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2011-11-17刘涛
刘 涛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刘 涛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制定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增长途径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本文运用发展函数模型,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91个县市(不包括地级市市区)的数据运用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山东省91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特征,大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91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高,表现在绝对数值相差不大,所属类别相对集中,但大多县市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山东省91个县域划分为3大类8亚类,3大类为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败衰退类。最后基于91个县市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县域作为基本的行政单元,承担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固本强基和总揽农村全局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学者们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仅有少数学者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促进山东县域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
1.1 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相对独立性等原则[2]。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主要社会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山东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域层、子领域层和指标层,见表1。
1.2 评价模型
设系统f(x)、g(y)在时点t的发展水平的量度函数分别为 f(t,x)和 g(t,y)(其中 x、y 分别为系统 f(x)、g(y)的特征向量)。f(x)、g(y)协调意味着 f(t,x)与 g(t,y)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越小越协调,所以定义社会与经济在时刻t的协调度为: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当系统f(x)与g(y)发展到一定水平(f(x)+g(y)=c)时,f(x)·g(y)最大。从数学分析的角度讲,只有当f(x)=g(y)时,f(x)·g(y)达到最大值,表明系统f(x)与g(y)为最协调。协调度反映了系统的协调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统f(x)与g(y)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将协调度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表示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用D(t)表示[4]。
式中:θ、δ为待定系数,且θ+δ=1。基于以上对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理解,采用协调发展度D作为度量尺度。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发展度;α、β为待定权数,在计算过程中,鉴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二者权重相等,即α、β均为0.5[5]。f(x)与g(y)分别指经济综合指数和社会综合指数。通过均方差方法求权重,然后采用加权求和法求出综合指数。
表1 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Tab.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2 综合指数分析
2.1 社会综合指数
计算得出2009年山东县域社会综合指数,见表2。从社会综合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出现胶东强于鲁中,鲁中强于鲁南(鲁东南和鲁西南)和鲁北、鲁西北的特征①,山东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地域特征,社会发展发达的县市集中在胶东地区和鲁中东部地区。如社会高度发达的12个县市全部位于胶东地区(7个)和鲁中地区(5个);社会较发达和中等发达的36个县市中,胶东8个,鲁中11个,鲁北7个、鲁南6个,鲁西北4个;社会欠发达的县市共有17个,胶东1个,鲁中2个,鲁北2个,鲁南6个,鲁西北6个;在26个社会不发达县市中,鲁中1个,鲁西北7个,鲁南18个,其中鲁西南13个。
2.2 经济综合指数
谈及医院日间手术案例背后的管理思路,张志尧首先指出,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开展,必须要从医院整体服务需求出发,制定制度,这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计算得出山东县域经济综合指数,见表2。从绝对差异看,荣成经济综合指数最高达0.745 8,最低的惠民低至0.214 9,荣成是惠民的3.5倍,说明山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表2可以总结看出:首先,经济高度发达的县市大多位于胶东地区,其中东部沿海县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内陆县市。其次,中心城市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外围地区,同时中心城市周围地区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规模正相关。再次,重要铁路、公路沿线县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最后,以兖州、滕州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相对差异来看,山东91个县市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为0.384 4,其中29个县市超过平均值:14个胶东县市,8个鲁中县市,4个鲁北县市,3个鲁南县市。低于平均值的62个县市中鲁北(25个)、鲁南(27个)分别占总量的40.3%,41.5%。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类似,山东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地域特征。
3 协调发展格局分析
根据公式(3)、(4),计算得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度、发展度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见表2。
3.1 协调发展水平
对于县域来讲,经济和社会具有较高的同步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以及根据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将0.9的作为临界值,大于0.9的为协调型,小于0.9的为相对失调型。从协调度看,只有昌乐、临朐、平邑、金乡等9个县市协调度低于0.9,其余82个县市的协调度都达到了0.9,91个县市协调度平均值达到0.955 9,山东整体社会和经济的协调性很高。
由于协调度高只能反映经济综合指数f(x)与社会综合指数g(y)之间的离差较小,不能反映91个县市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依据山东省平均发展度(本文以全省平均经济和社会综合指数为基础,求出全省平均发展度)分布,将社会指数和经济指数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发展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县市作为高发展度高的地区,这样全省共有27个县市发展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京沪铁路沿线地区。从发展的维度看,荣成(0.731 0)是最高的,乐陵(0.276 2)是最低的,均值为0.433 6,变异系数为0.262 9,这说明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表2 山东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度(2009)Tab.2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Shandong(2009)
从协调发展度来看,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最高的是荣成(0.854 6),最低的是惠民(0.504 6),均值为 0.638 7,变异系数为 0.137 3,其中低于均值的县市达到58个,占全部县市的63.7%,说明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水平较高的同时,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3.2 协调发展类型
从山东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亚型看,经济滞后占绝大多数,91个县市单元有81个属于这类型,其中胶东11个,鲁中18个,鲁北6个,鲁西北17个,鲁南29个。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以及失调衰退类中均有社会滞后类型,但情况不一。通过比较发现,属于社会滞后亚型的荣成、龙口、即墨、章丘等县市其经济综合指数排名与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排名相当,充分说明当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社会发展滞后已现端倪。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的落后性还没有显现出来,而不能说明其社会发展水平已到较高水平。
表3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评判标准及类型Tab.3 Judge standard and typ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nomy
4 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4.1 协调发展类
属于协调发展类型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很高,但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可分为6个社会滞后型和9个经济滞后型县市。
以荣成、龙口、胶州等为代表的6个县市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社会滞后型。对这6个县市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两项指标上得分较低,因此在确保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其次,这6个县市在社会系统中人口发展质量领域得分也比较低,主要体现在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除了龙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5个县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中心城镇缺乏足够的规模,难以形成强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县域经济继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要膨胀上述城市的规模,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文登、胶南、招远等为代表的9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社会发展水平,属于经济滞后型。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是影响该类县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除去第二产业基数较大,致使增长率较低外,这些县市工业主要以资源和资源加工型为主,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发展质量也亟待提高。未来应逐步淘汰比重较大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实现第二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同时该类县市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2 亚协调发展类
亚协调发展类中初级协调发展亚类共有11个县市,其中3个属于社会滞后型,8个属于经济滞后型。章丘、滕州和平度3个县市人口均超过一百万,导致大多数人均社会指标值偏低。除此之外,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指数低也是影响3市社会综合指数较低的原因。2009年3市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3市处于经济的上升期,随着地方政府以降低环境门槛为优惠条件,大举实行招商引资,一些污染重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农村地区转移,导致环境状况恶化。对于这类城市要坚决制止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8个经济落后型的县市主要表现为三产比重和增速较低,除了莱西、高密外经济的外向性都较差。三产比重偏低和增速缓慢与上述县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兖州、邹城、肥城、青州都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而其它4市经济总量相对偏低。因此该类型城市要抓住我国新一轮沿海化的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政策、制度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真正从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勉强协调发展类和濒临失调衰退类共21个县市,均属于经济滞后型。从这21个县市经济发展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较低是这类城市经济滞后的主要因素。这类城市突出的表现为三产结构相对均衡,工业的主导地位不突出。该类型的东部县市要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膨胀经济规模。西部内陆城市区位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要继续加强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县市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的区域分配比例,协调区际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4.3 失调衰退发展类
表4 山东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类型Tab.4 Typ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Shandong
这类区域包括34个经济滞后型和1个社会滞后型。34个社会经济滞后大多分布在鲁南、鲁西北地区,长期以来是山东省经济落后地区。该类县市大多数经济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等方面。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策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在这里将鲁西北、鲁南地区该类型县市分开讨论。对于鲁西北县市,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出口总额等指标,因此该类县市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该区域外向型产业基础较弱,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对于鲁南县市,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农民人均收入等指标数值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大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该类县市应该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将人口过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地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将地方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这35个县市不但经济水平落后,社会发展水平也较低,如城镇化水平、科教发展水平等。因此,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要把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的调整和优化与土地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动态的结合起来。要通过统筹文化科学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文化发展中转变思想和观念,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以调整和带动本地资源开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曹县是目前失调衰退类中唯一的社会滞后型县市,其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相差不大,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由于人均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三项指标过低,导致其成为区域社会发展低于其经济发展。因此,该地区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编辑:李 琪)
References)
[1]毛汉英.县域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85 - 395.[Mao Hanying.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1991,46(4):385 - 395.]
[2]车冰清,朱传耿.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074 - 1079.[Che Bingqing,Zhu Chuangeng.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Economic Geography,2010,30(7):1074 -1079.]
[3]张真.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评析[J].统计与决策,2004,2:22-25.[Zhang Zhen.Statistic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Well-off Society[J].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04,2:22 - 25.]
[4]熊鹰,曾光明,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62(4):398-402.[Xiong Ying,Ceng Guangming,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2007,62(4):398 -402.]
[5]刘承良,熊剑平,等.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50-1654.[Liu Cheng liang,Xiong Jianping,et al.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s: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Economic Geography,2009,29(10):1650 - 1654.]
[6]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山东省统计局.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 [M].郑州:黄河出版社,2010.[Repor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b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M].Zhengzhou:The Yellow River Press,2010.]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Tao
(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s an independentarea,countymust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social improvement during mak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eeking ways of economic growth.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of balance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a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is paper.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made on the data of91 counties and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on a basis of composite index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unction.A composite index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ounty,coordinating degree,developing degre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ing degree are deriv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osite index of economy and society decreases progressively from the eastern costal area to the western inland,from the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majority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Coordinated degree of 91 counties and cities is generally high,presented by similar absolute figure and concentrated category.However,coordinated degree of most of counties is at a low level.On the ba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the 91 counti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at is categor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ubcategori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ategory of failure and decline.Finally,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unty’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oordinated categories of the 91 counties.
Shandong;county;society;econom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061.5
A
1002-2104(2011)11-016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7
2011-08-26
刘涛,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国家战略的中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研究”(编号:11BJL065);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编号:10BJGJ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