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考

2011-11-13□文/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文/孟 坤 潘 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考

□文/孟 坤 潘 蕾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以生源为目标盲目进行专业设置,存在不少问题,探讨和思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需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和灵活调整专业。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情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局统计数据(2008/2009学年初)显示,河北省共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9所、独立学院18所、高职专科54所、部委院校4所、成人高校7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情况如表1所示。(表1)整体来看,这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19个大类,体现了专业设置面较广的特点。而具体到每一所院校,专业数目则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10~50个之间。从学生数量来看,在校学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高职专科院校专业数基本都在20个以上。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学院办学条件,盲目进行专业建设。2010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562.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5.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6,928.6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2.7%、53.0%和34.3%。从河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基本覆盖了三产业范围,但是现有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符合三产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

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有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从师资条件来看,根据河北省教育局统计数据(2008/2009学年初)显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18,735人,副高以上职称6,045人,兼职教师4,534人。大部分院校都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培养,但是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并不高。兼职教师中,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比例很低。新专业的建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亮点”和“特色”不够突出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发展规划: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多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也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这跟专业类型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印刷类专业,企业很主动与院校合作,希望学生顶岗实习,并且最终都能留下满意的学生,但是有些专业与企业合作并不容易,比如财务会计类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企业大多不愿意和院校合作。总体来讲,校企合作力度远远不够,合作方式、深度都很有限,顶岗实习效果也很难评估。

(三)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一是学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投入不足,发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各高职院校增设新专业,不断扩招,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很难及时到位,对实践教学产生较大影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难以保持稳定,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二是各种原因导致实训基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有的是因为各系部之间共用实训基地,协同性差;有的是因为实训内容脱离实际工作或内容陈旧。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都规定一定量的实验、实训内容,但是模拟仿真性差,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的技能训练内容少,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专业课程的开发缺少行业专家认证。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课程开发和建设一直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很好地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工作任务;二是过分依赖教材,忽视课程开发,并且教材编写大多缺少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收不到良好效果。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表1 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分布情况表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规模。高职院校需要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掌握企业所需人才的技能、岗位素质要求等信息,以此来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同时,还要落实毕业生跟踪调查,从毕业生那里获取实际需求状况,如所学知识能否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收入如何,职位是否得到晋升?职位晋升后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这些问题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学校专业建设方案的有效性。根据一系列调查数据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和规模。

(二)地方政府、院校、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双赢”,它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性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造社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虽有利益的一致性,也伴随着一定的矛盾,政府机构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社会职能,充当好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和优惠政策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最终受益者是企业。政府将征收的教育附加费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校企合作,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具体模式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企业、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工作室等。股份制企业是院校和企业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要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是院校和企业利用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共同出资办学,针对市场紧缺专业人才开设相关课程,具有灵活性高、培训目标相当明确、顶岗实习效果好、直接就业率高的特点。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第二阶段是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院校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并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院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又可以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设计工作室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可以极大地调动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予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

(三)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1、专业市场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劳动力)市场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成果载体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与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规模、其他社会因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的分析研究。开发新的核心课程首先应开展上述调研工作,汇集各种资料(如岗位操作规程、工艺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从而获得课程设计编制根据。

2、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编制职业能力标准。在基本确定的专业服务面向区域行业内,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分析要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第一阶段是“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专业教师不参加工作职责分析,避免教师主观意志的介入;第二阶段是“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TPO”(能够完成的工作)和能力目标“EO”(知识、技能、态度等任职要求)。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一般划分为8~15项,以行为动词来表述;每项职责分解为5~30项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书写格式是“名词+动词”;完成每项具体工作任务需要若干个专项能力,专项能力的书写格式是“能(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知道……”(陈述性知识)、“理解……”(解释性知识)。要充分尊重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每一条都必须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才能确定。

3、进行课程结构分析,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分析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的,是基于培养“社会存在的高技能人才”被纳入课程体系的。公共课基础课知识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人、社会人、职业人的素质养成是必需的,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等知识。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顶岗实习)和综合学科课程(如专业基础课)。其中,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专业综合学科课程以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学习这两种知识,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多以课堂学习方式为主;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专业实践课应把工作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进行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是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推导出符合学习场所特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制定出一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按照学习领域特点构建的单元内容。学习领域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程单元”。在设置课程单元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不再是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而是“从初学者——成长的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的发展过程。课程单元内容应该按照职业成长发展阶段逐次提高学习难度和范围: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细节与功能性知识、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按照这一思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顺序,将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度级别归入不同的难度范围里。课程标准应该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场所、考核方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情况等内容。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0.4.

[2]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刘国军.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河北省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0409)

G 71

A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