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深度解读《古炉》贾平凹讲述作品背后故事——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11-21本刊编辑部
延河 2011年7期
2011年6月,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齐雅丽,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作协秘书长王芳闻,陕西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王晓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当代》杂志副主编洪清波,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雷达、陈晓明、孙郁、吴义勤、阎晶明、张颐武、王必胜、南帆、贺绍俊、何向阳、胡殷红、朱晖、栾梅健、牛玉秋、李星、韩鲁华、彭学明、邵燕君、蒋原伦、王春林、储兆文、李云雷参加了会议(以实际到会人员名单为准),围绕《古炉》的独特故事与艺术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古炉》讲述了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的故事。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葆有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心事,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演变成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是作家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
在长达四年的写作过程中,贾平凹于2010年5月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并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写作字数近200万字,新作在规模上让贾平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贾平凹说,他创作的追求就是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他一直在朝着当代小说民族化的方向努力着。他认为,《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