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2011-11-14王天一
王天一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300134)
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及对策
王天一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300134)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每年的大学生就业率大致在70%左右,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不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宏观和微观各种矛盾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有三方面深层次原因,一是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二是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改变的影响,三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受益下降的影响。文本最后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对策必须是多方参与、多管齐下,统筹治理。
就业率;大学生;原因分析;对策
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及重要特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应届大学生占新增需要安置就业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另一方面,统计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较之以前呈下降的趋势,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数量相应增加。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之间的几年,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就业率略有回升,但是,每一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仅维持在70%左右。见表一:
表一 1999年——2010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为此,“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的热词,然而这个说法的内涵却不是仅仅用“就业率下降”这样一个指标能够解释的。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特征有: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在非国有部门就业的人数成为就业的主要领域;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工薪报酬走低;不同专业学校就业率不同,但是就业率下降的专业和院校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求职者的消极心理预期呈现上升趋势;就业歧视和侵权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的同时出现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尽管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很多研究者都会分析高等学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且普遍认为扩招引起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是导致就业竞争压力上升的重要原因。然而,很多的研究几乎都没有把“减少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作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而是宏观、微观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高等学校就业政策调整的影响。首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已经在我国普遍确立,进入新世纪以后,“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当大学毕业生个人和家庭逐渐承担起寻找就业机会和岗位的责任以后,就业的压力远远超过“统包统分”时代,就业难的呼声随之日渐高涨。同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彻底废除了由政府安置就业的制度,代之以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政策,并且逐步建立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这些政策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模式下,一旦劳动力需求不能容纳大学毕业生供给,大学生就业率必然告别“统包统分”时代的近乎100%的就业率,部分大学毕业生离校后未就业现象成为必然。
第二,劳动力配置模式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模式下,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根本性原因有两个:
一是,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探顶竞争”人才竞争模式排斥了大学生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原因是,高新技术企业更加青睐具有雄厚人力资本积累的高端人才,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需要用人单位投入大量的在职培训成本,致使采用技术竞争模式的用人单位聘用大学毕业生的倾向偏低。
二是,我国过去30年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拉动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劳动力成本“探底竞争”,用人单位更加青睐于使用低成本劳动力,因而大学毕业生在与农民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机会面前必须做出两个选择,一是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贬值,即接受低薪工作;二是,待价而沽,选择自愿失业。
众多分析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分为内在就业能力和外在就业能力两个主要结构。前者是指影响个体就业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等四个部分。后者是指影响个体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其中,大学生个体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大学生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外在因素影响等两个方面是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普遍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陈旧、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一步的分析指出,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第三,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变化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高等教育带来的个人收益增量远远大于初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成为区别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为此,个人和家庭应该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的投资责任。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传承千年,普通家庭也具有强烈的为教育投资的动机。另一方面,很多实证研究也已经证明,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个人获得劳动报酬的水平也在增加;而且,学历层次与报酬的弹性是递增的。再加上,我国建国以来长期实行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大学毕业生被奉为“天之骄子”,承载了太多的资源倾斜和社会尊重。总之,社会和个人、家庭对接受高等教育会获得高额回报深信不疑。
然而,近10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逐步走低,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逐步接近甚至跌破社会最低工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形象逐渐被平民化,上大学是否能够带来投资收益受到质疑。2010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称:“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65万人”,虽然,教育部的人士解释说,应该是人口变化的结果。但是,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下降,是导致近年来高等教育需求下降的原因之一。
准确地说,个人和家庭在高等教育中投资过大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根据经济学理论,投资收益率分析通常采用成本——收益分析,当收益超过成本时,存在利润;反之亦然。但是,个人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会忽视政府和社会的成本。换句话说,当收益和成本既定时,如果高等教育成本中包含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则个人的成本支出会减少,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会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份额较大,个人和家庭的投入将减少;即使高等教育的收益下降,只要收益能够弥补个人的投资,个人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会下降,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会持续,大学生通过就业报酬补偿高等教育投资的压力不显著。相反,如果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则大学生就业报酬补偿投资的压力增加,求职者对高薪就业机会的需求上升;在高薪就业机会供给不变甚至减少时,就业竞争剧烈,且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确切合了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的现实。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教育政策朝着降低国家干预、鼓励个人和社会更多参与方向转型。“自主就业政策”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凸显了个人高等教育责任的增加,同时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呈现结构性失衡。结果是,在政府不断压缩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前提下,个人和家庭承担着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成本,而且这种负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在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工资报酬下降的双重挤压下,高等教育收益率逐渐下降。这种态势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有逐渐降温的趋势;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自愿失业的比率也在隐隐上升。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既有教育政策的问题也有就业政策的问题,既受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微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态势,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机遇,多管齐下,统筹治理。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立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偏好,增加大学生就业需求;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利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契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缓解结构性矛盾。
其次,从改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从供给角度讲,由于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过高,必然导致更高的就业预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减少自愿失业的手段就是降低就业预期。而通过加大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最为快捷和彻底的措施。从需求的角度讲,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措施创造就业机会;通过税收政策改善用人单位的用人倾向等,都能够有效地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2009年6月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有关信息表明,我国各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初步形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整套政策措施。
再次,必须统筹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教育政策。上述分析已经揭示了,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大学生毕业前夕的求职行为,还涉及到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和求学期间积累的知识结构,甚至还包括大学生毕业未就业后继续寻找职业和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等环节。根据我国现行体制,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工作环节属于教育部门的责任范畴;而离校后的工作环境属于劳动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责任范畴。这种彼此分割的政策和管理模式,不利于有效第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社会政策决策、实施和管理协调机制,以及综合性的经办管理机构,为妥善提高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注 释:
①初次就业率是指,每年7月份大学生就业签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比例.
[1]关信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N].人民日报,2009-6-4.
The Deep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Low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Tian-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employment perc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has been 70%,whic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quarters of society.However,this problem has very complicated reasons,which are caused both by macroscopic factors and microcosmic factors.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ree deep reasons of causing the low employment: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policies;the change of human recourses distribution;the falling of the benefits from college education for students.At the end of the thesis,a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the multi-party mode and overall management.
employment percent;college students;strategies
C913.2
A
1673-582X(2011)07-0042-04
2011-04-05
王天一(1989-),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