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约化统一化模式的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011-11-15肖艳炜
肖艳炜,余 虹
(浙江电力调度运行技术中心,杭州 310007)
0 引言
电能量计量系统(TMR)是为发电、供电和用电企业提供电能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应用平台,对所辖变电站、电厂、考核及计量关口的电能量数据进行完整、准确、及时、同步的采集,同时进行电能量数据的各种统计、计算和分析,为结算提供基本数据和考核手段。在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网运营市场化的今天,电能量计量系统的重要性日显重要,已成为继 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AGC(自动发电量控制)功能之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又一个基本功能。
目前,电能量计量系统的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了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县调等五级调度的布局。以浙江省电力系统为例,至2010年底建有省调系统1套,地调系统11套,县调系统64套,覆盖全省500 kV,220 kV,110 kV变电站和省地、地县关口信息,接收部分城区大用户、35 kV变电站及地方电厂电量信息,共有电能表约4.5万块,信息点近20万个,为电网运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各自为政、各建一套的“孤岛”做法,存在着软/硬件重叠、运行维护重复、系统接口繁多、信息共享落后、数据同步延时等诸多弊病,已经很难满足电力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因此,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扁平化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电能量计量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集约化、统一化模式的电能量计量系统技术方案。
1 建设思路
系统建设严格遵循集约化统一化模式,充分贯彻“硬件集中、软件集成”的基本思想,整体上实现“平台统一、数据存储统一、Web发布统一、接口统一、应用集成”。
(1)平台统一:电量处理、发布和应用平台在地区局建设实现,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各县局只建设简单的采集与维护子系统。
(2)数据存储统一:只在地区系统建设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存储阵列,所有数据由县局子站采集后传输至地区局系统统一存储。
(3)Web发布统一:所有电量数据和应用发布均基于地区系统实现,全地区功能和流程一致,权限控制机制一致。
(4)接口统一:所有与外系统的数据模型接口均在地区局实现。
(5)应用集成:在地区局集中实现地区及各下属县局的电量应用,各县局通过Web访问实现相关功能,所有应用功能一致,统计计算处理流程一致。
2 集约化的系统架构
根据集约化建设理念,做大做强地区主站系统,弱化县级系统,使之成为地区主站系统的延伸和补充,同时考虑不同变电站、电厂采集通道建设、维护的方便性和系统整体的应用需求,实现所有软/硬件的合理部署,即实现数据集中和硬件集中,减少整体投资,避免大量的接口开发和维护,减轻地区维护和管理的压力,统一实现电能量的综合应用。
典型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电能量计量系统由地区主站和县局采集子站组成。
2.1 地区主站系统
地区主站是1套完整的电能量计量系统,采用网络分布式结构,主要由前置采集、数据处理、应用管理3部分组成。前置采集、数据处理部署在安全Ⅱ区,实现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应用管理部署在安全Ⅲ区,实现Web信息发布和分权限业务操作。数据处理与前置采集虽同属Ⅱ区,但独立建设,通过前置采集服务器的双网卡来分别组建不同的局域网,以提高可靠性。Ⅱ区和Ⅲ区之间部署安全隔离装置,以满足二次安全防护的要求。
前置采集部分由网络交换机、前置采集服务器、串口服务器、拨号池、专线通道设备等组成。通道设备根据不同通信方式支持网络、拨号、专线(专线MODEM或RS232)等通信方式,且支持几种方式的冗余热备。前置服务器连接GPS(全球定位系统),获取标准时间,在Ⅱ区对时同步的同时,与各采集终端对时,确保全网时钟同步。
图1 电能量计量系统架构
数据处理部分由网络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含存储阵列)、维护工作站、应用服务器、网关服务器等组成。
应用管理部分由网络交换机、安全隔离装置、镜像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报表/维护工作站、用户工作站等组成。
地区主站采用面向对象的体系架构,分存储层、公共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配备齐全的电能量计量功能模块。
(1)应用层是指部署在工作站、Web服务器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包括数据采集、图形工具、报表工具、曲线工具、数据录入、数据查询等客户端应用,能满足电能量计量的各种需求且使用方便。
(2)业务层包括系统所需要的所有业务逻辑,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统计考核、计算分析和计费等。
(3)公共服务层为应用提供显示、管理等各种中间服务,偏向于通用的、与业务无关的服务,包括报表服务、图形服务、消息服务、告警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和数据库备份管理等。
(4)存储层主要包括对象数据接口和关系型数据接口。
2.2 县局子站系统
县局采用子站建设模式,仅部署少量硬件设备,包括前置采集服务器、维护工作站、报表工作站、网络和通道设备等。主要负责管理范围内变电站、电厂的数据采集,并对这些厂站的通道进行维护;负责通过工作站登录地区主站系统,管理自身所辖的厂/站、电能表信息,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和更新录入,制作相关报表等。
3 标准化的应用平台
集约化统一化建设电能量计量系统后,数据存储量增大、交互性提高,用户数增加,访问量猛增,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高。要实现大数据量、高性能的存储与处理应用,应尽可能减少人工维护工作量,实现各种电能量报表和统计对象的自动生成和维护,实现各种实用化的功能应用。遵循标准化的建设方向,就必须有标准的电能量计量应用平台作为基础和支撑。为此,针对电能量计量系统的数据输入/输出关系,建立了1套标准的电能量计量应用平台,包括标准的底层平台、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等,并实现了各平台间的综合应用。
(1)标准的底层平台。根据CIM模型规范,在对所有设备的物理位置和连接关系进行界定后,对一次设备按照电网层次结构和关联关系进行统一定义,对所有数据采用量测方式进行统一描述,对所有业务流程按相关描述进行统一实现,对所有对象采用统一命名技术进行唯一识别。基于上述技术实现的标准底层平台,很好地满足了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需要,且可方便映射成标准的数据库底层模型。
(2)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在网络、拨号、专线等多种通信方式下,具有定时自动采集、自动补采、人工采集等多种采集方式,硬件、网络等采用N-1冗余配置,确保了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同步采集和获取。
(3)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必须将系统的电能量数据充分横向和纵向共享,支持多套系统数据的接收和转发,以避免系统的孤岛建设,避免大量的、蜘蛛网式的系统接口建设。采用XML通信格式、TCP通信协议、定时发送和人工召唤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多发多收和一发多收的自由配置,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平台可根据实际需求分别部署在Ⅱ区和Ⅲ区,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和信息网实现网络连接。
4 流程化的业务管理
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涉及大量的业务流程,如电度表更换、TA/TV变比更换、电量追加、旁路代供、设备投停、设备更名等,直接关系到电能量的准确统计和分析,而各业务的归属管辖涉及调度、计量、检修、运行、营销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
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运行过程中的业务管理,实现了灵活的业务流程定义和管理,以替代常规流程的人工流转,及时、准确、有序地实现相关信息的录入、审核和确认。
以电度表TA变比更换为例,计量中心人员登录系统Web,填写电度表TA变比更换申请单,明确更换时间,发起更换流程,经过营销、调度、检修等部门确认后归档,变更正式生效。系统根据生效信息及更换时间,重新计算并更正相关的电量数据,所需的相关统计、计算和报表均自动实现,在统计、报表中自动体现TA变更事件,并在报表中备注说明。整个业务流程的操作均有完整的日志记录,以便日后查询和跟踪。
5 实用化的功能应用
各项功能的实用化应用是电能量计量系统建设的目的所在。系统在满足数据采集与存储、查询与修正、统计与报表发布等基本功能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流程管理、告警管理、缺陷管理、权限管理、台账管理、线损与功率因素统计分析等高级应用的实用化。
(1)流程管理:系统支持每一项业务操作均有流程流转确认,所有操作和时间及流程均有日志记录。
(2)告警管理:对运行过程中各模块、通道、采集终端等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过声光等方式告警。
(3)缺陷管理:通过自动检测通道工况及数据采集情况,尽可能地发现缺陷,并自动生成缺陷通知单,同时启动流程进行流转,提醒相关人员,直至流转结束、消缺完成。
(4)权限管理:通过完善的权限管理,实现对每个站、每块表的权限控制,以方便用户重点关注自身相关数据,方便系统考核与职责细化。
(5)台账管理:通过权限管理明确职责分工,通过相关信息的及时录入与维护,进一步促进了台账和档案资料的及时更新。
(6)线损与功率因数统计分析:通过完整统计采集到的电量信息,结合省局关口电量及EMS接口获取线路出力等信息,实现线损和功率因素的统计与分析。
6 结语
基于“硬件集中、软件集成”的集约化统一化电能量计量系统大大减少了重复投资,降低了日常维护工作量,系统在浙江电网得到成功应用并全面推广,效果显著,为浙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1]闵涛,严小文.基于IEC 61970标准的电能量计量系统[J].电网技术,2006,30(增刊):155-159.
[2]闵涛,严小文,李捷,等.基于J2EE架构的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22):85-88.
[3]霍雪松,李晋,吴玉林,等.基于E语言的统一电能量计量系统互联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2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