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道中国式管理思想

2011-11-14中研华创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养人中道古人

中研华创

编者按: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步有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学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施密茨:我来到中国,非常想了解中国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与当今仍然具有对接意义的管理思想有哪些?

刘伟见: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几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对现代管理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这是我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综合、提炼而发掘出来的:

一是自我建中。王阳明也提过类似的理念,就是一切行为都将回到我们自身,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所有感受,都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从出生到坟墓,所有体验都是你自己的。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你体验的只是你想体验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个人要建立自己个人的世界,而建立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中道”。我们传统十三经中的重要经典——易经,实际上讲述的就是人面对自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时,如何回到“中道”的范围,回到内在与外在和谐的范围,回到事物本身的规律上来。《四书》中最重要的文献《中庸》中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它是“中”的状态,是一个非常安静、舒服的状态,一旦我们接受外界的刺激、接受外界的暗示,就会表现出喜怒哀乐。如何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我们多数人是紊乱的:不该高兴的时候高兴,不当发怒的时候发怒。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喜怒哀乐能够和谐,表现出来符合节奏,强调人要以真诚来建立自己的世界,以“中道”调整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善自己。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强调建立自己的世界,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觉醒。按照古人修学次第来说,自我建中的观念是儒者的通识,所以孔子说:君子而时中。即时时使自己回到中道。当代的文化中断使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所以对这个概念也不免觉得陌生。但作为管理者,从自己出发,在管理中从容中道,是管理智慧的至境。

二是引而不发。成就人的主体性,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管理的目的。强调通过启发,让对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他怎么做,使对方自己能够成长起来。中国最重要的文献《论语》中就讲述了孔子是如何让他不同类型的学生成就自我的。比如他说:“雍也,可使南面。”就是说冉雍这个学生可以去做行政长官。孔子的个人魅力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当他在政治上失败被驱逐流浪时,他的学生追随他流落到国外,周游列国十几年。而现在的管理情形是,当老板挣钱时,很多人会围着他;而一旦他在生意场上失败,就不再有人跟着他。为什么?因为孔子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追随者成就自我的潜能。

大乘佛学中的无量寿经,讲“清静佛国,汝应自设。”清静的佛国,你应该自己去建设。“自我建中”和“引而不发”,用孔子的话来说,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就是学而不倦,诲人不倦。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自我内在的自我明了,明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一个人最伟大的价值是可以激发对方成就自我。

三是能近取譬。即检验成功的最高准则不在高远,就在你的周围,就在当下。儒家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为仁有方,能近取譬。”意思是任何理论、设想,如果不能感化你身边的人,就是失败的。孟子云:“身不由道,不行于妻子。”意思是如果你连妻子、孩子都相处不好,那你到外面和别人相处也相处不好。比如古人把父子关系看得非常重要,这奠定了一个人走向社会后与同事之间,与上下级之间相处的关系。《中庸》里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意思是,君子的道是从夫妻之间的相处开始的。一个人最亲近的可能是你的妻子。朱熹说过,有很多话面对父兄都不会讲,但会和妻子讲,因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夫妻之道的建设。第三点的核心点就是要从身边的人做起,要从改变身边环境做起,从改变你身边的人开始,一步步波及到外面,否则一切都是虚假的假设、都是空中楼阁,这也是孔子的主张。

四是以善养人,以善服人。孟子说“以善服人,人未能服之也”。假如你是个教练,你个人的优势,也许是博士、长的很帅、很富有,但这些好东西都不足以成为别人佩服你的原因。我们管理者往往犯的错误是,我是领导,你要服从我。孟子认为,身份、位置只是个外在的标签,以此去征服别人,别人只会在表面上服从你,不会从内心里信服你。“以善养人”就是发现对方积极、阳光的一面,将其培养、挖掘出来。比如我作为社长,在出版社安排选题计划时,编辑部主任提出一个选题,“以善服人”的做法是,这个想法我也有,比你更好,你应该如何如何做。而“以善养人”的做法是,即便他的想法很幼稚,你也要马上夸奖他:“太棒了,你的想法不错,同时您也许可以从另一方面再深入思考一下。”让他保持一个持续思考的能力,给他一种希望。“以善养人”的观点来自古代的帝王舜,他提倡“隐恶扬善”,意思是隐藏别人的缺点,不议论别人的缺点;一旦发现对方的优点,就非常高兴,积极宣传。古书上记载他“闻一善,如决江河。”就是说听他到别人的一件好事,或者遇到一个好人,他就非常开心,就像江河里的水,打开一个小口,就会一泻千里。《史记》载舜所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就是舜到那里居住,那里就会聚居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如能反求本心,以善养人。就能团结和激发众人的积极姓。

五是礼乐不离。 这是组织与个人的内外和谐之道。中国古人对礼、乐非常重视。古人认为礼仪是尊重他人在一个环境中的次序,《礼记》云“礼者,将以自反也。”,意思是把自己回归到群体中的一员,学会换位思考。礼的次序就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律。在组织体系中,做任何事情时,要遵从你的职责,不要越位,要建立流畅的运行通道。而“乐者,将以自成也”,意思是通过音乐体会生命自身的通达。中国人对音乐有独特的崇尚,古人认为:禽兽是知道声音的,但听不出声音的味道和涵义;一般老百姓能听懂声音,也知道一些涵义,但却不懂音乐。音乐之声是和谐之音,听起来很舒服,噪音则不同。我们古人专门有《乐记》记载音乐之道。古人认为音乐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当海量的信息使你内心产生躁动不安时,有和谐之乐会使你的内心回归安静。所以古人云:“乐者,禁也。”使你的内心不会被放逐到淫秽之地。孔子说,观察一个国家,先观察它的音乐,从音乐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总体状态。 “士无故不撤琴瑟”,说的也是传统的读书人每天抚琴,如果不是发生重大变故,是不会把自己的琴撤下去的。

礼使我们在外面能够通畅,就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乐是给自己的,使自己身心和谐。“乐,以自成也”。康德说,艺术是人的第二生命,乐强调一种和谐,因此古人认为所以有主张“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从现代管理学来说,实际上强调的是管理的内外和谐之道。

六是知行合一,重在格物。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以真正的认识和行为是不能切开的,认识本身就是行为,行为中包含着认识,认识和行为是合二为一的。把认识与行为分开只是一种方便说法,任何认识和行为是无法完全厘定分开的。王阳明在去世前夕总结自己的学问用了四句话,“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在喜怒哀乐未发时其性体是无善无恶的,而临事善恶之念起是因为动意了,对外在一有判断自己的良知是知道对错的,但很多人会放过起念的刹那之善,如管理者收回扣自知不对,第二念盘算一下觉得不会发现,就放过了。所以要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之功。格物是使事物回到正位。这里面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实际上是管理者自我校正的一种真诚。

以上是中国文化真正本真的东西,所以知识分子通过读书和实践,要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能够回归自己的世界、能够自我监督,因为你活的是你自己,不是别人。管理实践上,这些东西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施密茨:听了你以上讲的核心理念,我感到非常高兴,之前我也读过《老子》《孔子》《圣经》以及道家、伊斯兰教的书籍,当然我不是文化方面的专家。我可以说,刚才您说的和我的认知是匹配的,我是认同的。比如孔子的价值观,我从教练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这些只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模式,不同教派的理念,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孔子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是,他非常注重仁慈、仁义、对人性方面的认知,这恐怕是儒家对世界认知的主要方面,这一点和教练技术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匹配的。(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养人中道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初秋的莲藕,比人参还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