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自觉

2011-11-20林忠娜葛丹阳

图书馆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市民免费图书馆

林忠娜,葛丹阳

(长春市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1 文化自觉的内涵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2]

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在这里,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相对而言,阶层的、地域的文化自觉,以及团体的、个人的文化自觉,则属于特殊意义(狭义)的文化自觉。[2]

2 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文化自觉

2.1 图书馆发展中的国家自觉、民族自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3]37这里所说的“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自觉”即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十七大报告中提及的“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35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文化事业是大众的事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就是要去发现不同层次的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潜力,实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和能够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环境,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能有更多的选择。

图书馆对一个国家与民族来说堪称精神家园。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4]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计划在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服务。为顺利推进“免费开放”政策,中央财政计划在2011年投放18亿元专项补助经费,其中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补助50万元,县级补助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5万元。“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图书馆服务基础设施全覆盖。[5]

2.2 图书馆发展中的阶层自觉、地域自觉

从世界文明史和中国现代化史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文化自觉成就城市的发展,城市精神的提升和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密切关注。一座城市在着力于GDP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营造都市精神文化的真正优势——人才集聚,进行思想汇聚、文化交融、制度创新、形象再塑等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建设。[7]10

图书馆不仅保存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承担着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等文化服务功能,构建着拥有丰富内涵的城市文化。现代都市无一例外地把发展图书馆文化作为公益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城市规划及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将图书馆的地位与住宅、邮局、学校、商店、医院等同并努力使其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面向普通民众,图书馆以需求为导向,融入地域文化,如古典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及以城市为中心、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地域文化(海派文化、京派文化、粤派文化等)。图书馆建设正在影响涵盖地域之内的人民,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设。

2.3 图书馆发展中的团体自觉、个人自觉

团体、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而且体现在对当地(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长春图书馆馆员从业理念》等体现的就是团体、个人文化自觉。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图书馆员要有一种积极的职业精神,即与其他团体、机构携手合作,共创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这样不仅能为市民的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同时也能提升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还能为市民拓展开放、宽容、多层次、多方面的休闲生活空间,调动大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和分享文化成果,丰富市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人们的幸福。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等,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3 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中的文化自觉

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是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大众对它的需要程度以及在社会大众中的认同感和可接收性。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服务人民大众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图书馆事业才会继续发展。在未来事业持续发展中,具体可以从图书馆文化设施的素质(质量)、图书馆管理(包括管理者)的素质、市民的文化素质三方面去努力。

3.1 图书馆文化设施的素质

3.1.1 在城市建设中应注意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在建设文化城市的时候,公共图书馆应密切关注并大力提升城市精神,努力导引城市从重城市经济建设到重城市人文精神树立,从重城市文化“活动”到重城市文化“内涵”,从重城市“形态”到重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自觉意识,成就城市的发展。努力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成为一种制度。平等地获取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6]

3.1.2 免费开放仅仅是个开始。国家越是发达,越是要让人们分享到改革成果。免费开放可以拯救图书馆的人气,但是仅仅是个开始,在国家重大利好政策的背后,如何盘活中小城市的图书馆网点,增加大城市的图书馆网点都应该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配套工程。免费开放会不会造成一些热门图书馆出现管理问题如:短期内人员拥挤,秩序、环境如何维护?能不能让门可罗雀的图书馆重新热闹起来?这些暂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免费才会让更多人产生与图书馆亲近的冲动,也才能让城市更具人文色彩。

3.1.3 公共图书馆应面向普通民众,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各个时期的民众需求凸显文化的公益性和普及性。尊重和贴近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逐步增设多样化服务,努力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服务内容多层次,既要有高雅的文化产品,也要有普及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服务对象多层次,不仅是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必去之处,而且是普通大众、工农群众经常去的地方;服务区域多层次,既服务城市居民,也服务郊区农民等;参与主体多层次,不仅有政府投资,也有民间组织、个人的投入。

3.2 图书馆管理的素质

3.2.1 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即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的自觉作用,包括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批判精神的锤炼,文化创新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化精品的锻造等。

3.2.2 促进数字、网络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在互联网阅读、手机无线阅读、电子书阅读以及网络书店低价销售带来的多重冲击下,到图书馆进行有偿借阅的传统阅读方式已经式微。从图书馆发展历史看,最近10年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人气并不很旺,亟需加大管理和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读者只要登陆网站,就可查看电子图书、报纸资源库、精品图库、工具书库、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地区的信息资源及学术报告等数据库的数字资源。通过资源共享,让更多的读者受惠,实现公众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数字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以网络语言为交流与传播的手段,而且通过大都市个人和家庭终端、都市网络社会,形成都市数字文化的支撑。[7]104

3.2.3 比免费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文献积累、人员培训、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技能等。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要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人去看书、去活动,让更多百姓能享受文化大餐才是最终目的。

想让图书馆更有竞争力,就要发挥其自身优势,争取更多的资金和图书捐赠,并通过举办各类读书辅导活动、讲座、报告会、见面会等提升人气,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办读者俱乐部,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

3.3 市民的文化素质

市民的文化素质是市民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知识与文化、交往与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本,是一种内在修养,并通过自身的形象展示其内在素质。具体体现在:一是市民个体的道德观和道德修养,是市民个体内在的文化素养、内在的文化素质;二是市民在都市“公共领域”活动和交往时所体现的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意识、公共素养,是市民个体内在素养的“外化”。市民在“公共领域”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市民个体素质的高低,还是一个城市“公共文明”水平的标志。[7]54

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出现了不少有关市民的文化素质报道。如:《“三馆”免费累哭体弱馆员零门槛考量公民素养》(2011年4月10日《工人日报》),“三馆”免费开放,是政府所做的一项惠民实事,但“零门槛”运行实际上对公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公民必须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加倍珍惜和爱护公共文化设施;又如《文明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支撑》(2011年4月9日《新民晚报》)就反映很多人都感慨于国外那些大型公共图书馆或美术馆里面所展现的文明程度,等等。

3.3.1 市民群体在都市“公共领域”所体现、展示的文化素养,构成都市的“公共文化素养”,它是市民在公共领域活动和交往实践中慢慢培育起来的共同的道德文化素养,是市民在公共领域交往和活动应具有的素养要求和素养价值观,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舆论、道德环境,对市民个体的素质的渗透、影响强大。[7]55

3.3.2 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培养人们文明行为的公共空间。要不断撒播文明的种子,培养人们公共生活的理念,让人们有机会去认知和理解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文化认同,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丰富多彩。“图书漂流”就是图书馆为培育诚信、共创文明所尽的绵薄之力。虽然部分“放漂”图书的“回漂”情况并不乐观,但是仍在努力进行。

3.3.3 提高都市市民公共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市民有较深厚的学识。图书馆不只是借书、读报的地方,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知识和信息再分配的场所,是社会学习、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图书馆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把发动、支持和组织全体市民不断学习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使市民的学习需求得到保证,从而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得以实现。

[1]文化自觉[DB/OL].[2011-03-05].http://baike.baidu.com/view/89627.ntm.

[2]李宗桂.究竟何为“文化自觉”[DB/OL].[2009-02-09].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2/09/content_10784781.htm.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眺望公共服务均等化[J].晚霞,2011(4):4—9.

[5]杨桂青.三馆免费开放 让精神高贵起来[N].中国教育报,2011-03-05(4).

[6]奚洁人等.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310—330.

[7]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市民免费图书馆
送清凉
图书馆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免费为止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意义”的问题所在
去图书馆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