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评析
2011-11-21李金霞
■ 李金霞/文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评析
■ 李金霞/文
突尼斯政局动荡以来,其示范效应不断扩散,继埃及成为地区局势的风向标之后,利比亚又成“风暴中心”。此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来势迅猛、波及面宽、政治诉求明确、国际社会反应强烈。奥巴马上台后,忙于两场战争、国内改革和重返亚洲,中东并不是其施力重点。美国在处理中东局势动荡中一度犹豫,政策出现摇摆,但最终在军事打击利比亚问题上实现了政策上的清晰转变。随着美英法空袭利比亚,奥巴马发表了在美国国防大学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对利比亚政策,希拉里也在应对利比亚局势的伦敦会议上发表讲话,做了进一步阐述,标志着美国对利比亚政策已然成型,并成为“奥巴马主义”成型的关键一步。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包括四大部分。首先,鼓动国际舆论施压,避免出现人道危机。一方面美国通过国际舆论向利比亚政府施压,要求停止武装行动,保证平民安全。另一方面,奥巴马宣称如再不进行军事打击,卡扎菲军队就会进行大屠杀,从而引发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其次,组织广泛联盟,争取国际支持。美国采取多边主义,贯彻“巧实力”战略思想,争取到阿盟和非盟的表态支持,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973号决议,获得合法性,打着建立禁飞区的旗号,组织多国空袭利比亚政府军。第三,发挥“领导责任”,迅速高效实施军事打击。在决定实施打击之后,美军迅速出击,几天之内迅速完成大部分轰炸任务,同时为及时撤离、规避国际谴责做好充分准备。第四,有限干预,改“包办”为“促进”,发挥盟友作用。一方面,“不当头”,避免引发反美浪潮。奥巴马在军事打击取得阶段性成效之后,迅速抽身,交权北约,保持暗中控制。另一方面,宣布有限军事目标,承诺不派遣地面部队。奥巴马虽认为卡扎菲应当下台,却不会通过军事手段实施政权更迭。可以说,美国在“矫诏”完成关键性军事任务之后,让西方盟友负担舆论压力和战争费用,让利比亚反对派负担人员牺牲,通过北约幕后掌控局势。
奥巴马政府的四大政策考虑
首先,美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是主要考虑。中东是“五海三洲”的枢纽、三大文明的结合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而中东地区正是美国控制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关键节点。从全球战略大棋盘来考虑,美国必须加强中东地区及其周边的稳定,无论是早先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还是当前的对利比亚政策,都或长远、或短期地服从于这一诉求。奥巴马认为利比亚动荡已经开始影响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治进程,直接关系整个中东地区格局的重塑和稳定。空袭利比亚实际上是奥巴马权衡利弊之后,为了维护其战略利益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第二,经济利益是重要因素。中东北非地区是世界主要油库之一,美国在此地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其能源安全。美国需要一个亲美的、长期稳定的、能够持续提供石油和商品市场的中东北非地区。第三,价值观既是旗帜也是目标,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从突尼斯事件开始,美国就积极影响中东局势走向美式价值观,民主和自由是对利比亚政策的终极目标。奥巴马认为利局势动荡危及人道主义,关乎价值观分歧。这既是现实主义者的遮羞布,也是理想主义者的真实想法和最终目标。从深层次上讲,价值观本身也是美国战略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危及大战略布局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美式价值观是美国的一贯做法。第四,满足奥巴马自身政治需要。对利比亚政策直接影响奥巴马和共和党的预算之争及2012年大选布局。奥巴马需要摆出敢于、善于动用军事力量的架势,以应对共和党的指责,又要顾忌实力不济的现实,尽量削减预算,采取有限军事干预。
对利比亚政策反映美国对中东的总体战略考虑
中东局势动荡的内生性和突然性,令美国措手不及。美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其性质和走向判断不明,严重阻碍了其政策制定。美领导层内部争论激烈,奥巴马在讲话中也表示在华盛顿的辩论中,有人反对单纯因价值观而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对利比亚政策实际上体现了对整个中东政策的反思和重构。从突尼斯到利比亚,美国政策重点实现了从价值观到战略利益的转移。突尼斯事件符合美价值观取向,同时与战略利益关系不是很大,美将其作为“颜色革命”的变体,定性是明确的、态度是拥护的、政策是支持的。埃及事件中,美国态度一度犹豫,此时价值观诉求和战略利益之间出现分歧。若作为“颜色革命”去积极推动,就可能影响美战略利益,动摇美国中东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柱。经过激烈辩论,奥巴马下定决心,放弃穆巴拉克,重塑埃及和中东地区格局。到利比亚局势动荡时,美国认为利局势已经将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结合在一起,全面转向重塑中东战略格局,谋求新的战略稳定。这反映了美国深层次战略考虑。一是埃及作为美国中东战略支柱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处理埃及局势时,美国主要顾忌价值观影响战略利益,在处理利比亚局势时,主要担心负面影响“外溢”危及埃及政治进程。埃及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主要关注点。二是美国政策摇摆体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与合流。美国中东战略目标虽然明确,但在具体采用何种实现方式上存在分歧,对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并不总是一致。美中东政策转向反映出其政策取向从理想主义欢呼逐步倾向现实主义关切,并最终携手的历程。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的影响及评估
首先,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改变了利比亚局势的走向。利比亚政府军在美西方空袭前已经对反对派武装形成合围之势,但美西方介入后,形势一度出现逆转。若非反对派武装力量弱小,“倒卡”很可能已经成功。美国政策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利比亚局势的发展。
其次,在中东地区层面,美国将尽力掌控地区格局走向。随着美国从单边主义走向多边主义,从武力推进民主转向“巧实力”综合治理,美国在中东地区能够调动的力量更大。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局势来看,中东局势似乎在朝着美国期望的方向缓慢倾斜。
第三,在全球层面,奥巴马阐述了对军事力量的使用原则,对“奥巴马主义”的形成至关重要。自上台以来,奥巴马尽力缓和与盟友、伙伴,甚至敌人的关系,推动“无核世界”,强调“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使用“三缄其口”。此次对利比亚军事打击不但再次暴露了美军的“铁齿钢牙”,更迫使奥巴马宣布其军事力量使用原则,其中,他清晰地界定了“世界警察”和“世界警长”的界限。在保卫核心利益时,要做“世界警察”,坚决采取军事行动;在保卫非核心利益时,要权衡成本收益,做“世界警长”,联合盟友与伙伴采取军事行动,凸现“巧实力”战略“硬”的一面。在采取行动时争取国际社会合法性授权是“首要前提”,军事、政治、援助等进程“多管齐下”,军事力量、民事力量和援助力量“三位一体”,动员国际社会多方参与,共担责任。
第四,对奥巴马的竞选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奥巴马抵挡来自共和党的“软弱”批评,淡化民众心目中的反战形象。另一方面也带来民主党内部的反对,造成了更大的财政赤字。综合看来,由于美国整体社会意识是偏保守的,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对利比亚动武符合这种潮流,可能对奥巴马竞选有利。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政策面临牵制
为了合法性而必需的多边磋商、为了分担责任而进行的多方协调、为省钱而收缩的战略目标,和当前的国际、地区现实,都将极大地削弱美国对利比亚政策的效力。一是国际反对形成巨大压力,由于美英法等国超越联合国授权,扩大军事打击范围,国际社会反对声浪日高。俄、中、印、巴西、南非、阿根廷等国明确表示反对军事打击利比亚。伊朗、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也明确表示反对,阿盟对自己“引狼入室”的行为感到懊悔,非盟、海合会等地区多边组织也表示反对。三是美西方内部意见分歧,德国反对军事行动,对北约进一步行动形成掣肘。四是美国国内也有不同意见,迫使美国不得不尽快抽身。五是利比亚反对派力量不强,卡扎菲及其亲信顽强抵抗,军事行动短期难以结束。战争开支令美西方不堪重负。未来美西方难下派遣地面部队的决心,利比亚可能陷入一段时期的混乱之中。利比亚反对派组织上缺乏核心人物、政治上缺乏统一纲领、思想上亦无统一的意识形态,很难顺利推动利比亚国内政治进程。此外,还对美西方存有很强的戒心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初期就曾反对外部干涉,只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才同意外部干涉,在军事打击取得成效后,利反对派领导人吉布利勒就急忙致信感谢萨科奇,强调已经不需要外国的军事支持。可以预见,即便利比亚在美西方干涉下勉强进入“后卡扎菲时代”,后续政治进程也会是个“大麻烦”。美西方对利比亚局势的掌控和对中东格局的塑造进程不会一帆风顺。fffff8
(责任编辑: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