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转换的价值思考
2011-11-16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毕競文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毕競文
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转换的价值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毕競文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拥有着巨大价值的宝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文化正在日趋流失,因此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影像化转换无疑是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传承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价值都是不可小觑的。
民族文化资源 影像化 价值 思考
在世界以光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什么都有了,然而又似乎缺少了些什么需要我们固守的东西。在这样一个过分充斥城市化与洋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就如一棵深扎的老树始终延续着我们的传统与精髓。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传统手工艺品远销海内外,有的民族乐曲至今堪称经典……然而,这些传承方式往往会因人或时间的因素而永远消失,因此将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转换似乎是最有效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方式。从电影、电视剧到记录片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问世,而这些影视作品无论在记录、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亦或是获取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价值。
一、民族文化资源影像——民族的世界的
(一)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化的独特吸引力
笔者曾经的经历也许多少能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对人的吸引力:在一次由上海至昆明的飞机上有幸看到了我国云南的一部优秀少数民族风情电影——《花腰新娘》。影片描写的是云南花腰彝族的一个古老族规:新娘成婚三年后才能落居夫家,称之为“归家”,在这一过程中由张静初扮演的花腰新娘凤美作为彝族版的“野蛮女友”美丽而野性;而她的新婚丈夫阿龙又则因循守旧,因此造出了小两口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跌宕起伏,情趣横生。片中穿插了大量浓郁的彝族风情和风俗,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另外,影片在总体正剧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喜剧性手法和技巧,一方面不断给观众制造出“兴奋点”,另一方面快速推进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化解了正剧影片叙事节奏拖沓的毛病。在红河花腰彝地区实景拍摄使得影片既饶有趣味又有很强的可视性在公映的当年获得了相当的好评。这样一部经典的民族影片在这次飞行中自然成为了一道优美的视觉盛宴,整个机舱仿佛成了一架空中影院,每个人都被这旖旎的自然风光、花腰彝族少年男女的率真活泼与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影像所深深吸引了,直到影片结束空乘广播传来目的地即将到达的信息时仍有几位外国朋友拉着空乘人员问能否再放一遍,引得大家会心的一笑——果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呀!这当然是一件有趣的经历,然而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得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后的巨大吸引力。
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然而在解放前虽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纪录影像,数量却少得可怜,而当时拍摄的少数民族故事影片大约仅两部,一部是反映蒙古族、汉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塞上风云》,一部是反映台湾高山族、汉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花莲港》,可谓寥若晨星。新中国成立之后,纪录片、美术片、戏曲片、故事片等诸多片种均开始少数民族影片创作生产,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当属少数民族故事影片的创作生产。粗略估计,以《内蒙人民的胜利》为发端,从1950年至今,共创作生产少数民族故事影片二百余部,涉及到约四十余个少数民族。仅从数量来看,已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1]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少数民族影视剧更是以其古朴、神秘、独特的文化意境与风格表现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视新宠,如《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诺玛的十七岁》(哈尼族)等优秀影视作品无论在国内亦或是国外都取得了热烈的好评,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与传播价值。
(二)中国民族文化影视的世界魅力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而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世人的眼中仍是神秘的,是东方情调的象征。如何使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就成为了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难题,俗话说眼见为实,用影像记录下中华民族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影视文化工作者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了大量反映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录片、电视、电影且广受世界推崇。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第38届(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其中融入的我国传统民族元素(“颠花轿”、”祭酒神”等习俗)、图腾(“剪纸”、“年画”、“门神”等)、色彩(红色)等使外国朋友第一次惊叹地发现:原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如此的美妙!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凝聚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其间将我国四大发明、太极哲学、戏曲等古老而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以影像化的手法表现在世界面前。
语言、种族等也许世界各国之间既是不可能统一也不可能完全了解的,但唯有文化却如同一门世界语言一般穿梭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世界中。就如中国传统的民族化影视剧,将之置于世界的舞台上来审视,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其中的话语,也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民族文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吸引住世界的眼光。
二、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转换的历史价值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所经历的朝代与文化的变迁是其他民族所少有的,这些文化的变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生活形态在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蚀速度愈发加快,很多传统的文化与生活形态正在逐步消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元素亦正在建立与发展。因此,能记录下与保护好那些“正在或消亡的文化”以及摄录与记述下“正在发展变化的世界”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历史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这一双重历史使命中去拓展与升华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只留下点点碎片。
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影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的可能是永恒的。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本身就不多,再加之外来文化的介入使得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使仍然存在,却也被人们所逐渐放弃。就像我国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在大部分城市中已很难感受到当年的喜庆与气氛,反是外国的洋节倒更热闹一些;超女、超男等偶像崇拜现像屡见不鲜,模仿秀等也在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于现代的人而言,可能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对其影响力要比一百次说教好得多,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像化转换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如一位长年从事我国少数民族影视研究的汉族学者对其在为何会加入到研究少数民族影视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大约是在1991年。我途经昆明,发现那里正在进行优秀女青年的表彰,对优秀女青年授予“金花”光荣称号。我知道,“金花”是影片《五朵金花》中塑造的五个白族女青年的名字。但他们评的不只是白族“金花”,而是各族“金花”。每一个“金花”都对自己获得这一称号欣然接受,自豪不已。她们告诉我,从《五朵金花》放映之后,“金花”就成了优秀女青年的光荣称号,早已不分白族还是其它民族。又一次,在一家饭店,欣逢一对青年举行婚礼,一方是汉族,一方是白族,令我惊异的是,婚礼的议程、喝酒的方式都是按照影片《五朵金花》中的婚礼议程、方式进行的。宾朋们告诉我,很久以来就是这样的,大家愿意与影片《五朵金花》中一样。当知道我是电影工作者时,新郎、新娘还特意向我敬酒,希望电影人多拍些象《五朵金花》这样的优秀少数民族电影。受宠若惊的同时我深感震撼:一部于30年前完成的影片竟会有如此久远并鲜活的生命力,竟会如此深透地融入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若不是亲历亲见,我是难以想象和相信的。在这种现象的深处,究竟蕴藏着何种内涵呢?我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关注与探求。略知一二易,再知三四难,自从漫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领域,方知风景这边独好……”[2]而《花腰新娘》播出后当地很多的年轻一代亦将传统的婚俗视为本民族的骄傲,这样一来很多传统的东西自然也就一代代传承了下去。即使是在各种模仿与偶像不断出现的今天,优秀的民族影视剧也会达到与偶像、模仿一样的功能,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民族文化资源影像转换的经济价值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个产业,而作为一种产业必然是要创造经济效益的。况且在当今世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的规律而独自发展,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社会前提下,只有优秀的民族影视剧创造出良好的经济价值才可能获得广泛的公映权,起到传承甚至是影响世界的作用。而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影视剧也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以云南省为例,近年来推出了《花腰新娘》、《河内,河内》、《大东巴的女儿》、《别姬印象》、《怒江魂》为代表的优秀民族题材影视亮相,为“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逐步树立了品牌。2005年云南文化产业产值达240亿元,已经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5%。而在仅仅3年前的2002年,云南省文化产业产值才接近20亿元,只占当年云南省生产总值的0.8%。[3]2009年《最后的马帮》、《茶马古道》等记录片更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大奖。而放眼世界,中国的民族化影视剧也取得不俗的成果: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韵味的《英雄》,国内票房成绩达2.5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奇迹。2004年,张艺谋再接再厉,《十面埋伏》创下1.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佳绩。2005年,拔得票房头筹的是陈凯歌执导的《无极》,投资高达3500万美元,国内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2006年,以每年一部贺岁片起家的导演冯小刚推出的《夜宴》,也创造了1.5亿的票房。统计显示,2001年国内电影总票房是8.7亿元,国产片所占份额不足35%,约为2.8亿元,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们电影市场份额的60%—70%。2004年,中国电影第一次在本土电影市场上击败好莱坞,拿到了55%的市场份额。在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激增至15亿元后,2005年,我们在本土拿到了60%的市场份额,电影票房收入也攀升至20亿元。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了26亿,本土拿到了55.3%的市场份额。[4]可见,带有我国传统民族风味的影片在创造经济效益与世界影响力日趋强大。当然,这些片子往往被列为所谓“大片”的范畴,但纵观所有,哪一部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影片不是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主打、背景才获得这样高的成功呢!
因此,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影像化转换后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而在市场规律面前,我国的民族文化影视也不得做出一些改变与妥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影视剧可视性与文化性的需求,但无论怎样改变,这些影视剧中最基本的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却是蕴含其中不会改变的。
四、对现代民族影视的反思
是否因为现在已经普遍地重视了民族影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为此而欢欣鼓舞甚至拍手叫好了呢?恐怕还为时过早,在我们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转换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并是完美无缺的,依然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改变的。
(一)民族影视的过分娱乐化
在一些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片”中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早期的很多优秀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如《红高粱》、《黄土地》等往往在其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哲理性与艺术性的意蕴,使人看了之后思考很多,也非常优美。而现在有一些“中国式大片”中除了保留着一些外在形态与基本线索的传统性外少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也许,这是为了适应当下市场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了中华传统文化意味作为支撑,所谓的“中国式大片”还能有多少的市场价值可言又能走多远呢?反观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在剧中一般着重于表现少数民族化的特色,又加入一定现代娱乐化因子,因此既保留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蕴又有很强的可视性,这一点也许是值得借鉴的。
(二)传统民族文化的危机
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第一和第二部吸引了大量的中国观众,而在这部影片中采用的很多都是中国的元素,如中国的山水、熊猫等等,但这样一只熊猫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中国的熊猫,早已成为一只西化的熊猫,就如当年迪士尼推出的《木兰》一样,这些本应可以成为我国影视中优秀素材的很多元素却都摇身一变都成为了外来的产物,这不能不说是令人痛惜的。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而且在发展中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侵略与影响,这是值得每一位研究者注意的。如果再不加以重视,恐怕终有一天,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也会变成西方式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影视缺少精品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艺术发展的速度是为世人所瞩目的,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很多影视作品充斥着俗套而无聊的剧情、元素,使得我国真正被称之为精品的民族影视作品少之又少,很多作品往往是拍出来便束之高阁了,甚至连公映的层次都达不到,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对我国的民族影视作品既要增加拍摄投入也要注意如何将之精心打磨使之成为精品。庆幸的是,已经有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很多省市提出了要制作优秀影视精品的计划。如:云南省一直致力于建立民族文化大省,而今年更是提出了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战略,要将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由“大”到“强”,由“量”到“质”进行提升。只要有着这样的意识,相信我国民族影视作品必将再添精品。
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在影像化转换后又成为一种永恒的具有传承与传播魅力的新资源。在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的转换是有着巨大价值的,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影像化转换能够更好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民族,这个既古老而又逐渐在世界民族之林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民族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民族影视正是发扬这一独特魅力的最好介质。在未来的岁月里,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影视精品出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也将更加繁荣!
[1]佳明. 五彩祥云——散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中国民族杂志, 2001年第12期.
[2]佳明. 五彩祥云——散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中国民族杂志, 2001年第12期.
[3]杨熹,喻波. “赤壁的诱惑”,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80717/news_100_9937.html.
[4]饶曙光. 国有影视企业与中国主流大片[J].电影新作,2008年第1期..
毕競文,女,彝族,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09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电视与民族文化。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