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心灵的选择”
2011-11-16尹茜
尹茜
孙震一事,也许原本是想被作为“和谐大运”的一个典型事迹来宣传,不料人们并不买账,却发展成了一场微博上的“民间审判”。首先,当然是人们早已厌倦了官方的宣传模式,“舍小家顾大家”“为集体牺牲个人”,在人性意识逐步觉醒并不断加强的今天,这种口号式的“冷血”宣传让人本能地反感。其次,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情感与权益的社会,孙震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反常,甚至厌恶。最后,微博是一个便捷的平台,它为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迅速传播和表达的途径,事情往往能够很快酝酿发酵,发展得轰轰烈烈,但也正因为太迅速了,很多言论不够审慎,相当一部分人或许急于逞口舌之快,使得这场“民间审判”愈演愈烈。
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当年的考场试卷上出现了很多舍身为国、舍己为人的英雄楷模,苏武、王昭君、焦裕禄们成群结队地向我们走来。2011年,大运会在深圳舉办,交警孙震为了工作,连自己孩子夭折都不肯回家,被交警局评为“大运安保之星”,却被数以万计的网友批为“为仕途不要孩子”……但是,我们忽视了,这也是孙震“心灵的选择”。
通过新闻可以看到:第一,孩子夭折后,是孙震自己选择了向领导和同事隐瞒家里的情况:第二,领导通过别人得知孙震的事情后,要求他放下工作,又是孙震自己选择了坚守岗位。这样看来,没有人强迫孙震,都是他的自主选择,所以这成了很多网友向他激烈“拍砖”的理由。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孙震并非毫无父爱的坏爸爸、不负责任的坏丈夫,在孙震的微博中,点点滴滴透着他对妻子和孩子的爱,在孩子夭折的当天,孙震的微博内容也显得无比伤心和自责。而孙震在单位隐瞒了家里的情况,也不像是以“仕途发展”为目标的做法。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正常的深爱孩子的父亲,是什么让他做出了在常人眼中如此“不正常”的“心灵的选择”呢?
归结到一个原因,我想还是我们的教育和宣传吧。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国家荣誉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人物事迹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今天的“80后”里,还有很多人小时候被教育过学习赖宁“为保卫国家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呢!我们习惯于把“国家”“集体”宣传得无比伟大,把某些事业(或者说事情)宣传得过于崇高,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人们很容易认为,个人是渺小的,个人主义甚至是可鄙的,在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前,个人情感是必须做出让位的——比如大运会。如果一场运动会,被当地政府当成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办成一场满含“光荣”“荣誉”“神圣”等因素的活动,我相信,很多人在权衡“个人”与“集体”之后,会小心翼翼地放弃个人权益,绝对服从集体,甚至可能,他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崇高的,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
孙震丧子是令人同情的,一个悲痛中的父亲也不应该再接受如此多人的批评和嘲笑。但是,孙震这个真诚的“心灵的选择”又让人感到一丝悲哀,因为那种缺乏人性的教育已经让人不会做出正常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孙震的选择越是真实,就越有问题。集体利益是由一个个个体利益组成的,如果个体全都放弃了自己的利益,集体还有什么利益可言呢?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微博上的“审判”,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种不正常,相信以后这种罔顾人伦的“心灵的选择”,会越来越少。
点评作者没有简单地批评孙震,而是认可他的选择是真实的内心体现,继而对这种“心灵的选择”做出了剖析——恰恰是一个人为了所谓的“崇高事业”主动自愿放弃个人权益,才是最有问题的。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重集体轻个人”的问题,观点独到并深刻。
微博上的是与非
徐涵
你有微博吗?这样的一句口头禅在身边随处可闻。许多人通过微博相识,通过微博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它代替了传统媒介,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事件的目击者,大家像是社会法官,对于别人所述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中的是与非也慢慢地体现出来,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微博的存在,在感情与认知的天平上,孰轻孰重?
大运会期间,交警爸爸孙震为了坚守岗位,自己68天大的孩子夭折也未见其一面。领导得知后,他被评为市交警局首批“大运安保之星”。信息通过微博传出后,在不停地转发中,每个人都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有隗惜,有同情,有指责,更有诟骂,孙震的妻子哭着在微博上写道:“你们的每一句话都在再一次地撕裂我们的心。”我们作为旁观者,当然体会不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痛,只知道凭自己的判断去评论一个人、一件事,我们与孙震一家非亲非故,对他们的痛苦更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因此使我们的言语更加没有顾忌。由此可知,感情的偏颇和认知上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我们在微博上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用手机随处街拍,让自己成为各种事件的报道者,通过社会力量的不停转发,一面满足其虚荣心,一面又为社会做好事。有人会觉得,你瞧,我的思想被很多的人赞同,那一个个数字,便是证据。云南曲靖有一男子,在微博上写道,自己要离开,对不起所有的家人,来生再来报答。当晚,这条微博被转发几万次,每个人转发时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在他周边的人看到信息,好去劝导他。而这名男子看到事态的严重后竞发微博说,是娱乐,没其他意思,并为每一句话找一个借口做解释。网友气愤不过,开始在评论中大骂始作俑者。的确,微博之上,发生过很多好事,但微博的随意性和使用人数的众多,也使得它更容易成为一个不必负责任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淹没在“人群”中,就像对待孙震事件,很多人在轻松转发,很多人在痛快评论,很多人在猛烈抨击,却很少有人去体会一下当事人的感受,忘了微博的那一端,也是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后来人们看到孙震一家人的痛苦,慢慢停止了转发和评论,但是能站出来向当事人说声“对不起”的,也是极少数的人,更多的人隐藏在“集体”之中,似乎不必为自己的轻率言行、为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困扰承担什么责任。
寻求帮助的转发,是每一个人情感的体现:对于社会事件的议论,是每一个人价值观的表达。但希望人们在抒发感情和进行评论时,能够在主观情感与客观认知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微博上的是与非,有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情感与认知的天平上,中间那挑起秤的,应该叫做“理性”!
点评作者没有评论孙震或他所在单位的做法是否合适,而是选取了“微博”这个角度,写出了微博中的是是非非,写出了参与者所起的作用,也思考了每一个人在微博中的责任,强调了个人应该具备的“理性”因素,文章冷静而理智,同时透着作者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