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在电视剧《黎明之前》中建构的社会权力关系
2011-11-16陈莲洁
称谓语在电视剧《黎明之前》中建构的社会权力关系
称谓语用来界定交际者的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权力范围。称谓语的选择是社会语言文化的一大研究课题,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社会文化学机制。 电视剧《黎明之前》的称谓语体系从一个侧面呼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社会权力关系的动态变化。借助当前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顺应理论对称谓语的研究成果,以其相关观点审视称谓语如何在《黎明之前》中建构社会权力关系。
称谓语 社会权力关系 《黎明之前》
一、引言
交际各方对彼此的社会权势进行评判和定位,通过称谓语来界定各自的社会地位、权力范围以及亲疏关系,以此表达内在的态度、动机、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称谓语(appellation terms)和称呼语(addressing terms)因此对人际关系有非常敏锐的反应,是社会语言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称谓语的复杂多样是汉文化特别讲究“序”的一个特点,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化学机制[1][2]。影视作品除了展示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命运沉浮,还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料。电视剧《黎明之前》讲述的是1948年秋天的上海,中共地下党和国民党在情报领域的斗争。该电视剧除了情节起伏跌宕、演员表演精湛外,人物之间的称谓语丰富多样,从一个侧面呼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权势关系的波动。本文首先梳理当前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顺应理论对称谓语的研究成果,然后借助于其相关观点审视称谓语如何在《黎明之前》中建构动态的社会权力关系。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考察称谓词汇建构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本文中通用称谓语(addressing terms)这一术语。
二、称谓语研究
称谓语反映的是交际双方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等客观社会因素和亲疏远近的情感态度。称谓语首先具有呼唤和评价功能,是交际者彼此的心理定位,为整个交际活动定下基调, 同时也记录着交际的演进轨迹[3][4]。其次,称谓语还具有指示功能:(1)角色认同指示功能(认同他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从而使自己获得相应的认同)、(2) 人际关系指示功能(界定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社会关系),以及(3)情感指示功能(预示交际者的情感内涵)[5]。
当前,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称谓语的定义和使用机制,其术语和分类分析方法相互重叠交叉,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混乱和无序。从现有文献看,不同学科或不同的研究视角把称谓语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从称谓语关系指向分为对称、他称和自称。从称谓语的感情色彩可分为尊称,谦称,亲称,戏称,蔑称等。从血缘关系和使用形式上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代词称谓语。在选择称谓语的评判参数时,有的学者参照的是社会关系的远近程度,包括,亲密程度,正式程度,尊敬程度,和应用广度。学者们使用的是语用原则也有两个体系:亲疏原则,年龄原则,地位原则,和礼貌原则;或者,亲疏原则,相似吸引,利益交换,以及社会归因。还有的学者就直接使用年龄,地位,辈分,和年辈四个参数,或者考察称谓语如何体现权势,平等,和服务三种关系[6][7][8]。可见,称谓语的研究的确需要一个系统规范的术语定义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拟对称谓语的研究视角做如下简化,从两个维度来考察称谓语使用的社会心理机制:(1)言语适应理论(普适原则,社会规约对于个体行为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2) 语用原则(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及其违背)。
(一)言语适应理论 (Speech Adaptation Theory,SAT)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学者S. M. Ervin-Tripp等人把称谓语形式的选择看成交际中人际关系的互动和调节过程,反映了两种基本权力态势:权势(power)与等同(solidarity),分别用法语“您”和“你”的首字母V和T来标示:前者表示尊敬和礼貌的敬称语(respect and politeness),后者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familiarity and informality)。祝畹瑾参照Ervin-Tripp的研究模式,以北京地区话语模式为基准,研究了汉语称谓语选择背后的社会权力机制[6]。在权势关系中,交际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或一般尊称,而另一方使用头衔或职位称呼的非对称式称谓语 (non-reciprocal addressing)(大浦-局长,谭忠恕-欧阳次长,新杰-局座,老宋-谢总),明确标定了双方的权势级差。在等同关系中,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相近或对称式称谓语 (reciprocal addressing),强调权势的平等(刘处长-李处长,吴雨薇-谢永康,段校长-谭局长)。到了在20世纪70年代,Giles等人提出言语适应 理 论(Speech Adaptation Theory,SAT),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多样性问题,拓展了以Ervin-Tripp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分析模式。该理论认为,称谓语的选择过程就是交际双方为形成和巩固某种社会关系而做言语适应过程,其重点在于预测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言语策略进行的社会评估,揭示言语风格变化中的言语趋同(convergence)、言语趋异(divergence)和语言保持(maintenance)等交际策略中蕴含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9][10][11][12]。该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是相似吸引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归因原则和群体特征原则。言语适应因此具有三个本质特征:主观性(subjectivity),非对称性(asymmetry),以及以受话者为中心(addresseecentered),“交际个体向对方的言语风格靠拢……或为了凸现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强调与交际对方之间差异的语言策略” [12]。
(二)称呼语的语用学解释
从语用学的视角看,称谓语使用应该符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及如何在不违背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遵守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13][14][15][16]。称谓者和被称谓对象之间构成了三个维度、六种端点的动态话语角色关系:差势角色关系 vs.平等角色关系,疏远角色关系 vs.密切角色关系,正式角色关系vs.随意角色关系。例如,鲁迅写的《闰土》中,闰土和母亲分别用放大或缩小级差来表示各自的礼貌: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润土说。
“阿,你怎么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
值得注意的是反常规的不称、昵称、敬语或蔑称,在交际中往往是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级差原则的公然违背,必定能传递出额外的语用信息。电视剧《嫁衣》中焦阳在酒店做“会虫”行窃,被王月用录像机录下,焦阳急于拿回录像带,频繁地使用敬语“您”和“姐姐”,语气间流露的却是无赖,哀求和威胁:“这么喜欢我啊,大姐,我认识你吗?……姐姐,拿抓贼找乐子这事挺危险的。……姐姐,这么做对您也没好处吧?……大姐,求求你,咱们……别报警,行不?……大姐,您不至于做出让我杀人灭口的举动吧?”同样,管静竹把焦阳称作“儿子”,流露的也是复杂的内在情感困惑:“我就是带两儿子,都不省心。歪歪太安静,你又太淘气。”电视剧《大爱无敌》中谢永康由于不肯原谅父亲早年的离弃,对父亲和继母方琴几乎不使用称谓语:“我需要五十万”,“我要马上拿到现金,叫财务处的人来一下。” 称谓语“爸爸”表达的是更多的是公开的叛逆和挑衅:“您找我,爸;爸,您找我;您找我有事,爸爸”。
根据Brown & Levinson的面子威胁论(Face-threatening Theory),选择恰当的交际称谓语言,就是在彼此的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之间维持平衡。正面面子指说话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许,和尊重;负面面子指说话人希望保持话语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当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相互矛盾,称谓原则和情感原则相互矛盾时可能导致称谓语的缺环[6]。周瑞琪认为三种模糊性称谓可以有效维持负面面子:不称(直接进入话语主题,“我来盖个公章”),零称(“骑自行车的,不要闯红灯”),通称(“师傅,问个路”)[8]。需要指出的是,不称和零称谓不见得总是出于维护负面面子需要,也可能是表达对对方正面面子的公开威胁和冒犯。张爱玲的《沉香屑》中,丫环睨儿在梁太太面前告发丫环睇睇和乔琪少爷勾搭,说“家里这个不安分的” 如何如何。睇睇反过来挖苦梁太太和乔琪父子二人来往:“乔家一门子老的小的,你都一手包办了”,鄙薄梁太太利用自己的侄女葛薇龙满足私欲,背后提起时用“那个打替工的”指代葛薇龙。
总之,称谓语体系建构了交际者之间的个体身份和社会群体身份,划定彼此的权利范围,呈现出很大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称谓语的选择就是社会身份的选择(choice of code means choice of social identity)。
(三)文学作品中的称谓语研究
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折射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和命运起伏,其基本语言素材又可以被视为一个语料库,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其中,称谓语体系的建构既反映了一般的社会规约,也反映某一个交际者在特定情境下为建构某种特殊社会关系、完成特定交际目的而有意识的选择。同一个人物,当他的社会身份标记或人们对他的价值评判发生变化时,称谓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阿Q在不同语境下被称呼为 “阿Q,畜生,虫豸,毛虫,癞皮狗,老Q” [15]。《日出》中银行职员李石清对经理潘月亭的称谓随着二人的相对地位变化而变化,“潘经理,潘四爷,经理,月亭”,最终导致潘月亭的恼怒,“随便你称呼我什么,我也不在乎” [16]。雷力嫣以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为语料库,手工统计出1517个称谓语,并详细分析了这些称谓语蕴含的社会心理因素[9]。杨立青在不同情景下对穆震方交替使用各种称谓,“穆大局长,你穆局长,老穆,你老穆,首长”,表达了二人特殊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效果。该文最后得出结论,称谓语除了指称功能,还有感性上的情感附加值,展示了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和交际时空情感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称谓语的选用是自觉的,动态的;可以是礼貌的,也可以是冒犯的;可以是单向的移就,也可以是双向的相互移就。研究称谓语体系的建构,就是研究权力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建构。
三、称谓语在《黎明之前》中构建的社会权力关系
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于2010年夏推出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获得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囊括了从最佳导演到最佳演员的各种奖项,仅男一号刘新杰的扮演者吴秀波独自获得十几个奖项[17][18]。故事发生在1948年9月初,谭忠恕领导下的上海国民党军事情报第八局同时展开四个行动:木马计划(培训潜伏特务)、摩西行动(查扣庄云清为共产党提供药品的船只)、清查内部卧底(总务处长刘新杰,党内代号031)和搜捕上海地下党“水手”组织。水手组织和031相互配合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到11月初,水手组织以骨干全部牺牲的惨重代价保全了刘新杰,破坏了木马计划和摩西行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剧中人物建构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共敌我关系,八局内部的对立合作关系,地下党水手组织的战友关系和兄弟关系。他们之间的称谓语丰富多彩(局长,伯涵,臭小子,齐帅,老滑头,死猴脸),反映了人物性格和权势关系随着剧情发展而呈现出的动态变化。
八局的建制为少将局长谭忠恕,五个上校处长:情报处长齐佩林,行动处长李伯涵,电讯处长孙大浦,医务处长马蔚然和总务处长刘新杰。其中,谭忠恕和刘新杰既是义兄弟,又是黄埔同学,常德会战的57师战友。齐佩林、孙大浦和刘新杰为铁杆哥们,三个人常常一起品茶喝酒,嬉笑打闹。李伯涵业务能力极强,掌握着“木马计划”,但是由于恃才傲物,并且暗地勾结法务部次长欧阳炳耀,密谋裁撤八局,最后被大家“设计”成卧底处死。马蔚然凡事小心谨慎,被刘新杰设法转移到解放区。
本文拟从三个维度来考察称谓语使用的社会心理机制:(1)称谓语词汇及其情感内涵(通称,敬称,谦称,昵称,戏称和蔑称,零称谓和不称),(2)言语适应理论(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语言保持),以及(3)语用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级差原则及其违背)。为了分析方便,将(3)中的语用原则略作变通,把(1)(2)的语言学参数统括在四个语用原则中:级差原则、距离原则、亲近原则,以及称谓语的反常使用,因为尊重差异和等级也可以被视为广义的合作和礼貌。
(一)级差原则
由于《黎明之前》以军情八局为主要叙事视角,工作关系构成了社会权力关系的主体,称谓语反映了上下级关系和同级关系中的亲疏远近。除了在开瑞斯俱乐部,谭忠恕见到邓肇先中将时自谦“学生谭忠恕”外,和欧阳次长斗争时被直呼“谭忠恕”,谭忠恕总是处在这个社会群体的金字塔顶端。为了体现和下属的亲近,他一般都是直呼其名,有时候还加一个拖腔:“佩林啊,伯涵哪,新杰,大浦……”。在提起自己曾上了57师阵亡名单的经历时,用“小鬼”称呼年轻职员,以凸显自己的资历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几个处长对谭忠恕不论面称还是背称都是“局长”,彼此之间按照年龄和资历标记级差:“老马,老齐,大浦,新杰”。而刘新杰由于其特殊身份,对谭忠恕当面用“不称”表示尊敬,背称使用“局长”和“老谭”。“局座”仅仅出现两次:“(对齐佩林解释)谭国彬是局座在黄埔时的名字”,“局座,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抓捕边日南)?”放大的级差关系流露出刘新杰对局势的担忧和内心的紧张。
(二)距离原则
全称,敬语和职务称谓除了标记交际双方的等级,一般也会拉大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例如,八局对于共产党和可能是共产党的人士,直呼其名说明一种敌对和距离关系(欧阳炳耀,苗定玮,董乾坤,边日南,李忠和),谭忠恕的冷幽默也只能说明他对于破获水手组织的期许:“这个边日南了不起呀,日南日南,日本人拿他都难。”
在欧阳次长宣布协管八局时用的反而是敬语,充分显示了他的嚣张跋扈:“忠恕兄,八局这个烂摊子,你就不要抓住不放了”, 而谭忠恕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对齐佩林和孙大浦)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协助欧阳次长。”
李伯涵和齐佩林等人只用职务称呼,唯独称呼马蔚然为“老马”。在围攻刘新杰和顾晔佳时,李伯涵用零称和全称表达了对刘新杰和顾晔佳强烈的敌意:“车里的人,下来。刘新杰,你别跟我装糊涂,那女的是共产党。”。相应地,孙大浦面称他为“李处长”,背称为“死猴脸”,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变得异常清晰。
(三)亲近原则
和以往的谍战片不同的是,《黎明之前》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国民党情报人士,除了职务行为的残酷以外,他们更多的时候表现出浓重的民族情怀和兄弟情谊[17][18]。 “从儿称呼”、亲属称谓的泛化和反常规的冒犯性称谓在特定的语境下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中秋家宴上,小雄要求谭忠恕和刘新杰唱歌,谭忠恕坚持“叔叔唱”,刘新杰反驳:“叫你爸爸唱”。对称式称谓“老滑头”和 “小滑头”也足以反映二人深厚的兄弟情谊。工作中谭忠恕非常信任和倚重齐佩林:“你小子埋得挺深啊”、“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干情报的”。齐佩林对局里每一个人都用亲近称谓“兄弟”,对刘新杰多采用昵称“新杰”和“臭小子”,说他“长了毛比猴还精”。同样,刘新杰除了在工作场合用“老齐”表示敬重外,使用了各种称谓标记二人的亲近关系:“齐帅,党国的精英,齐佩林,大驴脸,娘儿们,母夜叉”。
(四)称谓语的反常使用。
称谓语体系和人际关系是个动态系统,任何一个突然的称谓变化都可能预示着反常现象的发生。当李伯涵一再提出辞职时,谭忠恕为了逐步夺回“木马计划”的控制权,用了反常的亲近称谓:“这就是我们的伯翰,谦逊,孤傲,无私”。而刘新杰袭击安全房,劫走顾晔佳后,谭忠恕立刻把李伯涵比作“小鸡仔”,大大降低了刘新杰被军事处罚的风险,成了《黎明之前》最为精彩的桥段之一:“刘新杰露面了?你俩打架了?看你这身子骨,小鸡仔似的,还打架。他为什么找你打架?为什么?顾晔佳在你那里。这是什么故事?三角恋爱啊?我看他妈是三角乱爱。”
根据SAT理论,当人际关系划分定型后,不同的群体身份之间存在一个默认的界限(group boundedness),以某种方式标记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ingroup-outgroup)。称谓语的反常使用往往预示着交际者在有意识地调整人际关系。齐佩林作为特殊人物,有一个跨越群体的过程。当欧阳次长协管八局后,齐佩林对欧阳使用了极度谦卑的语气和夸张的礼貌用语“欧阳次长”。对李伯涵的称呼从开始的“李处长,李大处长,李代局长”到“伯涵”,并且请李伯涵喝茶,以茶代酒向他表示敬意。这样,齐佩林至少在表面获得了李伯涵和欧阳次长的认同,介入了新建构的群体中,为最后的翻盘做了必要的准备[17]。
五、结语
汉语称谓系统是复杂性和明晰性的统一体,称谓语的选择运用既受制于总体的言语规范,又受交际主体心理因素的支配,因而称谓语的常规使用和反常使用体现了深刻的话语权力和人际关系的动态模式。由于篇幅限制,建议后续研究将参照潘世松和雷力嫣(2010)的研究方法,对《黎明之前》进行称谓语语料统计。然后,以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作为观察点(如,刘新杰对其他人,故事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其称谓语分布网络,更加细致地展示汉语称谓系统的社会语言学机制。然后综合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方法,揭示称谓语如何建构、调节、限制、规范个人和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话话语权力和社会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马宏基.亲属称谓社会化的类型和机制[J].淄博师专学报,1995(1):80-83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2-69
[3]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92-96
[4]秦旭.称谓言语行为的修辞学价值取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4-59
[5]赵英玲.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1):80-84
[6]祝豌谨.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J].修辞学习,2005(4):72-74
[8]周瑞琪.称谓语的模糊性以及语用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7):40-43
[9]任海棠,冯宁霞.称谓语的选用与社会关系之表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9-112
[10]李素琼,吴庄.论称谓语选择的言语适应过程[J].国外外语教学,2005(3):13-17
[11]粟进英,李经纬.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2010(6):38-41
[12]刘正光. 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4):84-90
[13]潘文,刘丹青.亲属称谓语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J].南京市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08-111
[14]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5):77-82
[15]李占芳.鲁迅作品中称谓语的评价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8):101-102[16]潘世松,雷力嫣.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称谓语语用考察[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67-70
[17]刘欣.北京卫视《黎明之前》创作研讨会实录[J/OL].新浪娱乐. http://ent.sina.com.cn/v/m/2010-10-24/21073124188.shtml, 2010-10-24登录
[18]曾子航《黎明之前》是解读国共两党关系的一把钥匙[J/OL].
http://blog.sina.com.cn/blog-47674ab30100lrbv.html,2010-11-20登录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32
陈莲洁 (1965,12-), 女, 汉族,山西省介休市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