有主观性、经验性和价值判断等学科特点使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变得极为复杂,且随着研究趋势的变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又增加了成果评价的复杂性,使评价难度加大。人文社科各学科之间及其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跨学科发展也使评价的难度在增加,例如目前广泛使用的同行评议专家一般为某一研究领域专家,对其他领域、边缘学科并不一定熟悉,视野易受局限,甚至以本学科传统眼光排斥新兴学科、跨学科研究。由于政府主导评价,受“长官意志”左右,行政权力的影子时不时在评价中显现,[2]使评价呈现较大的随意性。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很难辨识和测量,多呈隐性,由受众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且周期长。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学者对成果质量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美欧日等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列,对这些发达国家评价制度及评价方法的演进进行分析,有利于我国改革评价制度和完善评价方法。西方国家普遍把同行评议制度作为学术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各国运用模式及操作实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本国学术界的政治体制、学术发展状况和特点、历史背景、学术制度等。现选取美国、欧洲(主要以英法为主)、日本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这些国家评价制度模式、实施情况及社会文化背景对学术评价的差异等,通过比较研究为我国评价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三、 美欧日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及比较

(一)美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

美国是最早开展科研绩效评价的国家。美国比较注重人文社科成果的能否为社会带来福利。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分析,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一般操作上较多采用通讯同行评议和会议同行评议两种方式,为弥补同行评议不足,引入文献计量分析作为补充和参照。应用与发展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政策效果评估、民间测验(社会评价)、社会实验,主要标准包括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

美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标准有真理性标准和价值标准,真理性标准包括科学性标准、延续性标准、创新性标准、完备性标准,价值标准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标准、政治价值标准、理论价值标准、论理道德标准、环境价值标准、审美价值标准。其中经济价值标准成为衡量理论和政策有效性的首要标准。[3]

由于美国人文社科研究主要以问题驱动型,具有实证性、实用性、多样性和重视研究方法等特点,因而对政府决策及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大部分成果为社会公民所使用,并由公民评价,鼓励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和社会影响。美国采取政府主导的科研管理倾向于考核资金投入和产出绩效的比率,并通过制定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Congres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GPRA)和科研投资标准(R&D Investment Criteria),使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的量化考核指标备受关注。

(二)欧洲(以英国、法国为例)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

现时欧盟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以“欧洲研究区”(European Research Area,ERA)的相关政策为依据。该计划的任务是进行成果评估办法和课题管理的交流,致力于提出跨国计划或今后的评估体系的战略性活动。欧洲各国大学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同行评议,辅以引文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管欧盟各国在评价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各国大学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四个方面: 研究成果数量、质量、影响以及产业的技术、经济或社会效益。

1.英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

英国高校科研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是整个欧洲发展最为成熟的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衡量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及其学术博士及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由受政府委托的独立中介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表达政府要求,反映大学的愿望,接受政府、大学和社会的监督,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加规范、透明、公正和有效。RAE把评估结果与基金会拨款挂钩,为大学科研评价定级作为拨款的依据,根据其特点可称为“基于信息辅助的同行评议方法的事后评价”。[4]RAE以同行评议为主要方法,评价在清晰、一致、持续、可靠、高效、公正、平等、透明的原则下进行,所有研究无论应用、基础或者战略,都给予相同的权重。

2.法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

法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聘用决议,而对资助决议和同行评议程序上关注较少。法国的聘用资格通过学术评价核定,而其成果则通过面向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不仅由学术界来评价,更由平民大众进行评价。在法国,公共评价和公共市场弥补了相对松散的学者组织机构和评价中标准化和合理性的不足,通过在出版社或各种媒体发表成果,其成果由学术市场和公众市场所认定,并不限于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由于法国研究人员为终身制,免受美国那样“要么发文章要么就走人”的威胁。另一方面,与美国学术评价专业化不同,法国评价模式则是多元化。美国作为同行评议的发起者,而法国则作为引入者,在国内保守与前卫两派之间冲突与权衡中推进学术评价,其学术管理和评价模式向美国模式靠拢。法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国家,在执行同行评议制度时并不如美国坚定,在执行上呈现多元性与弹性。

钾长石常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粒径约为0.3~5 mm,常发育典型的卡斯巴双晶,且部分钾长石环带发育(图1h)。钾长石多分布于石英和云母类矿物粒间。另外偶见有钾长石蚀变为绢云母。

(三)日本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

在学术成果评价中,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日本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评议,但是由于专家评议的标准尺度不易掌握,主观性较强,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而且由于一直以来发展中存在的学科细分化,导致了评价难以突破学科樊篱,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研究成果,难以做到客观评价。与美国及欧洲相比,日本人文社科评价方面的成绩不太理想,外界评论直到现在日本用于人文社科评价的基础数据仍不充分。[5]

(四)国内外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比较

为便于对比,笔者将美欧(英国、法国)日和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的学科建设、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历史背景、评价目的、评价政策、评价机构、评价主体、评价主导、评价标准、评价理论、量化方法、评价监督、评价模式、评价制度、制度优势、制度劣势等一一列出,见表1。

四、对美欧日评价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评价制度的思考

同行评议是当前获得公认而且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但其评价具有主观性、耗时长、成本高、局限于本领域评价而不利于跨学科成果评价,为弥补这已缺陷,采取了引文计量法、文献计量法等改善其主观性。但是目前欧美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使用的引文计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使用时需要建立本国或本地区的引文数据库,并在测评指标设置上根据本国学科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相比同行评议,引文计量方法具有客观具体、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同时提供了同行评议无法提供的信息。引文评价方法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 期刊文章发表前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以保障质量,期刊论文的引用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被引文献的研究质量和学术影响。但是仅用期刊作为同行评议的替代品来评价研究质量的做法有失公允。原因在于人文社科成果形式多样,期刊并非唯一形式,而在很多学科、研究领域里专著备受推崇,此外在艺术领域还有作曲、设计等成果形式。文献计量方法得出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质量,但并不能代替质量评价,同行评议仍是质量评价的核心方法。特别是人文社科学者主要以本土社会为研究对象,成果多以本国语言写成,并不一定被SSCI或A&HCI等收录,也并不能评价其质量。[6]因此,仅用期刊指标的做法尚不能全面、正确评价人文社科成果,而且其影响、效果具有时滞性。

表1 国内外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比较简表

人文社科除了具有与自然科学相同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外,它还具有高度的个性和民族性,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本土性,涉及到价值判断和时间判断等问题。SSCI、A&HCI等国际上公认的人文社科权威检索数据库,沿袭SCI,在我国人文社科成果科学计量中却难以与国际对接,存在着几方面问题: 一是SSCI、A&HCI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并不如SCI。二是人文社科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国别间存在着文化传统、意识观念等影响,造成学术交流障碍;三是语言障碍,在两类来源期刊中造成了英文对中文的挤压,需要学者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现时在我国学者发表在国际检索来源期刊中,语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部分论文被刊用并不说明就是最优秀的成果,恰恰相反往往是因为语言表达良好而被采用。部分成果尽管质量好,但因语言障碍却最终未能发表。

近年来,CSSCI的开发推动了引文评价、文献计量的发展,被给予较高的评价,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比较认可的成果评价系统和评价依据。但是,与国外先进的索引系统一样,其基于计量分析法基础上的引文分析系统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难以排除自引、互引和伪引等因素;引文分析具有时间的滞后性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对评价制度的展望

近年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普遍意识到综合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并不断引入新的评价元素。因此,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更宽广的视角对人文社科成果的价值、影响和效益进行评价,其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术界内部的评价,还包括成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评价,包括公众的参与评价和专业中介机构的参与评价;其评价方法不仅采用同行评议对成果的直接指标进行评价,还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成果的间接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倡导研究成果的“创新”指标和“质量”导向,重视价值的多元化。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制度、公众参与意识与公民科学素养,为成果评价创新社会保障环境。要克服不同评价机制的缺陷,取长补短,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文社科特点的成果评价体系。

五、对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建议

(一) 改进科研人员考核方式

近年来,在职务职称、人事聘用的评聘中存在着过分追求数量指标的现象,在评聘条例中规定不同数量的硬性成果指标,如要求有一定级别、数量的核心论文、专著等;规定一定级别、数量的项目或成果奖励。职务职称评聘中的科研导向致使高校中存在着人人搞科研的现象,在追求公平公正评价制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成果质量的执著追求,更有部分科研人员,为达到指标而不择手段,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改变科研业绩决定职称的现状,拓展评价多元化。以日本为例,尽管其成果评价体系未健全,但日本的大学教师晋升职称以年资和教学业绩为主、研究成果为参考,这种评估和考核制度培养了日本大学教师举世公认的踏实敬业,不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严谨学风。[7]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借鉴的。

(二)完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1.由重视成果数量向重视质量方向转变

现时评价主要采取量化考核方式,有其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以成果数量、等级、排名等计算工作量或者鉴定结题,在获取计量准确,效率至上等评价优势的同时,也鼓励了回避重大问题的短期功利行为。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功利行为已抑制了学术创新,导致成果创新水平不高,因此建立以代表作为主的评价制度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把好成果质量关,不囿于刊物/出版社级别,不拘于职称职务,而在于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在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价值和效用。论文代表作制度虽然在国外已较成熟,在我国北京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已尝试在在学术成果评定和职务晋升评审中引入代表作制度。对于研究基础好,学术环境比较优越、学术氛围相对浓厚,具备比较成熟的试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建议尝试推行代表作制度。坚持以质量为导向,以创新为标准,克服追求偏面追求成果数量带来的弊端,鼓励潜心钻研出精品。

2. 由行政性评价向社会性评价转变

我国目前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居多。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由政府引导,接受政府、大学和公众的监督,增强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透明性。如日本政府各个部门设有学术审议会,其成员由各大学的教授或者知名学者组成,主要负责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向政府决策部门推荐。英国RAE科研评价则通过委托高等教育基金会进行,既保证了第三方的中立性,也接受政府、公民监督。另外,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不但需要学术性评价,更需要社会性评价,特别是在法国市场的认同度和公民的接受度成为成果的另一个重要评价,因为公民是相当部分人文社科成果的最终读者,所以社会性评价值得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重视。

3.合理评价学术期刊功能

当前,在职称评定、学位评审等方面,一般都会要求在核心期刊(如CSSCI等)上发表若干数量论文的要求。核心期刊的评价主要采用引文分析评价方式,涉及到的定量指标包括引用率、载文率、影响因子以及检索摘录率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或专家打分法等评价,筛选出核心期刊。若能在稿件录用中坚持质量至上和保证公平原则,那么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高水平论文的载体,但不能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因为“核心期刊”只是对期刊本身整体质量的评价,而不能保证每篇论文都有同等水平,而且论文的采录受期刊风格、编审的水平、偏好等影响。因此,我们对核心期刊期刊应保持理性的认识,把其视为一种参考工作而不应过分夸大评价作用。因此,在学术评价中不可片面的以期刊级别做出评价,而应结合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价。

(三)建立健全小同行评议专家库

目前,同行评议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就是难以完全保证科学、客观、公正、合理,造成评价结果公信力不够。在一些成果鉴定或评奖中,大学科的评议比较普遍,更存在着外行评内行,以行政主导评审等现象。因此,建立和完善评审专家系统,解决小同行评议专家的选用问题,是提高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关键问题。通过依靠专家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依靠期刊级别、引用率、转载量等外在量化指标来评价成果。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并持续更新的专家库,可以在进行同行评议时,不仅可选用国内专家,也可邀请国外著名同行专家参与,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实现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小同行评审。通过随机指派,建立专家评价质量、信誉档案和利益回避等方案确定评价专家,另外,通过去行政化、教授治学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长著. 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及政策的若干问题[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4): 74-80.

[2] 蔡毅. 建立一套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J]. 学术界,2003(6): 58-72.

[3] 邱均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之国际比较研究(中)[J]. 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64-69.

[4] 朱少强. 国外学术机构评价的研究进展[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2-75.

[5] 刘大椿.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党生翠. 美国标准能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最高评价标准吗?——以SSCI为例[J]. 社会科学论坛,2005(4): 62-72.

[7] 蒋寅. 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J]. 社会科学论坛, 2009(17): 30-63.

猜你喜欢

社科评议成果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