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山之魂
2011-11-20李茂锦
李茂锦
沙山之魂
李茂锦
一
黄青山虽然离开沙山村已十个年头了,但每年的清明节乡亲们都自发地来坟头看他,念他。
黄青山是沙山村的老支书,地地道道的沙州人。他生在沙山下,长在沙山下,把一生献给了沙山村。又是一个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老支书的坟前,摆下祭品:白酒、水果、油饼什么的,然后在坟头压上白纸,开始烧纸。只见纸火燃烧,黑色的纸片犹如翩翩的蝴蝶,顺着坟地轻轻地回旋……现任村支书沙海动情地说:“老支书,我们来看你了。村上的杏花会就要开幕了,事先给你打个招呼,到时你一定来看啊!你当年带领全村人栽下的防风林带,如今已成为一道绿色的长城,挡住了风沙,保住了绿洲。还有那年你发动各家各户种的摇钱树——李广杏,如今已连片成方,自成一景。游客们春日里赏杏花,夏日里品甜杏,秋日里游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发了旅游财。你听到一定很高兴吧!”“高兴高兴,老支书听了一定高兴!他生前带领大伙没日没夜地栽树啊防沙啊,人累垮了,到头来落下了一身病,刚赶上好日子就走了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一边泼散祭品,一边对着老支书的坟头说,好像在对自己的亲人诉说。一位年轻母亲拉着一位小姑娘的手说:“这是你黄爷爷,给咱们村种树送幸福的人,你一定要记住啊!”小姑娘天真地说:“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的故事,说他是沙山村的菩萨、沙魂,没他就没有村上的今天。我们同学都在心里记着他呢!”“那就好,那就好!”这位年轻的母亲听了女儿的回答感到格外欣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老支书的坟前絮叨着。等他们祭奠了老支书后,才各自去祭拜他们的先人。
沙梁下一群人举着花圈,夹着烧纸,拎着贡品向这边走来。到老支书坟地,他们又感到来晚了。村民们已给老支书烧过纸了,而且坟头已压了新纸,在清风中抖动,好像在说:“乡亲们已先来看我了,我很高兴啊!”他们真是既感激又可惜。无奈,他们只好把花圈放在坟前,在坟圈外烧纸,泼散。原来这是老支书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一大帮,大小共有十多人。按这里的乡俗,先人坟前纸不能重烧,如果前面来的人已在坟头烧过了,后面来的人只能在外面烧。这时,老支书的儿子黄新林的儿子的儿子黄亮亮努着小嘴问爷爷:“怎么老是有人给太爷爷烧纸,我都遇着好几次了。他们和我们又不是一家人,为什么对太爷爷那么好呢?”孙子的一句话问得爷爷眼圈湿润了,他动情地说:“你太爷爷生前为乡亲们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所以乡亲们都把他当做亲人看待。”“那我长大了也要像太爷爷那样,为家乡人办好事。”听完爷爷的话,孙子望着爷爷吐露着童心。爷爷抚摸着黄亮亮的头高兴地说:“我孙子有出息,有出息啊!”哈哈哈……在场的人都笑了,这笑声开心自然,在老支书坟头久久回荡……
二
杏花绽放,霞落山湾,音乐悠扬,宾客云集。首届沙山村杏花节在杏花园度假村隆重举行。在市上领导礼节性发言后,沙山村党支部书记沙海热情致辞。沙海今天身著蓝色西装,系一条紫红色的领带,自然乌黑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显得格外精神。他首先对各位领导和来宾参加杏花会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介绍了节会的情况,并说沙山村之所以有今天,与前任老支书黄青山是分不开的。他带领乡亲们二十年艰苦奋斗,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才使这片多年被风沙侵蚀的宝地得以传承下来……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有人在下面交头接耳,但一点也没影响喜庆的气氛。“沙海这娃儿没有忘本哩,他心里还记着老支书啊!”“可不是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几个五六十岁模样的老乡在一唱一和。“以前听我们报社老总讲过,沙州有个黄青山,六七十年代带领群众学大寨、学焦裕禄,在黄沙深处描绘出社会主义新画卷,原来就是这个地方啊,庆幸、庆幸啊!”几个省报记者不亦说乎。
开幕式结束后,支部书记沙海和村长陈春带领嘉宾、记者游园。穿过小桥流水,漫步杏林阡陌,做客杏花人家,品尝农家风味,观看飞天歌舞,客人们都被这大漠深处的杏林花海、世外桃源所迷恋,所陶醉。一位香港游客说真是不可思议,大漠深处竟有这么美丽的杏花,这在香港是很难看得到的。她频频地拍照,说带回去让亲朋好友也饱饱眼福。省报记者小王一边和沙海、陈春吃着农家饭,一边聊着杏花会和村上的变化。说还要好好地采访一下支书沙海,也要了解一下已故老支书黄青山,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沙海嘿嘿一笑,露出庄稼人自然的真诚和淳朴。他说:“我没有什么好采访的,这都是老支书他们老一辈打的基础啊。还有今天这个农家乐就是老支书的儿子新林和媳妇杏花办的,你采访采访他们也好。”小王听后顿时喜形于色,连忙说:“好好好,这都是好的素材,今天你们接待客人忙,改天我专门来采访。”
三
杏花节的第三天上午,沙海约小王记者前来采访,陪同的还有市委宣传部的小张。沙海召集了村上健在的几位老党员、老农,老支书的儿子、儿媳及几位青年后生作为采访对象,在村委会等候小王记者。小王记者对沙海周到的安排表示感激,建议先到原老支书生前防风治沙的现场看看后,再坐下来和大家聊聊。沙海和大家表示同意。
小王和沙海一行出了村委会大门,沿着新铺的油路向佛爷庙湾的沙梁走去。油路两边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清风中绿叶自然摇曳,成为沙山下一道亮丽的风景。沙海对小王记者说,这些白杨树都是当年老支书带领大伙栽的,这条路也是那时修的,当时是土路,1980年后村上铺了石子,去年才铺了油。小王一边听着一边记着。就这样走着看着说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佛爷庙湾大沙梁前。只见路边平地上修葺一新的佛爷庙坐西向东,古朴典雅,木鱼声声,香烟袅袅。同行的老党员杨全说,这佛爷庙解放前就有了,一直香火不断,乡亲们在这里祈福求安,倒也方便。到了“文革”初期也在使用,后来上面号召破“四旧”,有个工作组长提出要将佛爷庙拆除,老支书不同意,说前人留下的东西也是个纪念,就暂时没有拆除。当时,他也对老支书的做法持反对意见。老支书为此受到组织的批评,最后无奈,只能拆除塑像,将庙宇改为库房,放置农具什么的,基本建筑一直保存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塑金身,续沿香火,现在还成为沙州一景呢。杨全陪小王记者和宣传部的小张在庙里转了一圈,杨全说个不停,小王记个不休。
说话间大家离开了佛爷庙,佛爷庙对面不远处便是南北走向绵延起伏的大沙梁,沙梁下是三排望不到边的绿色防风林带,环绕着东西走向的大片农田和果园。昔日的荒沙滩如今已是树木成林,遮天蔽日,风沙远离田园,人们在这片大漠桃源耕耘生活,岁岁年年。随行的老农田福向小王边走边比划说:沙梁中间那段断开的豁口,就是当年的风口。1960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棵树,每当刮大风时,大风裹着黄沙从豁口斜坡铺天盖地而下,将边缘春天刚出苗的小麦、瓜菜全部打死掩埋,每年春天,人们要复种两三次才能保住。当时全村四十多户二百多口人家,八百多亩耕地多数沙土地、漏沙地,收获难以维持温饱。农民常常感叹这里是“风沙撵人走,亩产二三斗”的穷地方。当时好多人家都想弃地而逃,我家也在内。后来,总算稳住了人心。唉,多亏了老支书啊!不知是怎么的,说到这里,田福突然没话了,只是默默地走。那后来呢?小王记者问,但没有回音,一看田福在悄悄地抹泪。见此情景,村长陈春立即接过了话茬:是这样的,当时为了稳住人心,老支书和我父亲陈长福(是支委)亲自登门做外迁人家的思想工作,老支书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风沙无情人有情,这里再穷也是我们的家啊,只要我们人心齐,就会战胜风沙,重建家园,大家离开了就把这片地方丢了,这多可惜,也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经过老支书一番动情入理的交心,人们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当时田福他老爹田得财是村上的饲养员,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偷了半袋油渣(畜料),不料被队长发现了。队长是个血气方刚、思想进步的后生,认为田得财给队上丢了脸,就告到了老支书那里,非要让田福的老爹上批判会。当天夜里田福的老爹吓得不得了欲上吊寻短见,多亏老支书和队长提前赶到安慰。临走时,老支书告诉队长,此事到此结束,再不许向外张扬。从此以后,田得财全家处处走在防风治沙的前面,成为全村的榜样。后来,当沙梁下的第一道防风林带起来后,大风明显减弱,第二道、第三道起来后,大风完全停止,流沙也被挡在了沙梁以外好远好远的地方。同时,西沙湾的两个风口也被堵住了。“黄龙”这个困扰沙山村多年的猛兽,终于被驯服了!“多好的老支书,多好的乡亲们啊!”小王记者自言自语地说。
上了大沙梁,大家来到了老支书的坟前,只见清明时插的三个花圈依然新鲜。小王记者和大家对着老支书的坟头恭敬地三鞠躬。这时,突然从东南方向刮来了一股龙卷风,顺着坟堆旋转起来,黄沙四起,人们的眼前顿时一片弥漫,霎时,风又从西北方向吹向沙梁下的田野散开。人们的眼前豁然开朗,坟地又恢复了平静。田福赶紧说:“这是老支书的魂影子来了,大家来看他,他老人家高兴啊!”周围的人也随声附和,小王记者和小张也感到巧合,真是天随人意啊!沙海告诉小王记者,将坟地选在这里,是老支书生前的愿望。1995年新年后的第三天,老支书弥留之际,当着儿子的面,拉着我的手流着泪说:我是一个老党员,这一辈子踏踏实实地给大伙干了一件事:植树防沙。现在村上绿树成阴,杏花飘香,在你们年轻人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打心眼里高兴。我生是沙山的人,死是沙山的魂,请把我葬在大沙梁昔日风口处,这是我多年前就有的念想,我要看着你们把沙山村建设得更美好!
四
晚上,小王记者在宾馆显得特别兴奋,打开笔记本,激情澎湃地敲打着键盘。他由老支书黄青山写到后起之秀沙海和老支书的儿子新林和儿媳杏花,真是激情飞扬,文如泉涌……
……老支书黄青山自六十年代初担任沙山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众乡亲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不止,使沙山村旧貌换新颜。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村上建起了一所小学校,使农家子弟学有所去。现在,从这里走出的后生中已有二十多名考上大学,大都在外地工作,其中一人还考上了北大……他是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劳动模范,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赴京参加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那个时代沙州农民的一面旗帜。在植树防沙的同时,老支书号召家家房前屋后和闲滩空地栽杏树,如今,整个沙山湾杏林成片,杏林成海,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尤其是这里的特产——李广杏,金黄光亮,含糖量高,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已成为沙山人的“摇钱树”和“金蛋蛋”。老支书的儿子、儿媳抓住沙山村靠近国家风景名胜区月牙泉的优势,利用杏园搞农家乐,带动村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旅游行业。村上已成立杏花村旅游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描绘沙山村更加美好的新画卷。写到这里,小王记者突然拍了一下脑门,对了!还有一个素材也要写进去。沙海告诉他,村上的农民健身广场修好后,还要给老支书塑一身铜像,教育人们饮水思源,继往开来……文章最后,小王记者以著名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几句诗来结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编 辑 段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