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女导演——李玉
2011-11-16李娜,郭缨
在以男性导演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电影界,女导演们一直显得默默无闻。然而,新锐女导演李玉在2011年以一部《观音山》突出重围,在赢得票房大丰收的同时也获得了业界好评,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回顾过去的十年,李玉的电影之路却是充满艰辛。
李玉,这个性格深处骚动着无数叛逆细胞的山东女孩儿,在放弃了自己风光体面的工作后,于2000年她23岁时,自筹资金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纪实风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并在2001年凭借这部电影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从此李玉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拍电影,因我需要表达自己眼里的世界,如果不再纯粹,那么对我而言,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拿起摄影机,我就找到了一种安全看世界的方式,就像是有了童年时的那扇门,而相比童年,自己的进步是,我终于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因此电影就是我的表达,一种非常本能的生存需要,我很幸运一路走到今天,但如果有一天走不下去了,那么我就像当初一样继续写小说,我需要的是表 达自己眼里的世界,如果不再纯粹,那么对我而言,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正如她所说的这样,终究电影还是拍给自己的。所以在她的电影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映照。但正因为她的这种过于突出自我的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的电影创作。
作为一名中国新锐女导演,她的十年电影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电影坎坷史,然而这样的坎坷却足以激励并警示更多年轻的电影人。
2001年,李玉卖了自己的房子拍摄生平第一部电影《今年夏天》,因涉及女同性恋题材而未能在国内通过审查,那时她只有27岁;2005年,拍摄《红颜》时,一开始便面临剧本“被毙”、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尽管该片至今被人称赞,却也落得没有票房的结局;2007年,《苹果》在票房大好的情况下,放映许可被拿走,因影片中含有过于大胆的裸露的镜头甚至曾被封为“三级片”。《苹果》失败后,李玉泪流满面过,绝望过,自我怀疑过,责问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但是这是中国很多独立电影人都追问过的问题。无论是谁,和现有的体制对抗,大多的结局都是头破血流。
在经历了3年的历练之后, 2011年3月4日,李玉的最新影片《观音山》在全国公映。该片在经历前期默默无闻之后,忽然从海外传来夺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众人侧目、惊叹。一位中国新锐女导演横空出世。这样一部电影同时改变了两个女人的命运:范冰冰凭借这部电影摘得东京电影节影后的桂冠,从此,范冰冰脱掉了花瓶的帽子;而李玉也宣布正式走上商业片的康庄大道。
《观音山》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以来,好评如潮,人们被这种充满人性的电影击中,心酸,忧伤,沉思,释怀。虽然每个人对它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但相同的是,都被它用最温柔的触角触动到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产生了共鸣。在现实生活中,因高考落榜而出门独立讨生活的年轻人并不稀罕,而正是这种极其贴近生活,能够触及心灵的“正面”题材,对影片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观音山》里,在酒吧驻唱的女孩南风(范冰冰饰),开“黑摩的”的丁波(陈柏霖饰), 因胖而自卑茫然着的肥皂(肥龙饰),无外乎就是这样的处境,虽各怀心伤,但小集体中那乌托邦般的美好情谊,撑着他们走上已渐崎岖的人生道路。三个人租住进寡居的京剧团退休演员常月琴(张艾嘉饰)的家里,纯属偶然,起先甚至在两代人之间,相处出了诸多不快。终于,看似颓废茫然,却热血而满怀着善意的青春,温暖了幽闭在失夫丧子之痛中的女人,甚至让她重新找回爱及他人的快乐。女人带着孩子们来到汶川震区的山里,合力帮着僧人修缮起一座菩萨庙,教孩子们释怀心中的纽结,而自己在青山深处放下了生之苦痛。而电影毕竟不是用来复述生活的,李玉想表达的是普遍的当下中国人心灵“重建”的过程。
因《武林外传》而声名鹊起的编剧“宁财神”评价《观音山》时这样说道:《观音山》是一部很难评价的电影,有时很好看,有时很闷,有时年轻到锋芒毕露,有时沉重到老态龙钟,像一列开往未知的火车,永远不知何时停下、何时加速。在《观音山》面前,过去的观影经验和直觉通通失效,想夸想骂都不知从何下嘴,散场后,很想重看一遍,来确定张艾嘉最后的微笑背后,到底是喜悦还是忧伤。
当然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对立的声音,有观众置疑电影的画面令人晕眩,故事难懂。然而在专家拍手观众拍砖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李玉和她的《观音山》确实火了。它不但没有像《苹果》和《今年夏天》那样被禁,也没有像《红颜》一样票房惨淡,相反的是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赢得了票房的丰收。从这一点来看,李玉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国电影,也在不断以自己的方式迎合市场,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新锐女导演,她无疑是成功的,但她的成功并不代表所有未来的女导演都应该或着可以像她一样剑走偏锋。
李玉说:“对我而言,电影就像是挥出去的一拳,打不到人或者无关痛痒,都不是我期待的反应。” 作为女性导演,李玉敢于追求自己的电影梦想,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并将其贯穿于作品之中还是值得欣赏的,在当今中国电影界,男导演们身上反而越发少了她的这种锋利特质。
电影导演根据市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去考量,“按需定做”的拍片思路虽然是合时宜的,但即便编剧写出的是一部相对商业化的电影,拍摄时导演也要保留住那些能扎到人的棱角,来触碰人的心灵深处,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1】史蜀君; 严卫民; 女导演的追求[J].瞭望 1991年17期
【2】仲呈祥; 中国电视剧与中国女导演——应英文版《中国妇女》之约而作[J].中国电视 2002年10期
【3】奚珊珊; 当代中国影坛女导演群的崛起[J].中外文化交流 199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