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金牌调解》
2011-11-16冯为民
□冯为民
我看《金牌调解》
□冯为民
《金牌调解》是江西卫视今年打造的一档情感类谈话节目,在每晚的黄金时段播出。这个栏目之所以一开播就能获得观众的喜爱,首先是因为主创人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金牌调解》是一个典型的民生栏目,它贴近社会、关注现实、体察民情,谈的虽然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但这些都是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家庭关系都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人心变得浮躁,人情变得淡漠,人生变得脆弱。《金牌调解》提供给大家诉说冤屈的平台,有疑惑可以到这里求证,有纷争可以到这里调解,正像主持人的开场白所说的,“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
当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婚姻家庭并非《金牌调解》的首创,很多卫视都开辟了类似的栏目,其中不乏成功之作。纵观这几年各台所办的民生类谈话节目,大多数都存在“过分包装,强行做秀”的问题,有的甚至以当事人为道具,通过所谓的情景再现制造一些噱头、笑料,使当事人哭笑不得,左右为难。这样的节目看似“精彩”实则“辛酸”。而《金牌调解》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恰恰就在于没有这些噱头、笑料,可以说这档节目的灵魂就是它的真诚。它是通过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来赢得观众的心,触动观众的情,从而吸引观众眼球的。与其说这是一档谈话类节目,倒不如说是每天一次的调解工作现场直播,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等于列席了一次调解工作。有人问,调解员盖的这个章子有用吗?笔者认为绝对有用。在这里,一切都是真实的,当事人的诉求是真实的,调解书是真实的,观察员的眼泪也是真实的。一档谈话类节目,包涵了那么多的真实,还怕没人看吗?
应该说《金牌调解》是一档非常适合家庭成员观看的节目。家庭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矛盾日趋增多,有情感破裂、财产纠纷的;有父子反目、婆媳成仇的;有成了“家”没有结婚的;有“结了婚”不是夫妻的。 这些“不幸”的问题,靠法院解决不了,靠社区也解决不了。江西卫视正是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开办了这档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观众可以一边看一边讨论,既可讨论嘉宾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准,也可讨论调解员、观察员分析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这样的节目,对每个家庭来说,既是一种法律常识的普及,又是一种调解工作的见习;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反省,又是处理家庭矛盾的一种示范。尽管不能和台上进行语言的互动,但心灵和情感是互动的,不管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角色、对应的问题、对应的解决办法,有一种很强的现场感和亲近感。
另外,《金牌调解》是一档充满着浓郁平民意识的节目,它的形式自然朴素。整个节目没有豪华的包装,也没有贵族化、学者化的倾向。除了主持人章亭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调解员胡剑云一身得体的西装之外,既没有光鲜亮丽的美女,也没有口若悬河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有人说《金牌调解》的调解员和观察员的普通话不太好,说起话来不那么溜;也有人说,整个节目板块效果不明显,个别地方处理得不够干净利落。但是,正是这些“瑕疵”让观众有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这正是节目的特色所在,也算是当前谈话类节目的一种返璞归真。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金牌调解》办得是成功的,栏目的定位准确,标题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内容健康向上,很受老百姓欢迎,表现形式严肃大方,没有媚俗之气。
民生类谈话节目的生命力应该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上,要让观众感到真诚、善意、美感。从目前情况看,《金牌调解》还略显粗糙和稚嫩,精彩且富有启迪性的分析点拨不多,看得不太过瘾,缺乏那种“力透纸背”的感觉。究其原因可是在真善美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这里,笔者不怀疑调解员、观察员的真诚和善意,他们都希望尽最大努力把嘉宾的问题解决好,把矛盾化解掉,但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角度,掌握好分寸,千万不要搞得像“斗地主”一样。不管问题有多么严重,当事人都是嘉宾,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决不可以使用训斥的口气,更不应该强迫人家“眼睛看着你”。特别要禁止使用一些讽刺挖苦的语言,否则就显得不够真诚,也缺乏美感。
作为一般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是节目成败的关键。而在《金牌调解》中,主持人的作用只是穿针引线,调解员则是画龙点睛,观察员是旁敲侧击,最后嘉宾才是一锤定音。由此可见,这档节目做得好坏,调解员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和观察员深刻精辟的点拨是关键。
首先要从法律的层面分析和指出双方当事人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一期节目,当事人双方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已经有了两个小孩,但还没有履行结婚手续,最后女方出现情感转移,产生了分手的想法,给男方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可以说,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具有代表性,如果这种节目做好了,对面临同样问题的年轻人是一个教育和启发。遗憾的是自始至终调解员和观察员都没有从法律的层面去分析这对情人同居十年不履行结婚手续所造成的危害,而一味地把他们感情破裂的原因归结为传销。传销无疑是违法,但他们闹分手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传销,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履行法定的结婚手续,这种所谓的“事实婚姻”导致双方缺乏法律的约束,没有约束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容易忘乎所以、随心所欲,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所以,决不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其次要从道德的层面去分析和指出双方当事人存在的误区。有一期节目讲的是一对情人的恩恩怨怨,男方是有妇之夫,在妻子身患绝症需要感情抚慰和生活照顾的时候,一个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最后逼得患病的妻子不得不含恨离婚。这个节目要讨论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这个男人和他的情人如何和好的问题,而应该是规劝双方当事人遵循道德规范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让这个患病的妻子再受伤害。可以说这期节目让人很压抑,而且这种压抑的心情一直没有从调解员和观察员那里得到有效的缓解。
第三要从情感的层面去分析和化解双方当事人存在的隔阂。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动之以情并不是盲目煽情,而是晓之以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这样的节目并不需要什么诗情画意和 “抑扬顿挫”,也无需博得观众多少笑声,需要的是从感情上让观众有共鸣。有一期节目讲的是一位敢于伸张正义的普通群众,因为揭发了犯罪嫌疑人而遭到亲友的责难和村民的打击报复,弄得几乎家庭破裂、妻离子散。观察员们被他的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纷纷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并对他的家人进行耐心的劝慰指导和帮助。笔者相信这个既动情又感人的场面一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不久播出的一期调解母子矛盾的节目也做得很精彩很感人。当曾经有点叛逆的儿子在调解员和观察员们饱含深情的劝说和鼓励下,扑向母亲怀抱,并用颤抖的声音说出“妈妈,我爱你!”时,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一定为这对母子的和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但看过之后笔者还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有点美中不足,特别是当看到母子俩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按手印时,心里不是个滋味,母子的骨肉之情难道还要靠这一纸协议来维系吗?这岂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如果这个时候主持人能说上一段话:“作为一对从患难中走过来的亲生母子,我们这份调解协议实在显得有点苍白无力,按理说,他们本不需要这么个协议,但既然今天他们来到了《金牌调解》并调解得那么成功,就让他们把这个协议带回去留作纪念吧,相信他们能够以此为新的起点,记住昨天,珍惜今天,把握明天。”这样,这期节目就非常圆满了。也许我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但绝不过分,因为他们的调解不是一般的调解,而是“金牌调解”,因为社会有需求,观众有期待,群众有呼声。
吉安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
本文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