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2011-11-20冯保卫
■冯保卫
开平碉楼作为众多建筑当中的一种,以其中西合璧的造型、特殊的建筑材质以及侨乡典型的人文风俗,成为中国建筑当中独具特色的一幅画卷。
在建筑造型上,开平碉楼既注重美观,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人务实的心理特征。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建筑,可将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等多种。不同的建筑物造型反映了楼主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有“开平碉楼第一楼”美誉的锦江里瑞石楼,高九层,是开平楼层最多、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
开平碉楼一般为三至七层高,墙体厚实坚固,不怕盗匪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的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可以说,把碉楼的“碉”字从实际功用上,予以了充分的体现。
从建筑材料来分,开平碉楼可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四种。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黏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十座。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称这种碉楼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数十载的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现存一百座。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三种。少数碉楼用近代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二百四十九座。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的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碉楼一千四百七十四座。
从使用功能来分,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一间房,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虽造型简单、封闭、外部装饰少,但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四百七十三座。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在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居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一千一百四十九座。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上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报警,是周边村落联防的产物。更楼出现的时间最晚,现存二百二十一座。
开平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