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生活——纪录片《家在我心中》的美学阐释

2011-11-16佟霏蔡璐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摄像师纪录片女儿

□佟霏蔡璐

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精神是生活美,而这种美是需要通过创作者对一种审美情境,也就是纪实情境的精心构筑与营造才能实现的。纪录片审美情境的形成,一般取决于五个要素:题材、形式、视觉空间、情绪、风格。只有这五个要素交融配合,才能形成一部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审美情境,就犹如一个审美的磁场,它能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致,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投入,并最终让观众获得一种审美的满足。

依据以上的五点要素,我们可以对《家在我心中》一片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家在我心中》的选材角度非常成功。留学生题材的纪录片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其中的大多数创作者只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留学生生活的社会层面上,却没有真正对这些或甜或苦、或喜或悲的生活所折射出的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出全面、深刻的剖析,不能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而《家在我心中》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做到了真正的“以人物之乐而乐,以人物之悲而悲”,将故事和人物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生真正的酸甜苦辣融进片中,从冷静、客观的角度来展现故事,展现人物。

第二,为了把纪录片还原为最真实的生活,《家在我心中》的创作者在画面、镜头、剪辑、音响等方面的处理上颇具匠心,一切都是为“达情”而生。首先值得称道的是摄像师用光的巧妙,例如在拍摄丁家母女在上海的老屋及丁尚彪在日本租住房的楼梯过道时,摄像师刻意迁就于当时环境的昏暗光线。思其用意,就是为了真实地再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突显出身处异地的一家人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孤寂,让观众在观看此处时,更增添了一份因目睹这长期饱受生离之苦的一家人而产生的“感同身受”。在镜头焦距与景深变换的把握上,摄像师同样拿捏得恰到好处,如丁氏父女在地铁站分离的场景。当父亲走出地铁后,摄像师取了一个斜角的镜头,把地铁内的女儿和窗外伫立着的父亲同时纳入镜头之内,然后通过焦距和景深的变化,时而突显窗外强忍分别之痛的父亲,时而突显窗内伤心痛哭的女儿,把这种骨肉分离的铭心之痛传递给了每位观众。创作者再通过音响独特的煽情效果,在地铁开动的时候配以舒缓的音乐,加上用平稳流畅的剪辑节奏加工而成的画面镜头上出现的掩面哭泣的女儿,以及那几位目睹此景的乘客的不同反应,更是将这种悲凉的意境渲染到了极致。

第三,全片的场景设计紧扣着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没有做丝毫主观的改动和编排,尽量地把故事的原貌呈现给观众。从记录丁尚彪在日本的打工及生活状况开始,到揭示他超负荷工作的动力所在——为了送远在上海读高三的女儿去美国留学,以避免重蹈曾被上山下乡运动所耽误的自己和妻子的覆辙;然后时空转换到上海丁家母女的老屋,观看从日本带来的记录父亲工作生活的录影带,介绍女儿丁琳的学习生活情况,再到女儿被美国学校录取、上海日本两地的报喜、母女之间的饯行饭、机场分离等等生活点滴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故事的地点又回到日本,叙述这对父女有限而宝贵的24小时团聚;最后创作者把丁琳的留学地洛杉矶作为最后一个场景地点来对全片进行了收尾。如此颇费周折的辗转拍摄,目的只为创造一个最朴实的纪实情境,这可以说正是本片创作者忠实于生活的艺术态度的最佳体现。

第四,支撑《家在我心中》一片的支柱就是一个“情”字。观看此片,不得不佩服创作者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点”的才能。这些闪光点,有时是一顿饭 (母亲与女儿在上海的 “饯行饭”、父亲与女儿在东京的“团圆饭”);有时是一首歌 (远在日本的父亲为身在上海的女儿通过电台所点的生日歌:“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有时是一篇父亲为女儿写的日记、为女儿保存多年的一份检讨书……总之,创作者正是本着这一份对于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构筑出了本片中那芬芳馥郁的亲情意境,令观看此片的观众为之动容。

最后,作为一部纪录片,《家在我心中》也秉承了应有的强烈的纪实性,重点强调以“真”为本的纪录片风格,这点无论是在其内在的叙事逻辑顺序和人物情绪起伏,还是外在的拍摄手法和剪辑设计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在一方面对“真”生活执着坚持的基础上,创作者在另一方面亦不放弃对生活“美”的挖掘和追求,通过对剧中主人公生活的客观真实再现,引导观众产生各自的主观情感共鸣。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才能够说《家在我心中》一片不但反映出了创作者关心“人和人性”的创作理念,而且真正体现了生活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达到了相较于其他留学生题材纪录片更高层次的美学境界。

猜你喜欢

摄像师纪录片女儿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大三的女儿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海的女儿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形势下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优化解析
摄像师拍摄中的创造空间与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