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以来英雄模范电影的思索

2011-11-17刘涛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孔繁森英模

对新时期以来英雄模范电影的思索

英雄模范电影的兴起和发展,既符合弘扬时代主旋律精神,引导社会文化、价值、道德的要求,也满足了人类对英雄崇拜和需求的特有心理。英模电影应在拍摄前加强市场策划,改变苦情式的创作模式,深入发掘人物的精神层面,塑造国家、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模范电影 创作模式 人物塑造

英雄模范电影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谓英雄模范电影,就是指以英雄模范为核心人物,以英模成长史、叙事史为基本叙事结构,以赞美歌颂主人公优秀品质为主题的电影。他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中坚力量。塑造英雄模范形象,弘扬时代的主旋律精神,希望通过这些人物精神的展现来引人思考,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精神、道德、文化、价值做正确的引导,这是拍摄这类电影的最初目的。所以,英模电影自建国以来就被大力提倡,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着正面的激励和指引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英雄模范电影在新时期有了新的演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电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传统的电影市场发生了改革,其次,在文化方面,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统摄力减弱,大众文化却在蓬勃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流行,观众的观影观念和心理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90年代主旋律电影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作为中坚力量的英雄模范电影自然也跟紧了主旋律电影改革的步伐。新时期以来的《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是新时期以来英雄模范电影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我国英雄模范电影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历程。与以往的英模电影比,英模电影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走向了普通大众,走下了神坛,也从“民本”走向了“人本”,彰显了其在新时期以来进步的一面。但是,英雄模范电影目前在电影市场上却并不叫座,如纪念好人丛飞的电影《丛飞》拍摄完成后,除了在深圳市和辽宁的盘锦市做过两次首映式后,就销声匿迹再无缘与观众见面。究其原因,英雄模范电影的制作发行流程中存在一些瑕疵,削弱了英雄模范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

一、拍摄缺乏整体的市场策划,内容缺乏新颖性

这些以英雄模范人物为原型的英模电影,往往是在新闻媒体对英模人物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之后投入拍摄的,这首先在内容上就缺乏新颖性,难以引起观众的注意。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当观众以消费者的眼光来看待电影时,英模电影在英雄人物的事迹广而传之的情况下,再进行电影的拍摄,就难以满足观众猎奇娱乐的心理需求。在如今的文化消费时代,要让英模电影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对商业片的宣传教育模式进行借鉴是有必要的。美国好莱坞的许多经典影片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巴顿将军》、《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即在影片中宣传了爱国、和平、团结、友爱进取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又卖座,真可谓名利双收。当然,英雄模范电影有其特殊性,跟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宣传弘扬主流精神,感染干部群众向英雄模范们学习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我们得讲究宣传策略,不能缺乏市场意识,忽略电影的商业性,也不能跟新闻媒体抢着传播,毕竟电影的制作需要时间,难以跟上新闻宣传的步伐。在拍摄英模电影的时候,尽量不要跟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宣传相一致,尽可能拍摄媒体所未涉及的方面如英模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光影的特殊魅力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当然,如果能做到不跟新闻媒体的宣传撞车,而只是对英模电影进行类型化、商业化的制作,避免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我国的英雄模范电影照样可以跟好莱坞的经典爱国影片一样,既名利双收,又可以达到激励、指引广大民众的理想效果。

二、改变英模人物的苦情式创作模式,加强人物深层精神层面的探索

新时期以来的英模电影往往采取苦情模式塑造主人公:《孔繁森》一片中,孔繁森的妻子和女儿在看望孔繁森的途中,妻子生重病几近死亡,孔繁森听到噩耗,却因工作缠身无法回家,这是舍小家顾大家的苦情;影片《任长霞》,任长霞每天奔波于工作,在车上看到家人在散步也仅仅看一眼就匆匆离去,甚至在发生车祸的那天,一直工作连晚餐都顾不上吃,最后竟这样突然离世;影片《焦裕禄》中,主人公重病缠身,却还考虑着工作,不幸病逝之后,为其送葬的民众延绵数里,黄河古道上,万人同悲。这些英雄模范都大公无私,表现人模人物时形成了为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活的“自苦”,或者积劳成疾的“病苦”模式。这种苦情式的创作模式,时间一长就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这种英雄模范电影的苦情式应该从创作观念和叙事模式上进行改进。在英模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较少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更谈不上人物深层精神层面的探索。但在电影《孔繁森》的创作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较深层次的探究就有涉及,这也是该部电影成功感人的地方。在孔繁森与母亲通电话的场景,跟自己抚养的两个孩子经常提起家里亲人的场面,因工作紧张迟迟不能去探望重病的妻子,在见到病中的妻子的场面,通过这些场面中人物或静静站立或温情聊天自我责怪的情景都涉及到了主人公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因而都十分的感人。突出表现了孔繁森为人子,为人夫的温情的一面,而不像以往的英模电影,因工作忙碌而彻底的放弃自己的小家庭,看不到英模人物的生活场面,了解不到他们为常人的一面,这就容易拉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难以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英模形象。《孔繁森》中对母亲的思念就多次溢于言表,几次在电影中出现对母亲、妻子、孩子的思念就具有很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也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朴实的人物语言更好的展现出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层面,能更好的感染观众,让观众觉得人物既有可信的一面又有可敬的一面,感觉到英雄模范人物就在身边。

三、加强电影中的生活气息,塑造国家、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英模人物

在英模电影中,存在生活气息不浓,传统的个人情感被工作奉献精神所淹没的现象。在电影《任长霞》中,任长霞忙的不能参加父亲的生日,母亲为了拍全家福全家跑到任长霞所工作的登封市,却迟迟也难以见到忙碌的女儿,以及任长霞连续三年都未回家过年,虽然体现了她无私工作,一心为公的一面。但是却难以让其形象丰满起来,电影中的任长霞舍弃自己的小家,让观众难以看到家庭生活中的任长霞。在电影的叙事体系中我们塑造的人物应当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家庭伦理、个人情感的人物形象。这种国家、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银幕角色,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在对群体价值的确认,自我欲望的想象满足后于不知不觉当中完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而我们的英模电影往往忽略了家庭和个人,只侧重国家意志和群体价值。但是,作为消费时代的观众来说,如果在观影的过程中不能得到个人理念的实现,看不到家庭伦理中的英模形象,只能看到英模电影中主角体现国家意志的一面,那么观众难以认同该电影,也难以在观众中产生影响力,吸引他们掏钱包去电影院消费。因此,在英模电影的人物塑造方面,要力改以往的创作模式,采取国家、群体、家庭、个人总体利益的整合策略。学习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成功经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在个人理念得到满足,家庭伦理亲情观念产生共鸣后,不知不觉中也完成了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国外的电影中,存在着以英雄模范人物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传记电影,如《巴顿将军》、《美丽心灵》、《辛德勒名单》等。这些影片在宣扬和平、爱国、团结和友爱这些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获得了票房的成功,真可谓是名利双收。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中间力量的英模电影从建国以来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如今电影已经产业化,但相对同期其他电影,英模电影仍可以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助。人类自古就崇拜英雄,时代也呼唤英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英雄模范对民众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尽管英模电影仍存在有待加强的地方,但我深信英模电影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1.《英模电影路在何方》 宋维才 《电影艺术》2008年第01期

2.《论新时期英模电影的演进》 何祖健 《电影艺术》2006年02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10

刘涛,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孔繁森英模
一个记者在西藏见证了孔繁森事迹
英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江西寻乌:三举措开展英模教育
弘扬英模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
孔繁森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