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创设与重构:应用文写作
——总结教学案例设计
2011-11-15黄娟
黄 娟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研组,南京210019)
教材的创设与重构:应用文写作
——总结教学案例设计
黄 娟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研组,南京210019)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是语文教师较难把握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材选文与现实严重脱节等,这些都使得应用文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从学生的学情及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大胆创设和重构,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
应用文;总结;教学案例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都在“教语文”,我不禁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初登讲坛时,我中规中矩地照本宣科,满足于用“教材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每一节课;历经几年磨炼后,我的教学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于是开始满足于课堂上自己的“表演”,小段子、小笑话,题外话……陶醉于每节课自己的发挥和表演,于是我开始由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变成一个自导自演的“演员”;时间久了,我开始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教书匠”式的教法枯燥乏味、课堂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演员”式教法让老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观众,课堂看似热闹,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却很差。这使得我不得不思考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根据一个关于“您备课时依据什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
资料来源: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结果发现,大多数的老师都还是以教参、教学大纲为自己备课的主要资料,而较少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因此导致课堂的有效性达不到预期目标,这也就是教师时常困惑的“我说的那么多,为什么你还是不懂不会”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语文的教学,既应包括在教学中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应从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下面将以应用文写作课中总结一章为例,尝试从学生学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
“总结”是高职语文第一册“应用文写作二”中的一个章节。本册书的三次写作教学全部为应用文写作,分别为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由此可见应用文写作在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总结”作为高职一年级语文安排教学的最后一篇应用文,应具有整合、总括应用文单元的目的,根据其文体性质及写作内容的特点,应安排在学期末予以教学。
2.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
本节课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一篇格式正确、内容丰富的个人总结。为达成此目标,笔者认为应从教材及学生双向维度进行研究合考量。
首先是对教材的研读。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发现教材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教材的知识点比较烦琐,特别是“总结正文写法”一章,一共介绍了四种写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不易理解了。有时候,给出的选择越多反而越难作出选择,其实对于一个从来没学过写总结的学生,只要告诉他最基本的知识以及最简单的写法即可;其次,课本中所选案例比较陈旧,和学生的实际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及学习兴趣,所以需要重新选择案例。而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很多的案例,讲解一个知识点就会用一个案例,再讲另一个知识点时再用一个案例,案例之间缺乏相关性、连贯性、纵深性,老师是为案例而案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上课浮光掠影地看了一大堆案例,却对案例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所以我尝试就只用一个主案例贯穿我的整节课,围绕一个主案例不断修改、不断深入,始终贯穿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力图讲清讲透,以达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我决定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和重构,首先在“总结正文写法”部分只介绍一种最基本的写法,其次书上案例予以摒弃,重新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并以案例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职一年级学生,刚刚脱离中考的“紧箍咒”,对待学习会比初中稍有松懈,而语文课更是他们所认为的“拿手”学科,认为凭自己的语文基本功,混个及格不成问题,所以导致语文课堂上学生比较放松、随意,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
而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应用文又是比较难教的一部分,学生对待应用文普遍存在三种情绪:首先持一种消极抵触情绪,大多数学生对应用文不感兴趣,认为应用文是一种枯燥的文体;其次表现为一种畏难情绪,觉得应用文难学、难写,不好掌握。第三,表现为一种懒惰情绪,懒得动笔去写。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认为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将应用文教学简化为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模版”、“套路”才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开始构筑我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开场要响亮、模版教学贯始终,以及教师示范很重要”。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界定为:“目标全面具体明确,体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及低段学生特点。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起步培养,凸显语文素养的初步养成及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应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概念、文体知识,而且要掌握所谓的“套路”、“模版”,从而指导写作。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本身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总结的概念
B.了解总结的种类、特点
C.掌握总结的基本格式
D.熟练掌握总结正文“块状结构”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初步学会写作学习总结、工作总结
B.能独立完成一篇格式正确、内容完整、具体的总结
(3)情感目标
通过总结教学,鼓励学生养成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不断认知事物的规律,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教学思路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
A.掌握总结的基本格式
B.学会总结正文“块状结构”的写法
2.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节课的难点是:
A.学会总结正文“块状结构”的写法。
B.能独立写作一篇格式正确、内容完整、具体的总结。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16个字:化繁为简——对教材大胆的修改、删节,只讲授最基本的知识点,告诉学生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化难为易——采用模版式教学,给学生以固定模版、范式去模仿;学生为主——让学生多动口、多练笔,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应扮演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三)教法的选择
具体来说,本节课以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为主,辅以讲授法和讨论纠错法。
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A.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导,儒家经典更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强调师道尊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边学习。
本节课所采用的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法、讨论纠错等方法,打破了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B.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教材内容”的例文、样本和用件,一种是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定篇”。本节课是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所选例文均属于用件,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差,很容易造成的局面是学生一堂课囫囵听完,写作时仍旧一堆问题,无法正确掌握写作方法。
因此,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修改病文——范文评析——写作体验”的系统连环训练,将讲、评、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以达到快速、高效的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的。
C.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契合: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善模仿,但持续时间较短,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维持很短;另外此年龄段的学生追求平等、独立,希望与老师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
因此,我的教学设想是一直将教师的示范贯穿在教学始终,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同时教师也一起写,然后全班一起讨论改错,达成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始终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
1.思路层次
我通过整体把握各教学板块的内在联系,合理分解目标,将“总结”这一章教学重点环节分成四环节进行:(1)情境导入,激起兴趣;(2)记一记——总结文体常识介绍;(3)学一学——总结基本格式写法;(4)议一议——总结正文的写法;(5)总结(3分钟);(6)课外拓展(2分钟);(7)作业布置(3分钟)这七个环节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情境导入,激起兴趣(5分钟)
师:“509411班徐伟同学的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我以模拟采访的形式导入,全班学生扮演记者,课前准备所提的问题,对此次期中考试语文获得第一名的徐伟同学进行一次模拟采访,请他谈一谈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课堂气氛活跃,大家问了徐伟很多问题,有的关于学习方面、有的则无关。我将采访内容逐条列举在黑板上)
师:“好了,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黑板上老师记录的材料,请大家思考,这些材料合在一起是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回答这些材料其实就是徐伟的期中考试总结)教师板书课题,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以模拟采访为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知识新授做好铺垫;另外教师将采访的内容简略记录在黑板上,成为贯穿本课最为重要的案例材料。
(2)记一记——总结文体常识介绍(5分钟)
教师讲授总结的概念、种类、特点等相关概念,学生大声齐读,并在书本上记录重点知识。
这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内容比较基础、简单,所以用5分钟的时间作简单介绍,重点部分要求学生以朗读、记录的方式加强记忆。
(3)学一学——总结基本格式写法(5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再来看一看黑板上的徐伟同学的总结,请问:1)这篇总结格式上对不对?2)如果不对,少哪部分?3)我们请哪位同学上黑板将徐伟的总结修改正确呢?”
设计思路:通过逐层推进的三个问题,引入总结格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讨论、上台修改的方式,全班合作将黑板上的材料补充修改成一个格式完整的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穿插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并进行小结。
(4)议一议——总结正文的写法(22分钟)
师:“我们来看一篇文章,这是一个高职一年级学生写的期末学习总结,和大家年龄一样哦,我们来看一看他写的对不对,好不好?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一名代表来公布你们组的答案。”(学生分小组讨论错误原因,教师予以总结,让学生首先从感性层面感知总结正文的基本写法)
师:“看完了以上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范文吧。大家手上都有一张我提前发下的讲义纸,上面的范文是老师刚当班主任时写得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大家肯定很好奇老师怎么写总结吧。那下面还是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结合书上的内容,归纳一下总结正文的写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文写法的基本知识后,紧跟着第三步就是化理论为实践,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里对所学知识作出反馈,因此我设计的第三步骤就是写作练习。写作内容依旧是徐伟同学的期中语文总结,经过师生的修改,这则总结在格式上是没有问题了,但正文依旧不符合要求,所以请学生再次修改这则总结,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格式正确、正文内容合乎要求的徐伟期中语文总结。接下来男女生各请一人上台PK,看谁写得更好,教师作适当点评。
在学生PK完之后,我也拿出了事先写好了一篇总结,和学生共同交流,重点讲解我如何将经验体会归纳为“迷”、“勤”、“巧”三点的。
设计思路:我设计了三个难度逐渐递增的练习:修改病文、范文评析、写作练习,通过一环套一环的任务布置和完成,驱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
(5)总结(3分钟)
教师对总结的概念、格式、正文“块状结构”写法进行总结,并补充谈谈总结的要求。
(6)课外拓展(2分钟)
课堂的时间只有45分钟,既要学生掌握总结的概念、基本知识,还要学生学会写一篇格式正确、具一定水准的总结,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以最少的范文、更多的学生练习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总结写法后,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我选取了风格各异、各种内容的多篇总结放在我的QQ空间里,供学生在课后学习、模仿。
(7)作业布置(3分钟)
1)归纳计划与总结的区别和联系。
2)写作一篇本人学期总结。
六、教学效果描述(课后反思)
在我们基础部的教学开放周上,我将此课例作为一个试验在全校上了一节公开课。上这节课时,我注意突出重点教学,只讲最基本的知识,多给每一个同学实践的机会,并且在评价时很注意评价学生的优点,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知。同时也很注意自己语言的简练和问题的指向,努力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评价及时有效,方法规律有提炼升华,激发自信,整体上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上的失当,虽然一再精简,但要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又要会写,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我觉得总结的课时还是应该设为两课时比较适当,让学生有更多充裕的时间从事写作练习。
G424.1
A
1001-7836(2011)11-005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25
2011-09-11
黄娟(1980-),女,江苏南京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