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伴奏中竹笛吹奏的要求
2011-11-16蔡仲洋
■蔡仲洋
淮剧这个剧种的发展,在音乐方面来说,应该是喜忧参半。在前人和现代作曲家的努力之下,淮剧的板腔体系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丰富的时期。但是淮剧音乐的发展,尤其是音乐伴奏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剧种以及其它歌唱音乐伴奏形式的速度和要求。本文不赘述其它方面,单就竹笛伴奏的要求做一些探讨。
一.满纸皆笔墨 不成风景
有一个同行,演出开始,除了弹拨乐就不停的吹,理由是演员要我吹的。殊不知由色彩乐器变为主奏乐器是竹笛伴奏的大忌。我们知道即使淮剧的主胡也有停顿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笛子的托腔润腔的作用,但是新时期音乐的发展要求是,演员的唱腔就是主旋律,乐队的主胡作为剧种的特点,起到托腔润腔和领奏的作用,其它应该说主要是给乐队增添色彩。一幅画画满了就不是艺术了。
二.手有余香境 百听不厌
在一段情景之后,突然来了一段悠扬的笛引;在一段爆发的大过门,突然出现低音大笛的独白或者如泣如诉的托腔润腔;在一段没有竹笛的唱腔或者音乐之后,突然来了一段竹笛领奏的喜庆音乐——这才是新时期淮剧竹笛伴奏的发展之路。竹笛演奏员可以兼奏长笛、箫等吹奏乐器,像以前用竹笛吹奏大红花、大悲调的贻笑大方的事情在新时期的淮剧音乐中应该彻底扬弃。在色彩方面下功夫,在和声复调方面下功夫,是竹笛演奏员的必由之路。
三.歌者心自通 旷世难求
这里所说的歌者不仅仅是淮剧演员,而是包括竹笛演奏员在内的所有剧组演出人员。淮剧艺术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你和你的观众、听众的交流。共鸣,尤其是在同一个共鸣点的共鸣才是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满台的悲剧气氛,你用竹笛在里面跳来跳去,等于一个葬礼上有一个人穿着大红衣服哈哈大笑。本人在20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多次成功应用低音大笛伴腔带来的各种艺术效果,在专家、同行和观众当中反响强烈。那种雅、那种愁空事世、那种悲自胸中来的感觉,的确是一个歌者和所有歌者以及观众的强烈共鸣。
四.风格只一路 固步自封
江南丝竹是竹笛演奏员必须掌握的一种风格,也是很多淮剧曲调需要的风格。但是淮剧的竹笛伴奏究竟应该确定那一种风格,应该是所有淮剧竹笛演奏员探讨的事情。这不仅仅需要演奏员掌握笛子的许多新的高难度的技巧,还必须在审美方面提高自己。比如淮调的过门,如果用筒音作6,加之运用揉音的特殊技巧,就会发现和历史上所有的效果不同。因为淮调带有明显的北方音乐的特点,在爆发力方面的表现和音程中安排特殊的技巧大有必要。在喜庆音乐中大胆运用剁音、历音、花舌和大小滑音等特殊技巧也是音乐的需要。实践证明,淮剧伴奏竹笛的风格绝对不能单一。
五.对比文章大 求是便真
对比,是音乐和所有艺术形式的大文章。在过门和唱腔音乐中,力度、情绪、节奏的对比,是一个好的乐队和好的演奏员量身之物。如果说新时期的竹笛演奏员再向以前的演奏员一样,一个整体线条的、没有任何变化的、一字不差的吹奏下去,那么他就是必须被淘汰的竹笛演奏员。我们知道自由调、蓝桥调、柳叶子等优雅的、歌唱性的曲调,竹笛是不可少的,而花脸的靠把调切忌用竹笛伴奏。大红花和大悲调最好用低音闷笛或者箫,这样一来乐队音色的对比就显现出来。唤、送、增、叠、打、颤,你简我繁,你繁我简,注意张力、引力的运用,注意意境的渲染,注意爆而不噪柔而不咽,注意音乐惯性的把握。
六.逻辑思大局 真金难求
目前音乐工作者最大的毛病就是演奏的逻辑。他们往往追求每一个音的好听,用所谓的风格、情绪搪塞自己,这也是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区别,是戏曲伴奏和民乐演奏的区别。一个乐曲什么地方是最高潮,那么力度、和情绪的点就在高潮的点。换言之,戏剧剧情的高潮也是音乐伴奏的高潮。在高潮来临之前,我们切忌张扬,切忌忘乎所以,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乐队整体的效果,尤其是在完成配器的情况下,注意声部的准确、和声的稳定、情绪的共鸣,复调的吹奏既不能淡而无味也不能和音乐的风格冲突形成一种怪异的音乐。作为竹笛演奏员,在一个节目的初始,首先就是进行风格的设定、音乐逻辑的安排,在笛子的个性和共性方面做文章。
当然,淮剧音乐不仅仅靠乐队演奏员的本身素质的提高,作曲、配器也是至关重要。淮剧音乐和音乐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