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银行”是怎样助农的
——走近海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技术员
2011-11-20王秋虹
□本刊记者 王秋虹
“自行车银行”是怎样助农的
——走近海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技术员
□本刊记者 王秋虹
开栏的话
新闻工作者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目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的一项重大举措。
本刊编辑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从本期起,特别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到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和火热发展一线,以现场体验和调研等形式,形象鲜活地报道基层群众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敬请关注。
8月15日,正是海南最热的时候。这天下午,才过2点半,海南定安县新竹镇的小额信贷技术员潘小玲娴熟地跳下了自行车。她刚刚从距离新竹镇4、5公里远的新序村一位农户家里跑了一圈回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黝黑皮肤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一辆自行车,年轻的面容,再加上一身黝黑的皮肤——这几乎是海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技术员们的三项共同特点。由于自行车是他们走村串户工作时的代步工具,他们又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自行车银行”。
琼海市阳江镇门仔村的陈聪不太会说普通话,但是提起为自己奔波办理贷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郑琼婉,他还是努力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说:“小妹很辛苦,要不是她来帮我贷款,我的槟榔加工厂也不会搞得这么好。”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既甘于扎根海南农村挥洒汗水,又能让广大的海南农民交口称赞?
信念:真情为农民服务
“看,这就是我们的自行车!我们平时去乡里就全靠它了。”定安县新竹镇的小额信贷技术员潘小玲和蒙超自豪地把他们的自行车展示给记者看。这是农信社统一为他们配发的工作代步工具。自行车的两边分别贴着两句标语:“不辞千辛万苦服务父老乡亲”“发放小额信贷送去真心真情”,仔细打量,车轮子上还沾着不少泥土。
潘小玲和蒙超说,他们都是2010年刚刚加入到“自行车银行”队伍当中的小额信贷技术员。据了解,海南省农信社在2009年2月成立了小额信贷部,并招聘了300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建起了这支专门的小额信贷队伍,在全省开展小额信贷服务。他们一改以前农民想贷款还要自己找上农信社大门的工作方式,而是小额信贷技术员主动地走村串户,上门为农民服务。这就是“自行车银行”的雏形。后来,2010年,农信社又进行了一次公开招聘以扩大队伍。潘小玲和蒙超就是这次招聘中成功成为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大学生。
据他们介绍,要成为小额信贷技术员,要经过层层选拔和考验。在笔试、面试、军事化培训、乡村实践之后,还要在一名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战”,独立发展50名客户后,才算真正“出师”,拥有独立的放款权。“这个过程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蒙超说。作为一名小额信贷技术员,他们不光要掌握一定的农村金融、科技知识,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对农民有深厚的情感”。因此,80%以上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都出身于农民家庭。
“爱农亲农”这一点,从“小额信贷技术员”中的“技术”二字中可见一斑。据了解,在2009年首期小额信贷技术员培训班上,海南省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解释了特意增加这两个字的用意,那就是希望小额信贷技术员们能改变传统信贷员只管放贷和收钱的简单工作方法,做到“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像时任海南省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的罗保铭所说的那样,“怀着对农民的真心真情,”成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用金融撬动并推动海南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繁荣。”
“为农民服务是我们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工作信念。”潘小玲说。蒙超更是用行动说明了这一点——从2010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他竟瘦了20多斤!
到目前为止,海南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已经发展到了500人。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海南205个乡镇的曲折山道上,挨家挨户地向农民宣传科学技术与金融知识、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发放小额贷款、开展小额信贷服务,为海南农民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
信任:开展工作的基石
据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总部主任陈奎明介绍,2006年以前,海南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超过了65%,特别是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甚至超过70%。“针对这样严峻的现实,相关金融领域的人士以及社会舆论认为农民是不讲诚信的,所以很多的银行不愿意涉足农民的领域。”然而,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并非农民不讲诚信,而是另有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不到位,服务网络覆盖面小,农民贷款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在贷款过程中,有部分农信社信贷员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农民贷5000元的款,可拿到手的实际只有4000元,这种情况下,农民当然不愿意还款。”
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的“信任危机”无疑成为了农信社发展的最大掣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组建伊始,农信社就为小额信贷技术员们树立了“农民最讲诚信”的信贷理念和“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拿客户一分钱”的行为准则。
“只要我们先去无条件地信任农民,对他们付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农民就会回报给我们同样百分之百的信任。”琼海市阳江镇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郑琼婉由衷地说。像很多小额信贷技术员一样,刚开始下乡宣传小额信贷时,农民的排斥心理非常强烈,甚至对小额信贷技术员不屑一顾,话都不愿多说一句。“我以前觉得她就是骗人的。”经营着一家小型槟榔加工厂的陈聪对记者说,他正是郑琼婉的信贷服务客户之一。但是,正如其他小额信贷技术员所做的一样,郑琼婉几乎天天泡在陈聪的槟榔加工厂里,一边冒着呛鼻的浓烟帮忙干活,一边耐心地为他讲解小额信贷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琼婉最终得到了陈聪的信任,成功为他贷了第一笔款项1万元,当做槟榔加工厂的运转资金。
如今,郑琼婉已经开始当“师傅”带见习生了。见习生小林整日跟在郑琼婉身边,耳濡目染。“农民和我们小额信贷技术员之间的信任一旦建立起来,工作就会很好开展了。”她说,这是她从郑琼婉身上学到的。
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常常遇到老乡向陪同的小额信贷技术员们咨询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琼海市阳江镇门仔村的村长王运财将贷来的第一笔款项1万元投入到了自己的养猪场中,但资金仍是很紧张。看到负责琼海市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郑诗程,连忙拉住他问问有没有什么办法。郑诗程热心地给他出主意,照王运财村长的情况,可以找5个信用好的养猪专业户,形成5户联保小组,这样就可以将贷款额度提高到5万元。“您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尽快到您家里给您办理。”临走时,郑诗程热心地对王运财说。
“农民和小额信贷技术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便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农民们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贷款进行生产活动,而我们小额信贷技术员也越来越有工作的动力。”郑诗程说。
信心: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3年多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相比2006年,海南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存款增长226%。贷款增长240%,其中,农业贷款占全省70%,农户小额贷款占全省91%。截至今年6月末,海南农信社已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5亿元,惠及42.8万农户,成为了真正的支农主力军。一个曾被业界认为“很难翻身”的金融机构,如今生机勃勃。
与此同时,关注海南小额信贷发展的专业人员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专程赴海南调研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时表示,海南小额信贷的成功探索,其重大意义“在于它在农村金融的发展给出了一个突围的可能性”。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到海南调研时说:“让农民能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是中央非常关心而又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海南农信社做的这件事情,是农村金融改革在大特区平台上一次成功的探索,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机制,全新的队伍,确保农民贷款既简便又轻松。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农村金融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走通了,既为海南政府解了难,也是在为中央解了难题。”
另外,海南省委省政府也对农信社的改革给予厚望和支持。2010年开始,海南省政府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贴息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信贷发展。2010年,政府划拨7700万元用于小额信贷贴息,农民获得27亿的信贷资金支持,比例约为1:44。今年计划贴息资金不少于8000万元。这都无疑让人们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事业发展充满信心。
然而,对于小额信贷技术员而言,他们的信心来源则实在很多。潘小玲指着办公室墙上高高挂着的两面鲜红的锦旗告诉记者,这两面分别写着“支农主力军”和“农民致富好帮手”的锦旗,是去年两位通过贷款致富的农户主动赠送给他们的。“小额信贷给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而农民给我们的是工作会越做越好的信心。”潘小玲说。“小额信贷技术员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小额信贷童子军’,因为我们小额信贷事业拥有像孩童和春天一般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