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目的论对徽文化翻译的启示*

2011-11-21褚艳艳

江淮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徽商目的论徽州

唐 军 褚艳艳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浅谈目的论对徽文化翻译的启示*

唐 军 褚艳艳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徽州以其特有的人文特色闻名于世,要将徽文化推广出去,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兼顾文化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原则指导下,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选择体现徽文化特色的概念阐述并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双方兼顾的作用。

目的论;目的论原则;徽文化;翻译

一、引言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学者们对其研究目前已渗透到各个方面,涉及其物质,精神及制度层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徽文化的英译方面,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徽文化的翻译进行阐释,希冀利用英译的方式对徽文化进行更加深远的传播和推广。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涉及到“为什么翻译”这个问题,只有明确了原因才能解决内容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动机对文本的选择和策略的采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译目的论理论内容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 《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1]她的学生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Vermeer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行为活动,并且是有很强目的性的人类活动。与以前的等值翻译理论相比较,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Vermeer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根据Vermeer的分析,翻译可能有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但在一般情况下,目的主要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必须清醒认识并选择某一翻译策略与之相对应。同时,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不能看成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译文要能被接受者理解,要在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意义,并按照译文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照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预期达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2]

(二)翻译目的论的原则和策略

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结果决定方法”。[3]这种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译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译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一切。区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传送者和接受者从定义来看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除了“目的原则”外,威密尔的理论中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谓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4]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通过语言加工,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在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循语内连贯的原则。既然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译语读者信息的,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此时译者就又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推翻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树起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针对不同的文本和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的两个基本策略。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最先在翻译研究领域提出这两个翻译术语。他在 《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认为,归化翻译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背离民族的压力,接受原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原语文化”。因此,异化具有原语文化取向(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而归化则具有译语文化取向(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5]

三、徽文化简介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徽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是一种地方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6]徽州文化所包涵的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以及徽菜,在全国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个特殊的沉淀区。

对徽文化的阐释我们往往从三个层面来体现,首先是物质方面如文书著作,建筑雕刻,文房四宝,饮食文化等,是徽文化的外在表现。其次是精神方面,如强调勤勉,重视伦理道德,提倡诚信,及徽商的“贾而好儒”,“富而教不可缓也”,这些是徽文化的精神内核,称之为无形的,本质的内在动因。而后是制度层面,体现在宗族制等方面,如博大精深的程朱理学,是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层面。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影响,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徽文化。

目的论翻译在传播徽文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徽文化在面向国内学者的同时,国外学者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徽文化向外传播的方法之一就是翻译。目的论提倡翻译活动就是为了达到译者的目的,而徽文化相关翻译就是为了传播这种文化,使更广大的群体能够认识了解它,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有些译者对徽文化进行翻译推广时,往往采取对等取义的方法,对一些具有历史底蕴的物质或精神文化名词考究不深,在翻译中往往造成偏差。本文将徽文化进行分层,对于核心概念及其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目的论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对于徽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翻译目的论对徽文化翻译的启示

将徽文化三个层面向世界推广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其进行翻译,使得外国旅客及学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目的性原则——徽文化物质层面的翻译

物质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实体的有形的文化形式。像徽州的特产、徽州民居、著作文献等,都属于物质层面。翻译徽文化的目的即是形象逼真地传播徽文化的真实内涵。因此,在翻译文书著作,建筑雕刻,文房四宝,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有形文化形式时,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地从字面直译,使译文缺失准确的表达或流失原文的内涵,有时也要兼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从而既形象体现徽文化的独特内涵,又能准确传递徽文化的价值。例如:

(1)徽州甲酒(Top White Spirit of Huizhou)

徽州甲酒,其实谐音自“夹酒”,出自清人《新安竹枝词》的“结伴携钱沽夹酒”的句子,为糯米酿造而成,其酒色清澈,香气甘醇,改 “夹”为“甲”,亦有“最好的,顶级好”的意思,乃徽州历史名酒。在翻译时,“夹”一词在英文中有“mingle”即混合的意思,若是翻成“Hui Mingle White Spirit”,外国友人一定一筹莫展,不知所云。此外,翻译“酒”这个词时,许多人会选择“wine”,其实“wine”在西方文化中指的仅仅是“葡萄酒”,和中国的白酒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偏差,应选择“spirit”才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要描述的事物。此时考虑到翻译策略中的异化原则,我们应当取自 “甲”即“top”的意思,故曰“Top White Spirit of Huizhou”。

(2)两香问政山笋(Bamboo Shoot with Sausage and Mushroom)

两香问政山笋,其实就是问政地区的山珍竹笋,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加上香肠和香菇这两香,它其实是一道徽州山区传统的风味菜。加了香肠香菇的山笋,口味更加脆嫩,色泽鲜艳,是徽菜中的极品。我们在翻译时若直译成 “Two Fragrant and Wenzhen Bamboo Shoot”一定会让外国友人不得其解,不如取其本来两香的原型,即香肠和香菇,采取了忠实性原则,保持原文固有的特色,故得之“Bamboo Shoot with Sausage and Mushroom”,虽然译文缺失了原文的生动,但是达到了忠实的目的性,让人们了解到其本质,而且“sausage and mushroom”在国外也是为人熟知的菜品。

(3)万安罗盘(Compass of Wanan Town)

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因其诞生与生产地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罗盘是一种广泛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占卜的重要仪器,是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在清末的时候传播到国内外并享有很高的声誉。万安罗盘因其独特的设计,制作的考究,品种的多样化,被称为罗盘正宗,并有“徽罗,徽盘”美誉。万安罗盘因其地名而来,在策略上我们选用了归化,故在翻译时注上地名即可让人一目了然,既考虑到地区效应又能考虑到品牌效益。对于外国友人来说,“compass”也不陌生,也不会让人产生误解。

(4) 徽州贡菊(Huizhou Tribute Chrysanthemum)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取的优良品种,“贡”字乃指此类菊花上贡到皇宫里,体现出该菊花的崇高地位。关于“贡”的说法,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流传红眼病,于是皇上就下旨找名方,徽州知府献上了恭菊,治愈了红眼病。于是徽菊名气大振,尊称 “贡菊”。有的译者翻译成“Huizhou Gong Chrysanthemum”,这种直译的方式不能体现“恭”的含义,在目的论指导下,译作“Huizhou Tribute Chrysanthemum” 这 里 一 个“tribute”便可形象地突出该菊花与众不同的特性,“贡品”一说对于外国友人也并不陌生,这样既可以提高徽州贡菊的知名度,也让外国友人感到它的不寻常的地位,一举两得。

(5)徽州木雕(Huizhou Woodcurving)

徽州四雕之一的木雕,取材广泛。表现手法上有圆雕、浮雕、透雕等。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为了炫耀其财富,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7]381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目的性的原则,直接采用直译的形式。同理可推,其余三雕可分别直译为徽州竹雕(Huizhou Bamboo Carving),徽州石雕(Huizhou Stone Carving),徽州砖雕(Huizhou Brick Carving)。

(二)忠实性原则——徽文化精神层面的翻译

精神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在徽州产生的相关哲学、艺术、观念等,是一种无形的、动态的文化形式。在翻译这一文化形式时,应结合上下文语义讨论,忠实地传递这些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无徽不成镇

在徽文化的创建中,徽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徽商又称新安商人,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之总称。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应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于鼎盛,号称十大商帮之首,有“无徽不成镇”之誉。[7]381当我们翻译“徽商”时,考虑到其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徽”即“Hui”,而“商”可译成“merchants”(商人之义),“Hui merchants”很好地体现了目的论中“忠实”和“连贯”两大原则。“无徽不成镇”,有两个译本 “there was no town without Hui merchants”及“No Hui merchants,No town”。 在忠实性、连贯性的原则下,第一种译文更为符合标准,句法准确。但是突破忠实连贯性,以目的性最高法则来衡量,第二种译文仿造了 “No pain,no gain.”的句式,生动活泼,采用了异化策略,更让外国学者理解,并感同身受,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二种译文更优。

(2)贾而好儒

“贾而好儒”,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为商人但是依然爱学习爱文化”,这也是徽商与众不同之处。对于“贾而好儒”的翻译,依据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译为“be a good merchant and also a good scholar”,虽然译文比较繁琐,但是却忠实地表达了这四个字的含义,虽然缺失生动性,为了将徽商的独有的品质进行传播,这样的译文可以说达到了标准。贾而好儒,崇尚儒家文化,是徽商最根本的文化理念。在这种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徽商自幼饱读经史,寄希望于通过仕途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贾而好儒”、“先贾后儒”、“先儒后贾”、“亦贾亦儒”等说法便是他们作为儒商精神的本质体现。[7]381徽商在经商过程中,一些成功的徽商最终会积累大量的财富,但是积累财富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他们的内心中始终伴随着一个终极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因此,译为 “To be self-cultivating,family-regulating, state-ordering, and then a harmonious world achieved。”

(三)连贯性原则——徽州制度层面的翻译

连贯性同时也分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语际连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制度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徽州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文化是介于徽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也是一种半动态的文化形式。在翻译时,需遵循连贯性原则。如: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突出内容。徽州是“程朱阙里”,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故乡。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程朱理学在徽州的影响极大,南宋之后出现了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的现象。朱熹以改造儒学为己任,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人伦思想,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伦理观。[8]对“程朱理学”的翻译,有前者采取直译为“Cheng and Zhu’s Philosophy”,未能达到连贯性的原则,连贯性要求译文在接受者看来可以理解。而“neo-Confucianism”这种译法,体现了程朱理学的另一个称号,即“新儒学”。翻译过程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对于“程朱理学”翻译,要将中西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2)宗族制

关于制度方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徽州的宗族制度。其特有的祠堂文化和谱牒制度是宗族文化的鲜明体现。关于“宗族制度”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clanism”即是对于“clan”(氏族)制度的表达,达到了连贯性法则中的语际连贯。徽州宗族历史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宗族祠堂的兴建对巩固宗族统治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祠堂祭祖和祠堂集会中,全体族众均以子孙身份参加,血缘亲属关系使他们结为一体,原有的宗族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宗族团结更进一步,家族管理也更易进行。徽州宗族能够长期保持繁荣,徽州宗族制度和宗族统治能够长期巩固,宗族祠堂的建造起了重要的作用。[9]谱牒的编修与祠堂的修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所以正名分、别尊卑、敬宗睦族之道,亲亲长长之义,灿然具载”“家有祠,以祀其先祖,族有谱,以别其尊卑”。对于核心词“祠堂”与“谱牒”来说,是中国文化也是徽文化特有的,在翻译过程中,“祠堂”译作“ancestral temple”表达出“先人的”和“庙宇”这两个含义,比单单译作“shrine”更贴切,更符合语间连贯。而“genealogy”作为“谱牒”译文也是取自相同的功效,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达到了语间的连贯性。

五、结语

对于徽文化的研究,从其三个层面进行综述,展现了徽文化的一个雏形。本文采用翻译目的论对徽文化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方面的一些特征、工艺、理念等进行翻译,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将徽文化展现给国外友人和学者。对于徽文化推广到世界来说,翻译是一种必须的手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对徽文化进行研究,故本文对于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徽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和推动,而翻译目的第一的原则恰巧更好地体现了翻译的宗旨,相得益彰。

[1]谭载嘉.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0:259-260.

[2]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0-85.

[3]Martín de León.Celia.Skopos and beyond A critical study of functionalism [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14.

[4]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

[5]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5

[6]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6).

[7]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8]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0-254.

[9]朱万曙.徽学(2000 年卷)[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32.

I046

:A

:1001-862X(2011)02-0187-05

教育部重点项目“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效研究”(GPA105048)

唐军(1972-),女,安徽霍邱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和认知语言学。褚艳艳(198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徽商目的论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徽州绿荫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