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2011-11-13孙凤涓罗国莲
□文/孙凤涓 罗国莲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文/孙凤涓 罗国莲
近年来,苏州市服务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分析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解决策略。
苏州;现代服务业;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紧紧抓住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两波重大历史机遇,一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126元发展到超过1万美元,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苏州“三驾马车”中动力最强劲的进出口突然急转直下,最低谷时跌幅深达50%左右,苏州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要走得更远攀得更高,要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并且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发达国家正是由于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苏州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不到40%,明显“短腿”。为此,苏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高科技引导的、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苏州服务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 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二、三、一”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1.6∶62∶36.4。(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局网站的《2009年苏州统计年鉴》)(图1)
2、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苏州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58万人,第二产业314.33万人,第三产业180.01万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为5.65∶59.99∶34.36。(图 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9年新批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523个,注册外资42.83亿美元,增长96.2%,实际到账外资9.52亿美元,增长121%,占全部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外资的比重分别为23.3%和13.3%。投资领域由传统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其中科技服务业和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分别增长1.7倍和2.5倍。
4、新兴产业亮点频现。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二、当前苏州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苏州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地区经济越发达,其服务业所占份额也就越高。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6.4%,但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这与苏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呈现的主要特点:服务业主体结构改变较慢,结构能级提升缓慢。从内部结构看,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在服务业内部,以2009年苏州为例,各行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度依次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7.67%)、金融保险业(15.93%)、房地产业(12.6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1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07%)、教育(5.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6%)、交通运输仓储业(5.05%)、住宿餐饮业(4.8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8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9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85%)。新兴服务业的贡献份额总体规模小、比重偏低,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结构。苏州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批发零售餐饮业比重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还不够发达。房地产业比重偏大。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超过50%。房地产业超常规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偏小将会大大削弱苏州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相对优势。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建议
1、在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两轴三带”上谋发展。以沪宁交通线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北发展轴,作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的中枢系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沿长江岸线着重发展基础产业和物流业,沿太湖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绿色产业,沿沪浙地区要发展成为苏州承接上海辐射、吸纳外来资本的前沿阵地。
2、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CBD、高新区科技城、太仓港、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大型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等“五个一批”,努力提升苏州服务业规模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在高新技术上求突破。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结构。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本土企业所占份额进一步增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按照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专项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继续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有效利用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资本转移的契机,重点加大对服务外包、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仓储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和创新、创意文化产业,高端商用房产等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引资力度。推动商贸中心区的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园区金鸡湖东商贸核心区、古城商圈(观前、南门、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乡商贸首位度。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上有更大突破。
4、培养人才,争创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区位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注重人才使用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加强引才的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在硬性引才基础上大力提倡柔性引才,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重点引进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会计法律、广告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整合教育资源,辐射教育优势,适度超前发展。调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积极培养各类人才。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与社区有机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重点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人才储备;推行职业制和证书制度,完善人才考评体系,在竞争中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1]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鉴[Z].2009.
[2]福龙.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R].2009.
[3]吴清宁.苏州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R].2009.
[4]陈楚九,钱洪明.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的初步研究[R].2009.
[5]陈潮昇,雍继敏.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本文为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苏教社政[2009]14号文)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为顾全根教授
F127
A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