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一些政党对华评价及主要关注点
2011-11-21
发展中国家一些政党对华评价及主要关注点
■高鹏/文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国际影响有了大幅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表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党派团来华考察访问,交流互鉴治党治国经验。这种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不仅使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实践等有了较为客观和直接的认识与了解,亦使中方较全面地了解他们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真实看法。
总体积极评价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国情和党情成为外国政党干部来华考察的基本关注点。许多首次来华的外宾,此前他们对华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当地或西方媒体等间接渠道,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后,他们亲眼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普遍发出了“超乎想象”、“百闻不如一见”的感慨,对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惊叹,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表示认同和钦佩。
发展中国家来访的一些政党在积极评价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方面,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30多年的发展奇迹有赖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集体的精诚团结和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党和政府高效有力的组织动员工作。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益补充,凝聚了中国几代领导人对时代、对人类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正确论断。科学发展观作为该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对社会主义事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融合进入了新阶段。
三是中国共产党懂得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做法,其关键在于它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能够顺应形势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论断都是中国党结合本国国情灵活践行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
四是中国共产党目光远大,目标明确,有清晰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纪律;工作方法科学有效,上下一致,执行力强,并且重视解决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中国的成功和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也有部分来访外宾通过考察交流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澄清了以前对华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性政党,而非全民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开放性政党,允许自由民主讨论,民众享有表达意愿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国家;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情况不同于西方的宣传,中国的民族政策是符合少数民族群体利益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受到保护的;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是支持与协作的关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民间组织不但有效填补了政府职能不及之处,自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一支重要力量;非洲国家来访的一些政党组织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和援助是真诚的,对非洲人民而言,中国不是“新殖民主义”,而是可靠的朋友与伙伴,为改善非洲的民生状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方媒体污蔑中非合作的言论不符合实际。
这些来访的政党或组织认为,之所以形成对中国先前的模糊认识,一方面是缺少换位思考,多以本国情况衡量中国的实际;未能以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受西方媒体片面、失实报道的负面影响,未能正确看待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中方理论创新的概念以及相关提法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使一些国政党和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创新中的内在关联和理论体系的起承转合还不够理解。同时,中国对外信息传播形式,内容,语言表述不甚理想,还没有产生入脑入心的效果。许多外宾也建议,希望中国的电视节目、广播、书籍及相关资料等能多以人文为情怀,变生硬为巧妙和生动,注意语言的国际化,同时加大电视节目落地发展中国家的力度。
发展中国家政党关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是否存在矛盾,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改革开放导致国有经济减少和私营经济增加,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复苏;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何涵义,高级阶段何时能够实现,其涵义又如何等。
二、关于党的建设
有关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的理论和实践;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如何能长期保持执政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渗透,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加强和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与发展等。
有关基层党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发动群众的做法和经验;如何动员、教育党员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证中央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的职能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职能、任务、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和在调解劳资纠纷中发挥的作用等。
有关党员干部选拔、培养、监督机制。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展党员、选拔培训干部;中国共产党发现、培育、选拔人才特别是青年干部人才的具体措施;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经验和做法,党与政府机关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党政“一把手”权限的有关规定和做法;党政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做法。
有关党校建设。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提高执政能力,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希望借鉴中国共产党培训干部的经验,建立自己的党校机构和系统。他们多关注党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党校与行政学院或其他院校的区别、分工与相互关系。
三、关于政治制度
有关政治体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运作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运行,中国八个民主党派的政治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民主党派或民主人士可否担任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中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在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党内民主实现人民民主,有无机制保障;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海关系现状以及对台政策等。
有关党政关系。完善党领导方式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与政府的关系;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有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宏观思路以及近期调整情况;对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看法;国际格局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四、关于经济发展
有关宏观经济调控。在国家所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如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如何发挥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如何保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通过何种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缩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地方政府通过哪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并改善投资环境;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策划与实施经验;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同步;中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其他县级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的做法和经验。
有关企业管理和改革。国企的具体管理制度;发挥国企对国民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做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经验;国企改制过程中处理亏损企业债务问题的做法;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现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
有关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特别是迅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投资、促进增长同时遏制通货膨胀的具体做法;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具体情况等。
五、关于社会建设
有关公共管理。如何管理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如何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如何处理保护耕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征地补偿标准如何制定,如何解决征地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中国民间组织的培育、规范与发展情况;中国政府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中国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内部治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情况以及近年发展和对外交往情况。
有关民生热点。中国人权发展现状,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和地位;中国劳工状况和待遇;中国建立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别;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实际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举措,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等。
有关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多差异,如何适应;如何转化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利于世界和平;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发展趋势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继承和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相关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等。
六、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农村和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新农村建设方面,除改善基础设施外,通过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减少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状况,广大农村是否实行免费医疗;中国的扶贫政策和主要措施;中国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包括哪些方面;中国如何确定贫困线的标准;对相对贫困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的具体措施等。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