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徘徊中——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题分析

2011-11-16曲阜师范大学赵玉敬刘成新

电影评介 2011年16期
关键词:异性恋同性恋者华语

曲阜师范大学 赵玉敬 刘成新

徘徊中
——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题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 赵玉敬 刘成新

近些年来,华语电影一直在试探着表达同性恋题材,并已经在国际影展上取得了华语同性恋电影前所未有的成绩。这种局面,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视作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同性恋 华语同性恋电影 历史发展 文化 后现代

在中国以异性恋为主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同性恋及其文化一直都是以一种隐喻或亚文化状态存在着,同性恋也因其性质的另类成为电影表现的禁忌。近些年来,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其作品数量和艺术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在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目前已初具规模。这种局面的出现,可以说是随着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加强,同性恋者在不断的努力追求他(她)存在状态的被认可。

一、华语电影中同性恋主题的生成和发展

1949年之前的中国社会中,同性恋作为一个极其边缘的社会问题是被否定的,在文艺界是一个“羞于启齿”的题材,但是特定时代思想文化的氛围下又存在着对同性恋问题思考和描述的现实可靠性,对同性恋的关注实质上是与思想文化的启蒙相关联的。中国早期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的语塞,以及个别文本对同性恋意味的暧昧表露,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出现的独特电影现象。1934年孙瑜导演的影片《大陆》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影片中,男演员都赤膊上阵,摄影师把他们的身躯塑造的如同雕塑般健美,河中洗澡一段更是全裸上阵,这在1943年导演的思想是如何的新潮。可以说,对健美的肌肉和裸体的大胆展现带着鲜明的性感和性欲暗示。1972年楚原导演的《爱奴》应该是华语电影最早明确涉及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但是影片的主题是以异性恋的的委曲求全、报仇雪耻的为主框架,异性恋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同性恋被视为变态,结局是死亡,并且故事背景放在遥远的古代,上述因素都淡化了影片的同性恋因素,这与当时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指使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同性恋电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艺术表现题材。

20世纪90年代华语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实现了极大的突破。一大批影片中出现了同性恋形象,其中有十几部影片把同性恋作为主题或者重要情节,如《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1993)、《喜宴》(导演:李安,1993)、《东宫西宫》(导演:张元,1996)、《河流》(导演:蔡明亮,1996)、《自梳》(导演:张之亮,1997)、《春光乍泄》(导演:王家卫,1997)、《心动》(导演:张艾嘉,1999)等。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华语电影中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电影。在中国异性恋传统观念和情爱模式主导下,电影中的同性恋情节难免带着异性恋的烙印,或者只能是在影片中进行隐晦性地表达出来。于此同时,影片中的同性恋形象常常是命途多舛,或者被表现为负面形象或消极形象。如电影《霸王别姬》,虽然以京剧“霸王别姬”这出戏为由头,但它却隐晦地反映了同性恋者的悲惨下场。程蝶衣不顾一切对段小楼忠诚,然而在接纳与受挫当中徘徊,又加上菊仙的“三角恋”关系和时代的变迁,故事更加缠绵曲折。在社会大时代背景之下,电影所隐晦表现的同性情感的跌宕起伏,也同样吸引并纠缠着观众的心绪。电影故事的结局设计虽然让同性真爱倍感遗憾,但对于社会主流意识而言,它却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被夹击在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爱情,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

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华语同性恋电影出现了大步前进的姿态。2001年北京大学首届同性恋节,在同性恋人群中影响极大的影片《蓝宇》(导演:关锦鹏,2001)唯一一次公开放映,这是同性恋电影在中国内地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大聚会。同年,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了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一次承认同性恋不是“病态”。湖南卫视《有话好说》做了一期主题为“走进同性恋”的节目,这是国内电视台第一次公开讨论同性恋话题。这一时期的同性恋电影中导演将同性恋者的恋情在一个相对宽容与理解的环境中存在,但还是带着中国传统意识思潮的枷锁。

二、华语电影中同性恋主题表达的文化寓意

虽然商业化的运作给电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电影并不仅仅是商品。人们在电影的身上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期待:“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变成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部分,而在于他能把我们从日常存在中解脱出来,与神性——理想、永恒、绝对相遇。电影可以使人们从理性的教条中解脱出来,获得情感的解放。”由此可见,电影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承载的功能,而不应受限于个人狭隘的视野,脱离人性的共同话题。同性恋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表达非正常的爱情因素。站在何种立场,采用何种表达方式,要去体现怎么样的价值观,这是同性恋电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体现同性恋电影文化特征的精髓之处。

1.情感立场:尊重那些超越社会世俗的非主流之爱

同性恋者一直在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的夹缝中生存着,同性恋电影也是如此,至今还没有一部同性恋电影被国家广电总局认可。但是他们需要呼吸,需要被认可,在电影中他们大胆狂野的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体制进行颠覆,张扬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潜能,试图构建一个美好的同性恋精神家园。《美少年之恋》贴切而真实的诉说着中国同志社会的故事,阿Sam从小被灌输的社会准则与内心的欲望居然是相违背的,这一挣扎令他失足到更深,但是堕落并不能解开心扉,被父亲撞见与阿Jet亲热,父亲无声的压力让他痛不欲生,社会角色与内心角色的错乱令他永不释怀,最后的一跃是他无声的抗争。在这场电影中导演让我们铭记了忧伤而美好的情怀,因为给我们带来的结尾是——爱,“爱活在心上,不是时间可以轻易打断,就算是交会时短,记忆会超越岁月边疆。爱活在心上,不受谁的决定改变方向,你真爱过,这就是答案。”

2. 表达方式:传统观念撕裂与内心情感压抑的纠结

受中国传统观念和主流思想意识的影响,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都具有隐喻性和折射性。华语同性恋电影在起步时也是采用了“偷梁换柱”的隐喻方式表达,因此华语同性恋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撕裂与压抑并存的独特气质。影片《霸王别姬》借助中国传统京剧的外壳演绎了一段京剧同性恋艺人爱恨情仇的一生。在这部影片的本意中,程蝶衣被赋予了虞姬的灵魂,为楚霸王生,为段小楼死的一颗为爱至死不渝的心。导演将虚拟与现实的两份情感交融在一起,虞姬对楚霸王的真诚延续在了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痴情。历史的命运注定虞姬的死亡。中国现实的社会动荡,注定了程蝶衣这段感情无处着落,最终他选择了在戏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3.价值理念:突破传统道德话语阴影的唯美和真诚

华语同性恋电影打破他者话语的权威性阴影,所谓“东方的传统道德和价值理念”是如何在中国现代生活背景与电影华语中生成。把传统道德边缘之处的观念构建成同性恋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念,突出个体的强化与意义,恰是同性恋电影观念的映射与转身。我个人总觉得,21世纪的历史现实与文化场域中,华语同性恋电影整体上呈现的是对传统生活及其主流道德观念的狂欢性体验。导演最大限度的体现同性恋者“美”的爱情。电影《蓝宇》中,陈悍东和蓝宇的相识打上的是金钱的烙印,然而这块烙印被他们的真爱消融了。两人几经周折之后的那一次相拥,我觉得是最美的一刻,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句:当初我怎么就放你走了呢,让多少懂爱的人泪眼摩挲。悍东在自身难保的危机时刻,尽自己的所能帮蓝宇做好了一切出国手续,他不想蓝宇受到任何伤害。蓝宇为了救悍东,把自己全部的积蓄义无反顾的拿了出来,他需要钱,但是没有比见到悍东更让他快乐的了。当他们摆脱一切世俗相守在一起的时候,噩耗传来,蓝宇就这样走了,留下悍东那撕心裂肺的哭泣。他们彼此深深的爱着,无奈阴阳两隔,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感。影片展现给我们了一段至真至爱的爱情故事,没有人因为主人公是同性恋而鄙夷他们,相反让我们觉得同性恋之间的爱与异性恋之间的爱是一样的,是一样真诚到值得我们去尊敬。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电影同性恋主题的影响

波林•罗斯诺认为:后现代首先对现代的各种优先权,如职业、个人责任、自由民主、人道主义、平等主义、中性立法以及非人性的法则提出挑战。其次,后现代理论排斥现有的世界观、整体观。最后,与现代思想家关注社会的核心部分不同,后现代理论家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的边缘地带。正是这一契机的融入,让同性恋这一晦涩的话题步入了阳光地带。同性恋电影迫切承担起了为同性恋者“更名”的责任。通过电影这一更广泛更直接的传播途径,将同性恋者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们去关注和理解他们。后现代主义对现有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和异性恋的霸权主义的排斥,崇尚个性需求的满足,承认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发展。

在后现代语境的影响下,华语电影逐渐脱离了政治教化和宏大的历史叙事,开始注重表现普通人和小人物以及边缘人的心酸苦辣,这使得新时期的同性恋电影显现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正是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不要盲目从于传统的权威,应该尊重不同的声音。在后现代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同性恋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反抗强加给他们的偏见和压迫,为争取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因而,电影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形式,对同性恋的表现得到认同和加强。

在当代社会氛围中,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两元对立是现实存在的,电影表现可以回避,但不可以抹杀。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驱使下,导演试图超越对立,打破界限,走向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一些电影从内容与主题上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二元矛盾从对立走向和解,在任务设置和情节安排上突破了互相敌对和丑化的狭隘话语方式。此外一部分导演还尝试表现酷儿行为中的多种差异,从艺术观念和内容上构成对异性恋与同性恋二元对立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极端反对,主流文化所崇拜的“雅趣”在后现代语境中受到极大的调侃和奚落,而与之对立的亚文化所偏好的“畸趣”而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而广泛流行。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同性恋得以获得关注,同性恋电影也以“重要的社会学问题”予以新的审视,将同性恋感性的原生态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同性恋电影俨然成了同性恋文化的代言人,为同性恋伸张正义,捍卫权利。

[1]边静:《胶片密语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华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2]张 红:《和平之侣——人类社会性别冲突与婚恋和谐》,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4]史可扬:《中国电影的文化与美学分析》,《电影艺术》2002年第12期。

[5]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6]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贵州大学,2009年。

[7]蒋盼:《禁忌的舞蹈——后现代语境下的华语同性恋电影》,《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25 卷 第3期。

赵玉敬,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09级影视艺术学研究生。

刘成新,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教授。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06

猜你喜欢

异性恋同性恋者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
我爱问编辑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