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寄语——写于《新世纪图书馆》创刊30周年
2011-11-20卢子博南京图书馆
卢子博(南京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创刊30周年了,30年来,对于一个专业刊物来说,并没有像政治、经济那样,在火红的改革开放年代那样风云激荡、有声有色。但是,当你翻开今天的刊物栏目和创刊初期的刊物栏目对比一下,你会感到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当你阅读“数据库开发与研究”、“网络天地”等栏目里的文章时,你好像触摸到鼠标漫游在数字世界和网络天地里,感受到现代化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春天;当你在本刊2010年第4期阅读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栏目主持人”现象透析》一文时,你怎能相信图书馆界会出现这样的新鲜事。在我们每次阅读这些文章时,我们都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新的、有用的东西,都会感到我们将面临社会和图书馆事业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多年的办刊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刊物如不能因应时代的变化,不随时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便注定是短命的。我们的刊物能生存下来,而且能健康发展,道理便在其中。
具体地说,《新世纪图书馆》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1980年初创时期,刊名叫《江苏图书馆工作》,这个刊名非常明显地具有江苏地方标志,同时,也十分清晰地将刊物定性在解决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层面上。今天看来,这个定位层次显然是太低了。但那时刚经过十年动乱,图书馆事业百废待兴,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急需获得专业知识,重建图书馆业务。这样一份带有实用性、普及性的专业刊物问世,那时是深受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欢迎的,将刊物定性在工作层面,也是适时的、准确的。1984年,刊物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编辑部将刊物名称由《江苏图书馆工作》更名为《江苏图书馆学报》,旨在提升刊物的学术性。到了1987年业内开始评定职称,学术论文是图书馆工作者申报职称的必备条件,由此点燃了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撰写论文的热情。编辑部的稿件纷至沓来,在这个过程中,曾涌现一批批优秀论文和作者,从而带动了江苏图书馆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然而,多年的办刊实践,也使我们觉察到《江苏图书馆学报》既受“地区”的局限,又受“学报”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刊的稿源和读者订阅,制约了本刊的发展。编辑部考虑再三,决定在新世纪初再度更名。为了做好这件事,编辑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领导、专家和读者代表的意见,形成共识,一致认为应将《江苏图书馆学报》更名为《新世纪图书馆》,会后呈报有关部门审批,《新世纪图书馆》于2003年正式面世,刊物在精心打造后顺利进入本刊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更名后的《新世纪图书馆》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除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外,更注重刊物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考察过去30年本刊所发生的变化,我们认为学术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是本刊保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办刊原则。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本刊“繁荣学术研究、培养造就人才,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
近些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学术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新世纪图书馆》将于2011年改为月刊发行,以便让刊物更快捷地伴随图书馆界同行前行。在刊物提速出版发行的同时,编辑部还积极考虑构建新的办刊思路,打造新的学术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为热爱本刊的作者、读者带来明天更多的希望。
30年办刊路,路漫漫。编辑部几度易人,从一代宗师钱亚新先生到今天,一代接着一代,我们一路追寻着梦想。当今天我们回望过去时,高兴地发现我们的梦想己在生长,那一本本已发行的刊物就是我们梦想的见证。30年的峥嵘岁月,演绎了我们刊物的第一乐章。而今我们需要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梦想,谱写新的乐章。俗话说:三十而立。30岁是人成熟的象征,是人有所作为的年轮。让我们转起永不停息的风轮,为办好《新世纪图书馆》刊物一路追寻,一路前行,一路考虑我们的刊物如何与时俱进。
任重而道远,愿《新世纪图书馆》改成月刊后,锐意改革,再创佳绩,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