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民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政府责任*
2011-11-15沈明伟
沈明伟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金融危机下民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政府责任*
沈明伟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中国制造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应对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中国制造业中,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国际竞争力并不强。增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民营制造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都明显不足,既受到技术、资金的硬件限制,又没有形成优秀的品牌和企业文化。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既取决于民营制造企业自身的努力,又要靠政府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民营制造业企业要自主创新、以质取胜、加强管理,并且要增加社会责任感。政府需要在准入条件、融资环境和税收环境方面提供支持。
金融危机;制造业;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去年下半年升级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且这场金融危机正在演变为一场实体经济危机,其影响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发展中的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的外向型支柱产业制造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宏观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等,对于拉动内需、支持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措施无法解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长远来看,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业中已经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增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1 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
中国制造业是外向型发展为主导的行业,对外依存度高,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达40%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达70%。因而,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尤为直接和严重。
1.1 外需不足,出口受阻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欧盟、美国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这三大经济体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计算:2008年我国全年商品出口总值为14 285.46万亿美元,对这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分别为 2 928.78万亿美元、2 522.97万亿美元和1 161.34万亿美元,三者合计占到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46.3%,其经济衰退必然导致我国外部总需求大幅下滑,出口面临严峻形势。
2009年1-6月份中国出口商品总值为5 215.28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1.76%,比2007年同期也下降了4.61%。2008年全年我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增长率为17.2%,比2007年减少了8.5%。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全面下滑,并且这轮出口下降一直持续到2009年2月。之后的3-6月份,由于政府发布的4万亿经济计划初见成效,中国出口总体开始呈现小幅回升态势,但是这种回升并不稳定,时跌时起(见图1)。
据《海关统计快讯》(2009.1-2009.6),2009年前半年,制造业中,机电、玩具、纺织等典型制造业产品出口均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机电产品平均累计出口额约下降了20%,纺织品和玩具累计出口额同比下降幅度也高达15%左右。
1.2 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制造业大部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07年底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3 645.7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约为28.5%。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分行业就业人数数据计算得出。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遭遇发展困境甚至破产倒闭,整个制造业的就业需求急剧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农民工大量返乡。2009年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1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中显示,2009年一季度这些城市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6%。尽管就业形势在二季度出现了向好的态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扩大内需宏观政策拉动的基建行业就业需求的增多,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情况仍不乐观。截止到2009年二季度,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9.88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14.24%。
图1 中国出口总值Fig.1 China Exports数据来源:海关综合信息网《海关统计月报》(2007.01-2009.07)
2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企业竞争力逐步上升,占据制造业发展主体地位,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由于其劳动力成本低、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成为中国制造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主体力量。
2.1 民营经济占制造业比重的增加
民营经济在制造业绝大部分行业中的比重逐年递增,优势不断强化。2006年,民营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56.12%,到2008年,上升至63.33%,同比增长2.59%,虽比2007年的增速略有下降,但仍保持着制造业投资主体的地位。
制造业也是民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根据全国工商联调研结果,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79%)和第三产业(20%)。在第二产业中,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74%)和建筑业(3%)。2007、2008两年度1-11月份的统计显示,39个大类行业中,民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均超过50%的就有21个行业,绝大多数为制造业行业,其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的比重都达到了70%以上。2008年较2007年新增入围的两个也都是制造业行业,分别为家具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②数据来源于《2007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营业收入总额排序前500家名单》。2008年,民营投资约有62%都投向了制造业。
2.2 民营制造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
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全国工商联2007年对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2006年上规模民营企业前500家的入围标准—营业收入总额由2005年的13.36亿元提高到18.27亿元,与同期中国企业500强入围标准的差距由4.5倍缩小到3倍。2007年1-11月,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 6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3%,分别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5%和7.4%,其增速也比后两者都快十几个百分点。
受金融风暴冲击、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8、9月份后出现了加速下滑趋势。2008年1-11月,民营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增速也有所减缓,同比回落2.1%,但民营企业仍然逆势增长,同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比,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是各种经济类型中最高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也由2007年同期的73.6%提高到74.7%。
民营制造企业在上规模民营企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2007年,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500家入围民营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共有312家,占62%,其营业收入总额为23 587.85亿元,占这500家入围企业收入总额的66.42%。其中,排在前十位的有7家为制造业企业,包括排在第一位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主营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③根据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5(2007-2008)》、《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数据比较得出。
3 金融危机下民营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指获得并利用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一定综合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和相对速度来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则是企业获得并利用内外部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提高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而民营制造企业作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3.1 民营制造企业不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3.1.1 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竞争力有所减弱,但仍很强
我国竞争力较强的民营制造企业仍明显集中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8中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榜单”中,从分布的行业看,属于纺织业和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并且排在第一位的浙江海宁孟努集团就是一家大型皮革制衣企业,而属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仅三家,分别是生产高端医疗器械、数字产品和工业控制系统的企业。前十强中绝大多数企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有7类。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增大,劳动密集型民营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也确实出现了逐步减弱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我国已经沦为该被淘汰的行业。恰恰相反,根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对我国主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跟踪研究,在未来15-2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危机中保持劳动密集型民营制造企业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促使其生产向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
3.1.2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仍显弱势
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是我国民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比劳动密集型民营制造企业竞争力有所减弱的趋势,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民营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和2008年民营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增幅均高于民营企业出口平均增幅。其中,2007年钢材的增幅高达111.8%,铝材、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械设备等的增幅也超过了50%。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公布了根据2008年企业营业收入对世界最大型公司排名的“世界企业500强”。江苏沙钢集团以208.969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第444名,成为内地首个上榜的民营企业,这表明资本密集型的中国钢铁制造业已经开始在世界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
但从绝对量的角度来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仍很低,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受规模小、融资难、技术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民营制造企业中也不占优势。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商品中,除去农产品,其余九项全部为制造业产品。这九类产品只有排在第三位的钢材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另外八类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品、鞋类、家具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产品排在第一位,出口金额为569.8亿美元。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任重道远。
总体来看,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低端位置。无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链条上,绝大多数都是仅占据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而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较高的研发和服务、行销环节却一直是民营制造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中国民营制造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即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并没有真正到了须被淘汰的衰落期。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每一个民营制造企业都应该主动作出的选择。3.2 金融风暴对民营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受约瑟夫·奈提出的国家“软实力”概念的启发,我们认为金融危机暴露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距也可以从“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这两个层面来考察。“硬竞争力”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厂房、设备、资本、设备、生产经营设施和企业员工等物化的能力。而“软竞争力”则应当包括品牌、管理能力、社会认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两者的关系正如著名企业生存管理专家邓正红先生曾说过的,“企业的软实力强、硬实力弱,企业有希望兴;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强,企业就会逐步衰败;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弱,企业将无法生存;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强,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3.2.1 “硬竞争力”方面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这些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我国民营制造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引进技术和设备取得一定成效,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总体上看,“硬竞争力”有了显著增强。
但也必须承认,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尤其是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很难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1]面对劳动力、原材料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民营制造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而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2.2 “软竞争力”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硬竞争力”即各种有形资源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软竞争力”的较量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根本。[2]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品牌影响力不大、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企业文化落后等自身“软竞争力”的短缺,并且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从打火机到眼镜框、从彩电到复合木地板、从纺织品到劳保鞋,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屡屡遭到国外反倾销诉讼,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贸易摩擦。一味沉浸于对贸易条件恶化的抱怨无助于解决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唯有正视并积极主动地提升企业本身的“软竞争力”才是治本之略。
因此,增强民营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软硬兼施”,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实现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的根本出路。
4 民营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
民营制造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取决于其自身“软实力”的增强,为打造“世界品牌”苦练内功。同时,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也是推动民营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4.1 民营制造企业:培育“世界品牌”
从产品数量上来看,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下一步增强其竞争力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世界市场对其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上。因此,培育有影响的“世界品牌”是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
4.1.1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起点。中国企业的平均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超过了60%,民营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更显落后,而美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1.6%。靠引进技术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只有自主创新才是产业最终领先世界的决定因素。民营制造企业更应该转变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短视”心理,以自主创新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4.1.2 以质取胜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信誉保障。民营制造企业为降低成本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最终必将葬送掉企业的发展。“以质取胜”是塑造企业品牌影响力必须坚持的重要信条。
4.1.3 管理改进
民营制造企业多是“家族式”的产权结构,长期以“家族式”管理为主。2007年,家族内控股企业占全部参加调研企业的一半多,比家族外控股企业仍具有相对优势。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这种管理体制低效率的局限性会更加突出。因此,在具备条件的、上规模的民营制造企业中,应该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制造企业,虽然不必一定要改变家族制企业形式,但也要考虑改造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治理结构。这是民营制造企业走向世界的组织保障。
4.1.4 增强社会责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关注价格,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更愿意选择负责任企业的产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据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捐赠超过1 500万元的企业约100家,民营企业就占60家,这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正不断提高。在2008的汶川地震的捐赠活动中,蒙牛、李宁、安踏等企业都迅速捐助1 000万元以上。当然,民营制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量力而行,底线是诚信守法经营,不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换取一时的利润。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
4.2 政府支持: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的作为意义重大。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虽有改善,但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制造企业而言,并不求取特殊的保护,更需要的是公平竞争。政府支持最关键的就是为其发展创造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出台。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2月,温家宝在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作用。”
4.2.1 公平的准入条件
市场准入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垄断。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在武器装备、民用航空、手机终端生产等高端制造行业,民营企业的进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政府应创造更多机会让有能力的民营制造企业同国企和外企一样平等地参与到政府采购等项目中。
4.2.2 公平的融资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融资渠道不畅,尤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融资需求更为迫切。2005年民营企业在全国短期贷款中的比例大约为11%,2006年下降到9%,2007年和2008年还在继续下降。拥有全国70%以上信贷资金的四大国有银行,仍对民营企业存有“歧视”,在贷款发放要求、审批程序和效率、不良贷款处理、信贷人员责任承担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要求远远高于国有企业。政府要致力于为民营制造企业融资构建有效的担保体系,从而使金融机构在放贷标准上对其一视同仁。
4.2.3 公平的税收环境
对各类企业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合理调整企业税收负担和政策待遇水平,可以促进各类企业在同一税制平台上公平竞争。据民建中央2008年初调查结果,36.9%的企业认为“税负太重和不公平,税收过程不透明”。从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贯彻了民营经济与其他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原则。但是据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调查,民营企业在回答“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两年之后,是否感觉税费负担有所减轻”问题时,81%企业选择“没有”。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适时上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经估算能减轻企业负担1 200亿元,但其他降低企业税费的措施并不多。国家应进一步降低税收标准,整合同类税种,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让企业及时拿到退税,并在实施过程中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References)
[1]刘海云,刘建国.应对金融危机应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并举[J].经济,2009,(7):48 -49.[Liu haiyun,Liu jianguo.To Address the Financial Crisis Should BetoExpandDomesticDemand and Promoting Foreign Trade[J].Economy,2009,(7):48 - 49.]
[2]李钢,沈可挺,郭朝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J].中国工业经济,2009,(9):37 - 46.[Li Gang,Shen Keting,Guo chaoxian.Roa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 Surve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China’s New Labor Contract Law”[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9,(9):37 - 46.]
[3]应雄.关于降低民营企业发展成本的几点建议[J].经济丛刊,2009,(3):43 - 46.[Ying xiong.Reduce Development Costs on Private Enterprises Suggestions[J].Economic Review,2009,(3):43-46.]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Privat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n Financial Crisis
SHEN Mi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Manufacturing is still the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Financial crisis on export-oriented manufacturing in China caused severe impact the crisi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Facts have proved tha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However,through analysis of data,we foun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s not strong.Therefore,strengthening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to bail out the inevitable choice.At present,although som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ut on the whole value chain is still in the lower 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hard competition”and“soft competition”are obviously inadequate.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depends both on their own efforts of priva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ut also rely o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an enabling.
financial crisis;the manufacturing sector;private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062.9
A
1002-2104(2011)05-0170-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7
2011-01-16
沈明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服务贸易和虚拟世界经济。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研究”(编号:10CJGJ03)资助。
(编辑:李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