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送花楼会》有感
2011-11-16钱俊
■钱俊
我演《送花楼会》有感
■钱俊
排演《送花楼会》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是一次和自己较真的过程!
众所周知,《送花楼会》是《双珠凤》中的一折,说的是明代洛阳解员文必正在问心庵邂逅才女霍定金,一见倾心,又无意中拾到她的一支珍珠凤,意欲当面奉还未果,于是他改名换姓,卖身到霍家为仆,伺机求爱。一日,文必正奉夫人之命去给霍定金送莲花,在途中被霍家婢女秋华拦住盘问,秋华见文必正一片真诚且才华超群,便引其上得绣楼,终使二人面定终身的故事。该剧国内很多剧种都演过,还被拍成电影,出过唱片,但论其影响力和艺术魅力,当属越剧!在越剧的各个流派中,范派、尹派、毕派也都演唱过该剧。而我个人则更加偏爱和推崇越剧前辈陆锦花所创立的陆派以及其弟子们呈现给我们的《送花楼会》和她们所诠释的文必正。
陆锦花老师所创立的陆派有着嗓音清亮,音质沌净,音调朴实流畅,行腔松弛舒展,讲究吐字清爽,声声送听的特点,听其演唱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心田,清新优美,耐人寻味……比起尹派的柔糯多了几分清亮,比起徐派的高亢多了几分朴实,比起范派的憨厚多了几分灵秀,比起毕派的诙谐多了几分含蓄,让人有娴淑恬静,清新淡雅之感。陆派之所以有这些特点,究其原由,是因为陆派的唱腔是在早期越剧前辈,被誉为”闪电小生”的马樟花的唱腔基础上发展而来,陆派在演唱“尺腔调”时,仍保留着很多“四工腔”(另一说“工工腔”)的原素,并对“四工腔”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尺腔调”以活跃,清新的新意,因此在观众中有极好的口碑,有着众多的“陆迷”和追捧学唱者。一句“兴冲冲奉命把花送……”,就被许多越迷传唱。陆派除了唱腔有鲜明特色外,还特别强调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其行腔、润腔都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如此篇幅介绍了《送花楼会》,解析了陆派特点,其实是告诉我自己:我要演好这个剧目,我要当一次文必正!同时也告诫自己,这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是一次与自己的较真!
1987年我从江苏省戏校毕业并进入南京市越剧团工作,实话实说,作为一名小生演员,由于自身嗓音条件的局限,导演没有给过我重要的角色,我也自认为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熠熠生辉的角,甘当绿叶似乎已成为了我的自觉。但是我热爱越剧,热爱舞台,热爱自己的专业!抱着挑战自我的心态,我于2010年选择了排演《送花楼会》,并饰演文必正。
创作是艰辛的过程,尤如文必正“兴冲冲奉命把花送”,而那不高的绣楼每上一级台阶都会磕磕碰碰,都会充满变数……为了早日把这出戏搬上舞台,我找来了陆锦花本人和她的弟子黄慧、夏赛丽等人的表演声像资料,也找来了锡剧,淮剧等剧种的演出版本和视频,我查阅了大量陆锦花唱腔与流派特色的文字资料,当然也找来了《双珠凤》全剧的剧本.一便便的观看,一行行的阅读,一段段的学唱,一次次的台步……不记得有多少不眠之夜,数不完有多少黄昏黎明,我的脑海里只有洛阳才子文必正那潇洒的身姿,只有楼台相会前的激越与揣摩,只有那一句句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与台词……戏由心田出,花自苦寒来,在同学,老师,导演们的细心呵护和指导下,我终于站上了舞台,面对了观众,饰演了一个我心中仰慕已久的文必正。
这次的创作与演出,是一次历练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忘的记忆,它让我有了些许感悟与心得。
首先,作为一名演员,要建立自信的意识,这是挑战自我和自己较真的根本!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虽然我很渺小,虽然我非才俊,虽然我自身自然条件有限,但这不能使我自卑,不能让自己裹足不前,不能让自己一事无成!“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至理名言,也是被无数事实印证的真实,倘若我心安理得把自己划入自身条件平平的行列而不愿自拔,不单会使惰性变为坦然,更是不想也无意超越自我的表现!找回自信,客观综合的评价自我,使我明白了成功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在于不懈的努力与追寻之中!
其次,在自信的前提与基础之上,还必须具备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俗话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唯有劳作之大苦,才能换来丰收之喜悦。在排练中,因为我膝盖有伤,走台步时常常疼痛难忍,汗流浃背,有朋友劝我身体重要,我也几次有放弃之念,是“苦尽甘来”的期盼以及要对得起观众的良知激励着我坚持再坚持!
再次,要塑造好一个人物,就必须走进这个人物的内心,用心灵的碰撞去交换他,读懂他,理解他,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诠释这个人物的目的。倘若单靠化妆,服装,造型等外化的手段,充其量只能解决“形似”而绝非“神似”。剧中的文必正仰慕霍定金已久,但只是单相思,多次想表达又苦于没有机会,好不容易奉韩夫人之命送莲花予小姐,真可谓天赐良机。但他当时的心情既有“兴冲冲”见面求爱的激动,也更有如何越过重重关隘,能否见面以及见面后如何表达爱意的不安与揣摩。因此在表演中就必须把这份既激动又矛盾的心情作恰如其分的调度与处理,特别是对不安和揣摩心态的把握与拿捏.在表演中,我用一个慢节奏的转身,一声长长的叹息,一次慢抛的水袖,一段婉转的唱腔等一连串形体与行腔的变化来处理,较好的塑造了文必正这个人物,较为准确的向观众传递了他当时的心境!实践告诉我,只有对人物分析到位,才能使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要求!
最后更给我的感悟是,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努力地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学他们的艺德,学他们的表演,学他们的唱腔,学他们的专长!要向实践学习,通过不断的创作与排练增强体会,积累经验!还要向书本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理论和个人修养!唯有如此,才能发现不足,找到差距,才能将“楼台相会”的愿望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