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权互换:BP入俄的中国镜鉴

2011-11-16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石油资源北极区块

■文/本刊记者 吴 清

英俄两大石油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采石油资源,是各取所需,但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合作样本,值得国内石油企业借鉴和思考。

岁末年初,一则消息让许多有志于打开俄罗斯油气门户的石油企业欣喜不已。

英国石油公司(BP)和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宣布,BP将以该公司5%股份(价值78亿美元)换取Rosneft9.5%的股份。双方在达成换股协议的同时结成战略联盟,并将合作开发位于俄罗斯境内北极大陆架、总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海域。该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未开采原油和天然气资源。

这次合作对国内石油工业的意义是:在“贷款换石油”等主旋律外,“换股协议”并结成联盟合作开发石油资源这种新的石油合作模式,值得业界去探讨。

各取所需

BP和Rosnef达成换股协议的同时结成战略联盟。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次合作纯属正常的商业行为,两者各取所需。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做了一下分析: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之后,在传统的开发重地很不受欢迎,现在各种法律、经济纠纷还很多,未来其在美国近海的开采将受到很多的限制。但好刀也不能干晾着,BP必然要寻求一个新的合适的发展平台。俄罗斯现在要开发北极大陆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很欠缺。BP虽然在漏油事件中失足,但这不能改变它是深海石油开采领域的领头羊的事实,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早在2006年,这两家互补性十足的公司就曾签署了旨在开发北极大陆架的备忘录。只是在这次结成联盟之前,两家公司还没有开发过任何的项目。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现在世界石油开采正逐渐呈现一个趋势:就是可开采的石油资源 越来越少,而且开采的成本 也在不断提高。而少数资源丰富能开采的区块也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有争议的区域或者开发成本很高的区域。这次英俄要联合开发的北极格陵兰岛区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开发这种区块开采和运输成本都很高,一个石油公司很难承担,通过和其他石油企业合作联合勘探开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在国际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未来的国际石油开采上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多。

对于这次不期而至的合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俄罗斯差钱差技术不差资源,BP的情况正好和它相反。两者互补,各取所需。

释放开放信号

在对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严密控制上,俄罗斯从不含糊。

早在1996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就作出加强油气战略合作、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重大决策。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围绕这条石油管线,中俄两国曾经展开过一场历时14年的能源角力。中间几经反复,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帮助”下,才签订了一个“贷款换石油”协议。这种骨头难啃的滋味中国油企感受最深。

实际上,作为俄罗斯的战略资源和支柱产业,俄罗斯联邦、地方政府领导人对该领域都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对石油上游领域控制严格,轻易不让外国企业介入,所以各国和俄罗斯合作更多只能采取“贸易油”的形式。在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看来,这也是中俄能源合作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更多还是停留在“贷款换石油”上且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改观,不仅仅表现在BP和Rosnef这次合作上。就在这次合作之前,俄罗斯已经释放了要加大放开力度的信号。

2010年10月,俄罗斯政府副总理伊戈尔.谢钦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主管就曾会见了道达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德马尔热里和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达德利。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俄罗斯海上油田项目未来潜在的合作问题。而就在此次会晤举行前不久,俄罗斯总理普京曾表示,该国需要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俄罗斯为何一反常态逐渐放开?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看来,首先是俄罗斯对北极格陵兰岛的石油资源觊觎很久,而且这种渴求还很强烈,但资金和技术方面却力不从心,急需国际先进的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同时北极区域现在还是争议比较多的区域,寻求与西方先进石油公司的合作和联合开发被认为可以减少这种争议带来的阻力。

事实上,俄罗斯在国内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上松动和逐渐对外开放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在很多区块的开采上开始吸引更多国际石油公司参与。据了解,现在俄罗斯有20%左右的石油区块正在对外招商,俄罗斯各级政府也摆出了比以前更开发的姿态。除了国有的石油企业外,俄地方石油公司也在积极紧张的开展招标工作。

或为新路径

在俄罗斯更加开放的前提下,探讨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路径也有更多的意义。

近几年,一种被称为“贷款换石油”的协议频繁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中国先后同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巴西等经济体签订了这种协议。“贷款换石油”也被看成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利器。

其实“贷款换石油”协议更多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产物。当时很多石油国家都很缺资金,而中国正好在外汇储备方面资金充足,所以就有了不少这种方式的合作。而今,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危机已过,催生“贷款换石油”的土壤发生了改变,而且“贷款换石油”还得承担各种政治、经济风险,毕竟不总是“旱涝保收”,也算不上长久之计,所以寻求一些新的合作形式也成为一种必然。

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和BP的这次结成联盟的合作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由于两者通过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使得在合作时规避当地各种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形势下,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对于目前国内油企来说,资金充足,进行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多,在陆上开发资源的技术方面也没什么问题,将来和俄罗斯这种合作机会不少。

中俄石油合作目前也逐步突破了原有的“贷款换石油”层面。王海运认为,中俄石油合作并不一定非得在俄罗斯联合开采资源,可以有更多灵活的实现形式。“2010年9月,中俄共建的天津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就是一例。中国通过俄罗斯获得更多的原油,俄罗斯则通过中国积累更多的下游炼化的能力,也能达到促成结成上下游一体的利益共同体的目的,以后这种长期的合作应该会更多。”王海运说。

这也得到了王震的认可。在王震看来,保障中国石油进口安全,需要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勘探开发,增强石油贸易能力,同时加强与资源国下游领域的合作。具有强有力的勘探开发能力就意味着在石油贸易中掌握主动。只有和资源国分享下游利益,才能为进入资源国上游领域、做好石油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石油资源北极区块
石油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补偿对策研究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北极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石油定价模型研究
中国在安哥拉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现代石油钻井技术50年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