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会看“韬光养晦”的现实意义
2011-11-21
从世博会看“韬光养晦”的现实意义
■葛宁/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的中国与陷于困境的西方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已经不可替代,这些都是当今世界不争的现实。美西方国家除了心理上的不适和焦虑与日俱增之外,还在各个层面对中国进行真实的“棒杀”和“捧杀”,并且猛烈攻击“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声称这至少不可信。而中国国内也有一些议论,认为“现在西方需要中国比中国需要西方更多”;“过去我们隐藏自己的实力,否认自己的实力。但随着我们的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没必要继续‘韬光养晦了’”等,虽然这些观点不是主流,但却为美西方印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口实。
过去的一年,笔者非常幸运地有机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机构工作,通过参观场馆、参加活动、与一些参展方代表接触,特别是通过个人的思考和与同事们的讨论,深切地体会到,现阶段,坚持“韬光养晦’’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给人触动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也因此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韬光养晦”的必要性。
一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多样性如此集中浓缩地扑面而来,让笔者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文化,原来只是世界文明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花,不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独秀,更不是特立独行的奇花异草。
在世界文明文化的大花园里,花花草草,从时间上看,没有最长,只有更长;从先进性上看,没有最先进,只有更先进;从包容性上看,没有最包容,只有更包容;从文明程度上看,没有最文明,只有更文明,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之花,除了在时间上不曾中断之外没有其他特异之处,但又有谁能说,精神的传承虽然不是最重要,难道不是更重要?这朵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花,从远古到今天,让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珍视它,以它为自豪;它所放射的光芒,从远古到今天,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时地被遮蔽,进入近现代之后甚至暗淡了,而这正是“韬光养晦”之光的底光。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现在刻不容缓地要做的就是精心培育这朵花,哪怕只是浇上一滴泉水,使之更加健康茁壮,真正光芒四射而不会因为风霜雪雨而失色,即使泰山压顶也挡不住它光芒万丈。我们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二是如此精彩的世博会居然已经在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消失了。世博会起源于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电灯电话、缝纫机洗衣机留声机电视机照相机、汽车火车高铁、手枪大炮甚至胸衣……第一次亮相都是在世博会。1862年,英国决定不再在境内举办类似大型博览会,而就在那次国际工业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前身——分析机。这是上两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一项法律,规定政府不许用国家财政资金资助参加世博会。世博会的举办地从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转向欧洲大陆、转向美洲,最后在几大洲徘徊,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笔者基本上参观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场馆,有的还去了不止一次,囿于见识和知识,我强烈地感到,各参展方铆劲比拼,最后所展示的,从器物上看,没有什么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这个世界生存方式的激动人心的革命性的东西;从形式上看,不仅没有突破性的东西,而且有千篇一律之嫌,即基本上都是LED、2-4D的大大小小的屏幕。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如此发达、交通旅游业如此便捷的今天,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博会所代表的工业文明之光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刚刚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而这正是“韬光养晦”之光现阶段的最大光源!这是多么大的差距!我们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三是普通百姓观博所展示的文明素养程度参差不齐,其平均水平之低令人汗颜。从4月20日开始试运行,到10月31日世博园闭园,笔者基本天天泡在世博园,目睹观博人群的文明素养在一天一天地提高,但是平心而论,起点实在是太低了,高起来之后的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这高起来的水平仅仅表现在3.28平方公里需要检票进场的园区,出了园区,回到原形。这当然也给城市或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其实,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怪哪个管理者,更不能怪哪个特定的普通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造就了这个阶段普通人的文明素养和水平。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阶段,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仓禀实衣食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总量被13亿人平均,人均占有就是世界第100位之后了,依据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精神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一句话,文明的进步将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经济发展。而这正是“韬光养晦”之光现阶段的基础。这让人难免心存顾虑底气不足!我们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韬光养晦之光,在世博会的映照下,原来成色还有些不足啊!这样的光,难道不应该赶紧好好地细心地保养它、壮大它、让它真正能放射出持久的灿烂光芒?难道还要迫不及待地拿到大庭广众之下展示?
坚持韬光养晦,其实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内政。但谁又能否认,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呢?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