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看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从《太阳照常升起》谈起

2011-11-17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电影评介 2011年5期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邮电大学观者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雍 晴 李 磊

观看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从《太阳照常升起》谈起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雍 晴 李 磊

艺术和艺术家从来都不是要向观者说明什么,艺术品也从来不是对白或说明书,艺术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寓言式”的话语方式让人去感知、思考,并由此实现观者与创作者的交流。观者首先要做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把注视的目光朝向作品,朝向自身。无论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那都将是独一无二属于观看者本人的一种收获,与作者无关。

艺术作品 创作者 观者

常常听见、看见有人试图猜测创作者的意图。站在抽象绘画前不断问这画的到底是什么?仔细研究作品的介绍标签;看完一部影片,尝试去搞懂导演的态度和影片的主题。伴随太多的疑问人们不断去了解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资料,试图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局永远是让人失望的,没有人会给你的猜测给出标准答案,又或许大家也只是抱着闹热一番的心理,走马观花,来了,又去了吧。难道艺术真的离普通人太远太远,好像一件件奢侈品,必须让我们呈仰望状?

姜文的新片《让子弹飞》热映以来,让我不禁联想起他另一部饱受猜测和争议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继《鬼子来了》之后,姜文蛰伏七年的又一力作,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梁老师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1976年,老唐和唐妻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年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主题的分析、假设、论证铺天盖地占据了各大网络社区、报纸、电视……各种媒体几乎是一个论调,对它是口沫横飞、大加哒伐。这部片子能够惹得如此多的口水和非议,无非就是因为几乎没有谁真的看懂了它的内容。许多观众对姜文完全视观众为无物的行为报以激烈的讽刺、揶揄,认为这是对观众彻底的蔑视。

观看者总是不断地揣测创作者(画家、导演、艺术家)的意图,这也许就是观看的最大误区,也必然会某种程度导致观赏的失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导演、画家本人的意图?(难道源自我们与生俱来对“窥视他人心里和隐私”的好奇?)越是清晰、明了的事物反而留给我们自身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就会愈发的狭窄,就越是对我们的观看造成限制,使自己被限制在创作者所规定的情境中难以挣脱。观者独立的思考、判断才有助于扩展出作品更多、更新的内容和意义来,也是观看过程整体的必须组成。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别人的思想来限制,甚至主宰我们的意识?也许是我们离自己太近,我们反而忽略了自己。

也有可能我们会以为搞懂创作者的意图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真切的理解作品。但所谓的“全面、真实”真的存在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或不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或不相同的问题。这些思考或表达都难免带有个人的局限性,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也可能就是所谓的个性的由来。正是这些属于个体的理解和个性的表达,才产生出形形色色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艺术和生活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个体的差异,有了这些不同的理解、表达,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具有生气。试想假如每一个体的思考、表达都同样的全面,那将是何等的一致、何等的乏味、何等的不可思议。所有的整体都是由无数的局部构成,所有的全面正是由无数的片面构成,人类亦是如此,是由无数个形色各异,不同性格的个体构成,以此观之,艺术的多样性是必然的结果,艺术感受的多样性也是必然的结果。

就艺术创作而言,创作者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职责是如何找寻到一种有力的形式从而让一个看似平凡、简单的东西变得丰富和富于表现力,容易被人类的智慧捕捉。艺术家的工作更像是在创作“寓言”,借用一种呈现性强、趣味盎然的形式,使各种意义、玄思乃至诡谲都与它如影随形,当“寓言”呈现时,它的影子写满了“启示”。所以有时候即使是创作者本人也无法全面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一个作品完成以后它也无需、无法解释,艺术作品历来不是用来解释的。

作者只对作品负责,难以对观众负责,他也负不了责,如果要负责的话,应该对哪一个观众负责呢?人以类聚,又应当对那一种观众负责呢?如何让一个作品尽可能多的承载创作者的思考以及语言形式的探索,让作品生发出更多的意义和启示,作品最终有没有达到作者想要呈现的效果才是作者想要关心的。作品对观看者视觉心里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意义是属于观看者本人的。要让观者真正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位荷兰诗人对此做了完美注释,他这样写道:“我写作的唯一理由是探究我是谁,但是我是谁,与你无关……”

一件好的的艺术作品绝不是直白地呈现内容,所以对它仅作视觉上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观者也不能够仅仅关注艺术作品视觉内容的逻辑关系,对艺术作品更应当作个人化解读,作为艺术品的受众应该尊重并忠实于自己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知识结构、人生历练各不相同,又怎么能强迫大家都得到相同的感受和结论呢?)观者首先要做的是精神上的独立(独立于艺术家的意识之外)和心灵的自由。观者与创作者不应该是一种面对面的对视,作品与作者本身不是等同物的关系。观者应该把注视的目光朝向作品,朝向自身。要坚信大师(他者)是不可替代的,自己也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那都将是独一无二属于观看着本人的一种收获,与作者无关。正如一位客人吃了一枚美味的鸡蛋,客人只需畅意地享受鸡蛋带给味蕾的满足感,而无需关心下蛋的母鸡是怎么想的一样。

风格即人,艺术风格的丰富性来自艺术作者的多样性,独特的风格都产生于独立的思考。古人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心灵的自由赋予了艺术家独立的精神王国和浪漫情怀,同时赋予了艺术家灵感的翅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任性、肆意而为的创作冲动,既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情感架构。思想要用理性来传递,情感要用感性来感知。在艺术作品的解读上,我们不应用理性判断一切,用理性对抗感性。如此说来,《太阳照常升起》中,导演想讲述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就显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了,疯妈到底为什么疯,梁老师为什么要自杀,作为观众的我们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所以在我看来,《太阳照常升起》绝对是一部佳作,因为它给了我太多反复体味的可能性,让人遐想连篇。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12

雍晴,影视动画专业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

李磊,美术学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太阳照常升起邮电大学观者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西安邮电大学设计作品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端午节观龙舟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8卷第1-6期总第114-125期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现实与虚幻的逻辑
解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