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日葵照亮心灵
——读夏泽奎《向日葵》

2011-11-20张艳梅

北方作家 2011年1期
关键词:向日葵散文文学

张艳梅

向日葵照亮心灵
——读夏泽奎《向日葵》

张艳梅

向日葵是我们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花很美,瓜子很香,童年的那些岁月,物质匮乏,瓜子几乎是孩子们最好的零食了。读《向日葵》,让人怀乡,怀旧,怀念童年。

《向日葵》是年轻作家夏泽奎的一部散文、随笔和小说合集。学者韩石山曾经评价夏泽奎的写作:“他的文风朴实,自然,洒脱,真诚,呈现出一种大气的品质。这是他有别于同龄作家的特征,他的执著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在当下文坛尤为可贵。”【1】徐则臣则认为夏泽奎是“当今文坛的多面手”。一般来说,写小说和搞评论的是两支队伍,虽然偶有交叉,不过多半是临时客串,自己的主体身份相当明确,或者说写作立场和身份意识那是很清楚的。就像学者作家徐坤,这位中国社科院的文学博士,大众了解她还是因为她的小说创作。曾有人很形象地说,创作兼及评论很像足球上的双重身份,既是踢球的又是吹哨的,这个双重身份,在徐坤眼里意味着一种两面不讨好的困境:对同行的评价,如果说好,难免被人认为是友情,如果批评,那就不免还要首先自问。那么,我们在夏泽奎的写作中,是不是也会看到这种困扰呢?还是说,他凭借某种努力正在试图超越这种困境?

诗论文论 夏泽奎喜欢诗歌,尤其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喜欢自然的诗美,他对诗歌的感悟是内在的,努力贴近诗人的生命和呼吸,贴近诗歌的性情和魂魄。我们都知道,诗论不好做,尤其是在诗歌极端边缘化的当下,在诗歌观念纷纭、诗坛诸侯割据的今天,很多诗论都缺乏理性的诗学立场。静下心来专注写诗的人不多,专注读诗的也很少了,读了以后,还能很好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就更不多见了。夏泽奎不是专做诗歌研究的,他的解读更多的是从一个热爱诗歌的读者角度进行的,不过,在《陈陟云:前世有缘,今生无悔》、《众声嘈杂中的诗人郑炜》、《何三坡的〈灰喜鹊〉》三篇诗论中,我们看到了夏泽奎相当明确的诗歌观念:朝向传统,朝向自然,朝向人性,去除伪装和遮蔽,回复生命与情感的本真。他准确把握了他的阅读对象,从无声处的细腻情怀中,让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盎然的心灵世界。

夏泽奎写散文,写小说,他对当代作家的解读融入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独特理解。我对徐则臣的小说创作一直也很关注,不过阅读和评论的多是他被广为称道的“京漂系列”。夏泽奎则把目光锁定徐则臣的故乡系列,也就是“运河、花街、人家小说”,他认为,经由这些故园记忆的深情书写,独特的生命成长和精神体验构建了属于徐则臣的文学乌托邦。或许是和他的故乡记忆和田园深情有着内在的相通,他的阅读和解读,引起了我的内心共鸣。还有他对阿城的喜爱溢于言表,他对张炜的认同发自内心,他对少数民族女作家叶梅的理解,同样体现了一种坚定的文学观念和人生理想。

乡情散文 故园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创造社,到新月社,再到京派作家,不少名家为我们留下了经典之作。上个世纪20年代初,周作人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指出,人的文学或人道主义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2】“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3】生活的流水滔滔不息,作家们行走,回望,思索,记录,是一种对爱的守护,也是一种对完美的渴求。细碎的生活点滴,温馨的情感流云,都在故园往事和乡情柔板中,沉淀,凝结。

在乡间田野长大的夏泽奎,对乡村和泥土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从优美宁静的湖北竹山老屋,一路漂泊到工业发达热闹繁华的南方城市,在他的身上,既标记着乡土中国的平淡、宽厚和坚韧,又打上了现代都市进取、理性和锋利的烙印。在夏泽奎的回忆性散文中,我们看到了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他乡游子的内心忧伤和执着信念。这些忆旧怀乡的篇章质朴无华而又韵味独具。《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春天》、《远去的父亲》、《橡皮树》、《故乡记忆》,这些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记述了童年的病痛,母亲的慈爱,父亲的离别,生命顽强的橡皮树,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夏泽奎对故乡、对大地、对万物生灵的深沉挚爱,而且其中还蕴含着作者对父母亲情、对童年往昔的深深眷恋。夏泽奎说,散文最讲究的真诚,惟此才能打动人心和引起共鸣。他的散文创作秉承自己的审美追求,呈现出质朴宽和、真诚率性的美。尤其是写到父母亲情,让人忍不住泪落衣衫。母亲踉跄的身影,父亲逝去的背影,都有着说不尽的深情和疼痛;一棵心爱的桃树,一棵冷落的橡皮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数的人生感怀。对家园的怀恋,对父母的深爱,对大自然的向往,都可以看成是行走在热闹的城市商业生活中的那个游子的心灵寄托。

小说创作 从迫近生存、关注生存的这一立场上看,当代都市小说多半纠缠于男女情爱,婚姻错位和人性挖掘;乡土小说则往往在观照农民现实生活的同时,有着强烈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建意味。“时尚”和“底层”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小说最常见的两种表情,而二者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同样在用文字记录着时代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及心灵轨迹。

《向日葵》收了夏泽奎1998年以来的八个短篇,其中有几篇更像是小小说。这八篇小说以1999年的作品居多。看得出来,那一年在夏泽奎的文学之路上意义重大。初读夏泽奎的小说,觉得他对青春的纠结,有着艰难的裂变过程,这也许与他的由乡而城,由北而南,由文而商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心路历程有关。

童年。《向日葵》中有两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童年。《明亮的地方》中的羽和毛整天被关在屋子里,母亲为了孩子活下去不断出卖自己,羽和毛的忧伤和恐惧,通过蛇和鸟这两个意象表达出来,被封闭的童年和梦想,被禁锢的人生,渴望鸟儿的飞翔;而生活,还有那些对母亲恶言相向的人,那些鄙视的目光,统统是带着蛇毒的冷漠和威胁。生活本身的无望感和无边的黑暗,在小说结尾达到极致。黑夜覆盖了一切,禁闭和渴望,压抑和飞翔,生和死,最后院门吱嘎一声响,打碎死亡和黑暗的沉寂,无声无息的画面感,由远及近的镜头感,仿佛完全的黑暗,突然打上一束光,更衬托出了世界的黑和生命的暗。《漂亮的卷笔刀》中的卷笔刀意味着理想的对照和寻找,少年的一个卷笔刀引出的歧视和冷漠,最终导致暴力出场,铅笔失明。铅笔刀作为事件的核心,有着丰富的象征意味。

青春。《谁难受谁知道》中的青春就是一场无望的爱情,是被世界隔绝的自我审视和追问。小说讲述的是李风和我的兄弟友谊,还有李风和田甜,卢梅两个女孩子的交往,“我”对这两个女孩的觊觎,引发兄弟冲突。小说结尾,李风转嫁了这种矛盾,对卢梅大打出手。都是生活在边缘状态的人。生活混乱而没有希望,爱情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夏泽奎抓住那种生活状态本身的临界感,努力把人性的两面性揭示出来。卢梅远去,“我”在窗前忧伤守望,和突然进入视线的暴力,构成了青春面对世界和挫折的两种状态。小说中提到了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对于青春的追问和伤痛,夏泽奎可谓是用心良苦。

心理。《大暑》也写到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苦闷,现实压抑而理想无着,生活就像大暑将至。小说中的生活流和意识流彼此交织,表面流淌的是一个颓废青年一天的生活流水账,内在的是一个被主流生活搁置在边缘的年轻人内心复杂而沉重的心理流动;小说很散,几乎没有情节,人物面目模糊,让人想起五四时期的郁达夫式青春苦闷和彷徨。主人公也是时代和生活的多余人形象,人生没有方向感,病态的敏感和有些颓废的无所谓,很像世纪末的情绪。这篇小说的题记中,夏泽奎引用了法国评论家让——弗朗索瓦·若斯兰文的一句话:“生活就是一部小说。”在这篇小说里,夏泽奎试图把记述生活状态本身作为文学的影像,并且封闭这种生活流,在其内部自我撕裂后看到时代和青春的伤痕。《若隐若现的夜晚》,其实是个有点无厘头的故事,李强出差在宾馆邂逅一对夫妇,丈夫主动向妻子推销李强,纵容二人独处而发生关系,本来以为是个圈套,结尾云淡风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单纯从逻辑层面看,这个小说情节过于戏剧性,夏泽奎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探索吧。生活的压力带来的困扰和突围的渴望,三个人合谋完成的这一次出轨,更像是一场没有观众的人生之戏。

夏泽奎小说的叙事和结构都很有特点。结尾往往干脆利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暴力和死亡的呈现,显示出年轻的夏泽奎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已经可以直面生死,并且在这种生死表达中,融入自己清醒理性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现实和心理世界的象征性表达,很好地拓展了生活流的艺术审美空间,并且赋予日常生活以多义性和哲理性。或许,夏泽奎的小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对他来说,值得他书写的,他愿意用心去书写的还有很多,无论是心理世界的拓展,还是精神世界的探幽,无论是现实生活的审视,还是童年岁月的回首,在他面前无限延伸的文学写作之路上,我们期待着看到他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我们展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更深刻的生命感悟,更多带有痛感的思索,以及日益成熟的艺术风格。

结语 《向日葵》中的读书随笔,让我们看到了长于理性思考的夏泽奎;而那些记录日常琐事的散文和小说,则让我们触摸到了他内心的温暖情怀和理性思考。现代人心理上的离乡,还有精神和文化上的离乡,带来浓重的乡愁感和流离感;远离土地的当代生活喧嚣浮躁,都市中的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同样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怎样记录这一切,怎样写出心中的爱与痛,应该说,夏泽奎正走在探索的道路上,正在努力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文学是清高的,但我们不能装清高;生活是庸俗的,但我们要抗拒庸俗。”这大概就是夏泽奎的文学立场吧:摆脱伪装,抵抗投降,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向前去,在泥泞和荒芜的土地上,种满心爱的向日葵,愿夏泽奎的文学之路更加高远……

【1】珠江时报2010.2.24

【2】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中国近世文学·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编 辑 董酒堂

猜你喜欢

向日葵散文文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向日葵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向日葵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