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11-11-19王春红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王春红 王 茵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九十个春秋,在一定意义上说,这90年,实际上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早期探索

毛泽东是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早在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写道:“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源于对中国革命实践的认识和反思,尤其是对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反思后进行探索和研究的。

回顾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除了陈独秀和毛泽东以外,当时流行了相当长时期的“左”倾思潮,就是“不敢怀疑共产国际,更谈不上抵制”,致使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走了很多的弯路,也遭受很大的打击。

1.瞿秋白的“左”倾错误

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中共独立自主的权利,同意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从那以后,共产国际就以上级领导的身份干涉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事务。而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缺乏根本的了解,致使它的指导很多是错误的,比如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上,要求中共处于附属地位,对国民党一次次妥协退让,直接导致1927年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瞿秋白被推举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但他擅长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实际了解不够,全面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提出的“无间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六大召开,瞿秋白才离开中央主要领导岗位。

2.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0年3月,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教条地坚持苏联模式,以武汉为中心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这一冒险主义错误,使得党在“白区”的十几个省委机关先后被敌人破坏,许多党员、团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捕杀,农村根据地有的缩小,有的丧失,红军也受到很大损失。9月,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李遂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3.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

从1931年1月开始,在共产国际的操纵下,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坚持“城市中心论”,排挤甚至打压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因为教条主义的推行,使党在“白区”的地下组织和革命力量几乎全部被破坏,临时中央也被迫于1933年1月迁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就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担负起了领导全党摆脱危机的重任,抵住种种压力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而第一次在实践中进行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伟大尝试。

当初毛泽东之所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是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的做法,不仅基于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与批判,毛泽东是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才做出这个判断的。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人占总人口不到1%,而农民占了80%以上。这一数量上的悬殊足以说明,如果不依靠农民而单靠工人阶级去革命,那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弱不敌强,等待革命失败;二是把革命推到未来,等工人壮大了再去革命。因此毛泽东把农民看作中国革命的主力,而农村又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共产党到农村去,就等于避实就虚,用自己的长处去击敌人的短处,于是毛泽东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是有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才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正如毛泽东总结的:“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总之,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经过很多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毛泽东首先提出并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于1945年党的七大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了最新概括,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合起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长久以来,我们理解的社会主义都是按照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照搬苏联的经验,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由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等几个要素构成,而这几个要素大多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给社会主义下定义的,没有提生产力这一要素。我们按照这个模式去搞社会主义,结果越搞越贫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正是这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但是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设想的时候却并没有提生产力这一要素,原因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所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然而现实情况和马克思预言的却正好相反,所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许多国家受苏联的影响,都教条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一味地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片面地仅在生产关系上变来变去,表面上符合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斯大林还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的特征加了进来,但无论怎样的变动,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了,结果欲速则不达,实践中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并不是很好,社会主义越搞越贫穷。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归根结底还应从发展生产力这一决定性因素着手考虑才是。较早在这方面进行反思、研究并付诸实践的当属邓小平。

1.邓小平的探索——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曾说过,虽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后两次起落都和发展生产力有关,为了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理说透,他还援引了一句四川农谚“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如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如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入的思考,于1992年南方谈话时,把他思考了大半辈子的话说了出来,创造性地给社会主义重新下定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不仅把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的生产力标准提了出来,而且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国内国际上关于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上的曲折和失误,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江泽民的探索——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989年,邓小平给刚刚走马上任的江泽民以及中央其他新的领导提出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意见。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探索,最终于2000年2月提出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党的建设的思想,指出我们党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把生产力标准放在了首位,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并把生产力标准同执政党的建设联系到一起,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胡锦涛的探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对我国发展实践的总结,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等的研究,提出了符合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同样,科学发展观也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位任务来抓,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但为了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同时还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学习,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归根结底都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并把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这种探索还将持续下去。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肖诗美.毛泽东谋略[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中国化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