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的不可续写性

2011-11-21□阮

四川文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刘心武伏笔曹雪芹

□阮 直

据说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共108回,可惜80回以后的部分丢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120回通行本的后40回,是1791年萃文书屋老板程伟元和文人高鹗联手攒出来的,那时曹雪芹辞世已近30年。程高本用活字摆印后流布甚广,使曹雪芹前80回得以普及,功不可没,但所续的后40回历来多有读者不满,认为背离了曹雪芹原意。于是曹雪芹之后不少自以为水平不在曹雪芹之下的文人,都愿意担当起续写的大任。足有上百位作家续写二百多年了,仅发表流行的就有二十多部,只有程高本还算“红了”一点儿。

刘心武是当代著名作家,研究《红楼梦》已有二十余年,我不怀疑他能写好的才华,而且刘心武的续写不是“自由的发挥”,是要根据前80回的伏笔,根据脂砚斋的批示,一一加以对照,一一兑现。要把前80回文本中那个叫做“草蛇灰线,延伏千里”的伏笔都接上茬口。比如大伏笔、小伏笔,明伏笔、暗伏笔,单伏笔、双伏笔,还有一石三鸟、一石多鸟的伏笔,都得对应上。

可这些在我的眼里都是技术性的操作。无论刘心武咋写,都不是曹雪芹那样的写。《红楼梦》的续篇谁爱写那是谁的自由,但写出的东西无论好与不好都不是《红楼梦》了。就像唐朝皇家敬佛的香炉丢失了底座就成了缺憾,你当代人再技艺高超,能给配上一副,它也是赝品。接上维纳斯断臂不难,但接上维纳斯的灵魂就不能了。10个演员表演祥林嫂的苦难也不是祥林嫂的苦难,100个作家集体的痛苦,也不是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

经典是一个伟大天才在特定年代创造的杰作,曹雪芹离开了清王朝的土壤,没有经过那个煊赫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实际体验,就不会有《红楼梦》。别说刘心武,就算是曹雪芹长寿,活到民国,看到了辛亥革命,再写《红楼梦》都不是当初的《红楼梦》了。刘心武一个完全在现代文明生活状态之中的知识分子写出来的《红楼梦》就是一部现代人的狗尾续貂。在深圳蛇口保税区酿造出的“酒”,贴上茅台的商标,都不是贵州怀仁茅台镇的茅台酒,更何况一部经典。

这世上,就没有一部经典是续写的,残缺可以成为经典,仿照的都是赝品。如果经典后人可以续写,那么我们就应该由政府投资,咱成立一个“续写经典股份公司”。再接着写《论语》下部、《离骚》下篇,再按照《史记》的笔法,接着汉武帝元狩元年写,一直写到1949年,可文学创作就是个体劳动决定质量的事儿,就像不能集体生一个孩子。记录历史可以集体完成,接着续写历史的人成千上万,写出来的著作也汗牛充栋,可谁也没写出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

经典可以解读,经典可以改编,经典也可以批评,可就是无法续写。如果经典是可以续写的,那么经典就成了没完没了的肥皂剧了。谁都可以接着经典的茬口把狗尾续貂当成一个前仆后继的工程来操持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比巨人还高了,可巨人的胸怀与巨人的大脑我们无法置换,顶多是个“大个儿”,傻瓜堆儿里的大个儿,那就是“大傻个”了。

猜你喜欢

刘心武伏笔曹雪芹
伏脉千里的“草蛇”
——学会运用伏笔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母亲的教子之道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