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综述

2011-11-21孙民

江淮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起点恩格斯马克思

孙民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 400067)

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综述

孙民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 400067)

2010年7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院所以及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编辑部、《求是》杂志社、《人民日报》等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理论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改革开放新起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我们今天处在现代化时代,它同时具有前现代、后现代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指出,改革开放新起点是指我们面临新的社会现实,具体来讲就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面临新的问题:第一,贫富差距正在加大,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两级分化最严重的国家。第二,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生态危机。第三,人追求物的欲望在膨胀,而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回应上述现实问题,把现实中的问题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问题。

南开大学阎孟伟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是:我们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面临着什么问题。30年来,我们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如果走回头路,就是一场灾难。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当前又衍生了一些问题,诸如贫富分化问题、公民基本权利问题、腐败问题、民主建构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问题以及生态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积极反映,观照当代中国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研究现实问题,解决改革开放新起点上所出现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崔秋锁教授认为,立足于30年改革开放的成绩与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的角度,理解改革开放新起点,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认为,当代社会具有风险社会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理论上回应风险社会的特征。

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改革开放新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以前,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在文本方面、比较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建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把世界解释清楚,才能改变世界;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不能从根本上改造世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适应三个转变:其一,从人的物化生存到人本化生存的转变。人的物化生存是单向度的生存,事实上是人的精神异化;要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关心人的生存境界的提升,也就是人本化生存的提升。其二,中国发展从物质启动到能力启动。重物轻人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越走越窄。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启动,也就是经济上自主创新,政治上党执政方式的创新,文化上自主创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启动,从历史观、价值观关注人的能力。其三,从体制改革走向结构改革。我们要重视体制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转向结构改革。所谓结构改革就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总问题,是公民社会的培育、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要发挥社会先导作用。

南开大学李淑梅教授指出,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处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织中。马克思的平等、自由是从社会意义上讲的,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合理吸收西方的平等、自由思想,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杨仁忠教授从资本的两面性提出我们当前既要发展资本,又要限制资本,给资本划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是直面社会现实的理论。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反思性、批判性,直面社会现实。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研究,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回到经院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实践哲学、生活哲学。要以理论的方式为现实服务,提高理论的穿透力,理论与现实相互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的过程,并不是照搬斯大林的哲学体系。中央文献研究室李捷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捷研究员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十一个方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1)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境界;(2)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4)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5)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7)关于社会主义保障体系;(8)军队建设、国防现代化;(9)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10)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1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拓宽研究的视域。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野要开阔,不仅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充分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因为当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时代,中国的实际与世界的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就无法把握世界的实际;同样,离开了世界的实际,也不能正确把握中国的实际。比如,金融危机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态问题等既是中国问题,又是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有哲学自身的理论自觉,站在一个较高的学术制高点上,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生命力。

另外,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重要问题。与会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及如何解答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讨。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论或差异论,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是西方马克思学制造的虚假问题,但它代表的理论倾向是真实的,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和研究。这就促使我们澄清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提升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

华侨大学杨楹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本身的问题,而是制造出来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只有达到恩格斯的水平,才能超出错误的理解,向着接近马克思的目标前进。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指出,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理解是教条主义的理解,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这样才能真正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客观存在,并不是西方马克思学制造出来的,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是前提,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所谈论的问题。

总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的认识,学者有三种看法,一是一致,二是差异,三是既有一致又有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发挥

与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建构功能,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形成“链条”,也就是学术共同体,以此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不仅具有政治含义,更具有哲学含义,要揭示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是情感的批判,而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建构,引领时代潮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批判精神与建构功能。

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把文本研究、个案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研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比如金融危机问题、资本问题,不能把研究与现实问题分隔开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

中央党校薛广洲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的哲学,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该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在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的不够,理论界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注不够,甚至失语,无论如何,这是不应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就是从哲学的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应该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认为,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该在启蒙与复兴之间,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在近代的启蒙、救亡图存中发展的。在当代中国,应该正确地理解资本的作用,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扬弃”资本,使我们的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

五、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与会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性质、研究路径,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王凤才教授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源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分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研究路径:(1)正统马克思主义;(2)西方马克思主义;(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4)西方马克思学。可用国外马克思主义统称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新含义。它在发展阶段上经历了:(1)西方马克思主义;(2)东欧马克思主义;(3)英美马克思主义;(4)西方马克思学。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逻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终结,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具体影响,它的一些理论、观点的性质与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第二,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种倾向,在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它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反对教条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些都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不能意识形态化和价值中立,要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始终把握现实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国在当前的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给我们理解以人为本提供了借鉴。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种形态,要在方法意义上、限定意义上、严格意义上使用。后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而来,借助于结构主义而建构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们要吸收其积极意义,弄清其理论渊源及发展趋向。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从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分析了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关于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鉴传今研究员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概念模糊,没有形成系统的、逻辑上一致的概念系统;其二,研究意识形态化,缺乏学术的维度;其三,没有走出文本,阐释有余,创新不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问题研究。与会学者还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探讨。

孙民(1969-),男,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新起点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建交30年,中韩新起点
马克思像
新起点 新征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立足新起点 开启新篇章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