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永在少年

2011-11-21曹文清

草原 2011年12期
关键词:故乡人炊烟老屋

□曹文清

“客舍并望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每读到或想起唐代诗人刘皂的绝句,故乡就像思绪中的一把马头琴,当它拉响的那一刻,便有无数的思乡曲从心灵涌出……这是一个从求学离开故乡至今多年的游子对于亲情故土的眷恋情感,是使游子魂牵梦萦时时袭上心头的那份感悟情怀。天真、烂漫、无邪的少年,甜蜜、快乐、有趣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忘乎所以的场面。故乡就这样在一个少年记忆的世界里,永远定格成一部最完美的风光片了。

关于故乡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四季了。春天,当咝溜溜的东南风一吹,最先报春的使者却总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柳树。每到春来,广袤无垠而又起伏的沙丘和沙巴拉儿、滩地上的柳树总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剪出细细的嫩叶,舒展着纤纤枝条,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几场春雨过后,钻出地面的青草,便将淡淡的青草嫩叶味儿,送向乡村的每一条道路,每个角落,每一个农舍。这时,燕子也飞回来了,在房前屋后绕来绕去,开始在屋檐下或房梁上筑起了巢。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季节乡亲们在家呆不住了,踩着湿漉漉的空气,一起行动起来忙于春耕。原野上我们一群孩子欢快地叫着、跑着,打着滚儿嬉笑着,与父辈们手中倔犟的驴子、犁杖构成了一幅隽美的画卷。傍晚,我们这些孩子就像归巢的燕子在一阵叽叽喳喳之后安然入睡了。故乡的春天在播洒汗水的同时,诠释着农家生活的和谐与静谧。入夏,梁上洼下、滩地沟湾,真是草长莺飞,勃勃生机。湿地和小水湾里长满了蒲和芦苇,各色的花儿开满了原野,五彩七色,纯朴可爱。夏天的夜晚,蛙声如潮,天空宁静而深邃,繁星满天,大人们在院子里或支了门板或撂根毡,早早入睡了。可我们怎么也睡不着,仰望着遥远的星空,感到无限的好奇,不停地数星星,一遍、两遍,数着数着就睡着了。蝉儿悠扬的歌声把天气唱得一天天燥热干闷。这时候,大人们在地里不停地干活生产,孩子们就掏猪菜或干一些杂活。伴随着老屋缕缕炊烟,我们这些孩子撒着欢儿一溜烟儿小跑回家。那时候,就盼着屋顶冒出炊烟袅袅,以至在许多年后还记得在父亲的吆喝声中回家吃饭的那种感觉真好。就这样,在故乡炊烟的笼罩下,我一天天长大。故乡和故乡屋顶上升起的缕缕炊烟,在融入云端、飘到天际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少年的记忆里。故乡就是炊烟的根,是爱的原形、爱的化身。秋末,燕去雁归,当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吹散,原野上便响起了镰刀的声音,地面上的一切都在收割着,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在收获着。我们主要是偷,看着胖胖的西瓜、绿油油的萝卜、黄灿灿的玉米,馋得人直流口水,一看四周没人,瞬间便溜入田里,或抱了西瓜、或拔了萝卜、或掰了玉米,而后逃在偏僻处,幸灾乐祸地品尝起来。把玉米架在一堆柴火上,烧烤起来,还没等烧熟,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竟被燃起来的火苗燎了眉毛,烧焦了头毛,满嘴满脸抹得乌七八糟。但每次偷东西,总是被主人家发现,以至撵到家里,其结果总是在大人们的一片咒骂或挨打的情况下收场了,那种惊恐和尴尬的场面,以至在许多年后想起来,觉得是那么有趣失笑。丰收了,故乡每户人家的打谷场上,都堆满了一捆一捆的糜子和谷子,还有豆子、麻子、葵花等小杂粮。院子里是刚挖出来等待挑捡的山药蛋儿和一堆一堆准备腌制的大白菜,土炕边上是垒起一颗颗的西葫芦和蕃瓜,墙上挂着一辫辫大红蒜。这时候,庄稼都收了的季节秋雨却连绵不断,梅雨的日子总企盼着太阳出来,太阳一出来就去打谷场上翻晒谷物。尽管如此,乡亲们的脸上还是绽满了笑容。故乡在收获了希望的同时,也把一年的期盼变成了一个个金灿灿、沉甸甸、香喷喷、红彤彤的日子。严冬,土地僵化,硬冻而裂。朔风一阵阵刮过,光秃秃的树木变得铁青冷酷。寒气透过沙梁和田野逼近老屋,老屋在风中呜呜作响,像在悲泣。有老鼠在地下与炕上逃遁,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猫头鹰的叫声更是令人惊悸,吓得我们这些娃娃心咚咚地跳,直往被窝里钻。一夜醒来,早晨推开门早已是大雪漫天,院落、田野、小路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这时候,我们这些穿着山羊皮袄的孩子们在雪地里欢快地打着雪仗,鼻涕和口水流的老长,往袖口一搽,时间长了袖子又黑又亮,但啥也不顾。天黑后,每家每户的土炕烧得滚烫滚烫,串门的大爷叔叔和父亲谈论着村里谁家姑娘聘人了,谁家又死人了等等奇闻异事,喝着热腾腾的砖茶,评论着今年的光景,又商议着明年的打算。许多个夜晚,我都是双腿盘坐在土炕上,趴在板凳上一边听他们拉呱儿,一边写作业复习功课,那场景悠闲舒畅。老屋把寒冷烤得暖暖的,照耀着我少年纯朴而又单纯的心,让我美美地做了一个又一个梦,我梦见自己考上了大学、娶上了媳妇、盖起了新房……故乡承载着一个少年的梦,为了这个梦,我怀揣着理想,不停地去打拼。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总感觉与故乡的距离在一天天地缩远,然而四季轮回,当一幅风景幻化成另一幅风景时,故乡便清晰地透在眼前,我的心始终像漂浮的蒲公英,在故乡的田野里流浪、徘徊。

故乡的四季无从寻觅 “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情景,可平实祥和的一方水土滋养着热爱劳动、懂得以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纯朴憨厚的村民。他们都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都有一种忍辱负重的品质。面对沙多地少、十年九旱的地缘条件,他们苦苦挣扎在二亩薄田里,像养孩子那样喂养不多的几只牛羊。可他们从无怨言,从不自甘堕落,有的是一股像白杨树一样挺拔向上的精神力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创造中繁衍生息了一代又一代。如今日子在他们手中变成了一条条柏油马路,一座座自来水塔,一幢幢楼板房……他们再也不是吃了上顿饭没下顿饭了,可田间地头、院落棚圈仍有他们劳作的身影。故乡人这种勤劳淳朴的精神,常常把我带回少年,让我一次次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不易,也培养了我从小能吃苦的精神,以至到后来我参加了工作,走上了领导岗位,心中仍有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要像故乡人那样耕耘岁月,种好一株玉米,养好一只牛羊。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好客更是故乡人的传统。故乡人把招待好客人当作是天大的事。“过日子要仔细,请人要大方”是故乡人的口头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故乡人从来不锁家门,即使出门三五天,从不防备外来客人,就是讨吃要饭的,也把米面满满的挖一碗给予,甚至是留宿也不在话下。故乡人认为哪家来的客人多,哪家的人气就旺,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故乡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故乡人把土特产品推销出去,挣了外面来客好多的钱,故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故乡人这种特有传统的熏陶下,少年的我便学会了与人分享苦痛,以至把上学时家里带来的干粮分给贫困的同学吃,而自己却在周四就断炊挨饿了。记得刚参加工作,加之又结婚,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但老是请同事朋友吃饭,经常入不敷出,老婆和孩子跟着我受了不少的罪。亲戚们也常数落我,说我穷大方,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不想考证他们说的对与错,但我秉承家乡人好客的传统,我想这应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关系被扭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好客的传统。它是生产力,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故乡人也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从学会走路到下地帮大人干活,从放羊到熟悉百草六畜,从邻里借东西到自买工具,故乡人从少年就教给了我许多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甚至连阅读文字都成为奢望,但他们尊师重教,一心盼望着把自己的娃娃教好,他们奉行有所作为就要多读书,出人头地就要进城参加工作。他们尊老爱幼,讲究孝道,邻里团结,互相帮助,彼此谦让,就连坐炕也要按大小辈分来区分。这些朴素的道理一点也不逊色于孔孟之道,对我影响颇深。我常常感到家乡人热情的眼神在注视着我、洞悉着我,给我一份平和的关注,洗涤着我饱尝物欲的心,让我以醒世的态度默默前行。

如今又是塞上秋来,我与故乡隔山隔水的远。望着南归的大雁,我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回到少年时曾经住过的乡间,沿着走过的路一路走过去。虽然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终因工作或其他事情忙碌,却始终停留在计划设想中、弥散到睡梦里……少年青涩的回忆,村庄里依稀的院落,父亲劳作的身影,故乡屋顶上升起的炊烟,沙蒿柴炖得饭菜清香,还有故乡的明月、蝉鸣、蛙声从悠远的记忆中飘来,故乡所有景物的轮廓是那么饱满圆润,画面的色彩是那么热烈直白,故乡人是那么的纯朴可爱。那个蹦蹦跳跳的少年,已经被岁月的风霜染上鬓发;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已经伤感得泪流满面……咀嚼着故乡的味道,感觉故乡就是少年时看到的一粒种子、一株禾苗、一块田畴、一群牛羊;既是一棵树、一口井、一条路、一间老屋,也是一盏油灯、一壶酒、一滴眼泪、一声鸟鸣;或是一杯清茶、一缕炊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更是一句乡音、一声乳名、一种小吃、一句问候。故乡唤醒的是一种长久的记忆与思索,是一种亲情,即使日子久远,相隔万里,也如丝如缕、如金如玉……回眸故乡,我来捡拾少年的记忆,寻找那些勤勉与善良的根基,无论我走到哪里,我要把对故乡美好的祝福种植在哪里,为故乡的明天吐新纳绿、开花结果。在我的梦里,故乡的饭最香,故乡的人最亲,故乡的月最亮,故乡将永在少年。

猜你喜欢

故乡人炊烟老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梦里炊烟
论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的人物形象
老屋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故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